直播帶貨要避免翻版電視購物

2020-12-15 天山網

  經歷了疫情以來的狂飆之後,直播帶貨最近陷入了諸多爭議,不那麼美好的另一面逐漸浮出水面。新華社每日電訊日前刊發調查報導,總結直播帶貨變成「帶坑」的種種亂象:高達70%的退貨率,低到離譜的轉化率,飆升的網購投訴,大V、明星直播帶貨頻頻「翻車」。

  「兩克拉八心八箭要20多萬,而我們的八心八箭只需要998塊,只有39顆。」「勞斯丹頓——手錶中的勞斯萊斯,100%的瑞士機芯,我相信我說出價格,我們的電話肯定要被打爆的!」對今天的90後、00後來說,或許絕大多數都不知道「侯總」是何許人物,但相信看了上面的「侯總語錄」,很可能會聯想到今天帶貨直播間裡流行的「全網最低價」「我們直播間比免稅店還便宜」。變換了場景,不變的話術邏輯,這也難怪有人說直播帶貨就是當年的電視購物翻版,而那些響噹噹的主播,越來越像「侯總」。

  稍加比較,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確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最明顯的相似之處,就是消費者與商品之間告別了線下的聯繫,轉而靠主播或主持人的講解和商品展示來做消費決策。至於直播間的「秒殺」跟電視購物的所謂「限時搶購」,「只要998」與「全網最低價」,也是差不多的營銷話術。只不過,電視購物的節目是預先錄製、重複播放展示,而直播間顧名思義是「直播」、需要主播太多臨場發揮的地方。電視購物裡,熱線電話「叮鈴鈴」響個不停,大家都知道打進來的是「託」;有的直播間裡,顯示有成千上萬人在線觀看、成千上萬的成交量,過後一查卻是「僱傭軍」在刷單,佣金到手後跟著就大面積退貨。

  直播帶貨會不會成為消費者眼裡的下一個電視購物?至少目前來看,是有相當可能的。肇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歐美等國,坐在電視機屏幕前就可以「挑選」琳琅滿目的商品,打個電話就可以郵寄上門,電視購物一度成為消費者重要的購物渠道。這跟今天人們把直播帶貨看成是由「宅經濟」衍生出來的新業態別無二致。今天,即便一些地方衛視的深夜頻道還在播放電視購物節目,但隨著人們日益認識到,「侯總」們信誓旦旦的背書,並不等於商品的品質保證,相信絕大多數人早已不再對電視購物感興趣了。這其中當然有網絡取代了電視成為人們獲取資訊渠道的因素,但關鍵恐怕還在於很多電視購物不靠譜。

  不難想像,如果有一天直播帶貨真成了電視購物,毫無疑問必然是消費者也認為它不靠譜。有人說,直播帶貨是口碑經濟。也正因為如此,早期很多主播是親自體驗了商品之後才做直播推廣的,也因此贏得了粉絲們的信任。然而,眼見著行業競爭激烈,過去這半年直播領域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比如一些大V、影視明星壓根就不了解帶貨的商品,只顧收取「佔坑費」,認為憑著刷臉就可以「割韭菜」,只在意佣金卻不對產品質量和售後負責,是典型的欺負消費者無知,不「翻車」那才是怪事。

  當然,這不是說直播帶貨就註定成為電視購物。平臺方下定決心,推動各個主播的帶貨量、退貨率、好評率及時透明公開化,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障適時跟上,直播帶貨方能走得更遠。(子 長)

相關焦點

  • 分析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的區別
    一、電視購物&直播帶貨的第一印象採訪了一下身邊同事、朋友對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的直觀印象,得到了很多信息,形成一個關鍵詞集合對關鍵詞集合進行分類、整理、去重,最終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每個得到5個關鍵詞,展現二者目前在大眾心目中的直觀印象。
  • 從電視購物到直播帶貨,為什麼一個輸了一個贏了?
    人們相信眼睛不會騙人,主持人在直播間裡演示的效果令人信服;同時,在電視購物中,每檔節目只介紹一個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線下購物在「比較選擇」過程中產生的猶豫情緒。那是電視直播購物的黃金年代,全國各省份幾乎都有自己的電視購物頻道。
  • 頻頻翻車,直播帶貨將成下一個電視購物?
    11月20日,中消協點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揭露其在「雙11」的直播帶貨中存在造假或者售後難等問題。直播帶貨,會不會淪落成為下一個「電視購物」?1換了馬甲?直播帶貨真的就是換了個馬甲的電視購物嗎?也可以這麼理解。
  • 直播帶貨將成下一個電視購物?
    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本質都是帶貨,賣什麼貨、什麼價格很重要。像薇婭等著名主播,是有幾百人的選品團隊精挑細選,確保直播間賣的貨本身就受歡迎,並能帶來最大的折扣福利。而電視購物本身就有很高的入場費門檻,能買得起入場資格的商品本就不多,也就沒有太大的選品餘地。
  • 直播帶貨的江湖裡,為何沒有當初電視購物的主持人?
    現在直播帶貨的火爆程度,已經不用多說了,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對直播帶貨的態度,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一種觀點認為,直播帶貨就是網絡版的電視購物,帶貨主播在電視購物主持人面前,就是弟弟。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電視和看直播感覺都差不多,都是有個人充滿激情的介紹產品,然後還限時打折。
  • 今天的直播帶貨,都是電視購物玩剩下的
    二十多年來,它的存在,更像在為電商直播的崛起做嫁衣。全球第一家電視購物公司在1982年出現,不過中國人第一次真正知道這東西要等到1988年——美國營銷學者理察·漢米爾頓博士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中國直銷營銷研討會上,隆重介紹了這種被稱為「第三次零售革命」的先進經驗。在場的中國同行大開眼界,但這並沒什麼用。
  • 有沒有可能,直播帶貨是下一個電視購物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偏差讓我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直播?又是哪些人在主播的推薦下瘋狂購物?目前來看,可能人比貨重要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去抖音和淘寶上看了下直播帶貨,給我的感覺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小時候各種狂拽炫酷吊炸天的電視購物頻道?「我的天吶,買它!」
  • 從直播帶貨翻車看直播、短視頻購物和電視購物有什麼區別?
    Part 1,直播購物VS電視購物VS短視頻購物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天帶貨幾個億,某某主播良心推薦等話語充斥著耳邊,可能是小編孤陋寡聞,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還傻萌萌的問做什麼生意能一天帶貨幾個億,現在的銷售能力都這麼厲害了?
  • 網紅帶貨,比10年前電視購物差遠了!
    ,除了用不到一萬塊錢訂單撬動9天漲停的軸研科技(002046,股吧)以外,沒有一個詞比「直播帶貨」的誘惑力更大。  今天文章前我先下個結論:目前網紅直播帶貨的水平可比十多年前的電視購物差遠了。   各位財友可以順著文章開始回憶,你是喜歡直播還是懷念電視購物,我們留言板見。   先問問財友們,誰沒在電視裡看過侯總吆喝「八心八箭」?
  • 羅永浩直播帶貨,三個小時成交1.1億,為什麼人們喜歡電視購物?
    羅永浩果然,在羅永浩宣布進入直播事業的時候,立刻就引發了不小的關注。人到中年的羅永浩依然人氣不減,相對於他要賣的貨,很多人都在期待他能現場說段子。當晚8點,羅永浩來了。羅永浩在直播中此前,已有傳聞說羅永浩帶貨的價格是「60萬元」,如果按這個價格算,他當晚的收入能超過1200萬元。當然也許還有分成,但覺得收入不菲。
  • 又一波電視購物?中老年人看直播帶貨,衝動消費使不得
    行業專家告訴記者,消費者在觀看直播帶貨時,一定不要過於衝動,直播很炫目,下單需謹慎,「貨比三家」總沒錯。但在直播帶貨領域,這種頭部主播,其實是極少數,大量的是普通主播。現在直播帶貨主要有兩大類——自己當主播和請網紅帶貨。北京郊區一家農產品企業老闆就是自己當主播帶貨,原因很簡單,「網紅佣金高,我們利潤低,請不起。」佣金有多高?上海一家網紅公司的李經理稱,佣金一般是銷售額的20%,此外,還根據網紅的粉絲數,收取幾千到幾十萬不等的入場費。只有錢,還不一定行。
  • 從電視購物到直播帶貨,仿佛看到了消費的輪迴
    從圖片和文字,從媒體到短片來現場直播商品,"風口"一個接一個。最近各大平臺的直播更是火上加火,主播大甩賣來刷新人們的價值觀。直播、直播行業、網際網路直播、直播行業、手機直播、網絡直播、主持人直播、移動直播、獎勵、直播平臺看直播就像十年前的一個突然的夢,看著屏幕上的小人,用他的節奏興奮,仿佛撞到了雞血,十年前電視購物難道不是這種感覺嗎?現在的現場送貨比電視購物實在不值一提。
  • 自媒體直播帶貨與電視購物有啥區別,網紅經濟是否會影響實體經濟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自媒體直播帶貨,又成為了眾多商家的營銷方式。很多人認為,其實自媒體直播帶貨,其實就是電視購物的2.0版本,其實兩者之間看似有點相同,但也不完全是相同,首先,電視購物,電視臺是自帶流量的,商家只要購買廣告播放時段,開展電視營銷推廣。自媒體直播帶貨,是需要圈粉,引流,個人本身是沒有自帶流量的,只有粉絲數量過多,或者引流才可以進行直播帶貨。
  • 電視購物下半場,或改變電商直播的下半場
    從「流量帶貨」的角度看,電視購物其實是行業鼻祖,其價值無疑是被大大低估了。蘇寧易購與東方購物在這個時候推出超級直播秀,時機恰到好處。從行業角度看,這場全天12小時不間斷的超級直播有兩重價值:一是重新認識電視購物;二是樹立直播消費新樣板。今天倪叔就從這兩重價值切入,帶各位重新認識電商直播,看未來趨勢。
  • 嘲諷電視購物只要998的那代人,妥妥為直播帶貨交了智商稅
    曾幾何時,我們會被電視裡那不要2999,不要1999,只要998就能帶回家的電視廣告逗得哈哈大笑。大笑之餘還不忘提醒家裡的爺爺奶奶,千萬別信電視裡那群所謂專家的鬼話,都是騙人的,演的也太假了吧。沒想到當年這群自詡聰明的一代人,終究還是被直播帶貨安排的明明白白。
  • 親歷沃爾瑪和TikTok首個購物直播間:海外網紅帶貨能力幾何|稜鏡
    2020年12月18日,美國聖誕節前夕,沃爾瑪在TikTok上開通首個直播購物間,這也是TikTok第一次在美國舉辦可購物的直播節目。在直播前,沃爾瑪回應作者,此次直播活動並不涉及任何收入分成,至於這樣的嘗試是否會常態化,沃爾瑪回應則留有空間:「如果進行順利,我們當然會考慮在(社交)平臺上組織更多購物活動。」
  • 當「帶貨女王」楊冪也加入直播帶貨-虎嗅網
    楊冪最愛的雅詩蘭黛王牌產品DW粉底液與高能小棕瓶雖然賣完,但要知道李佳琦此前直播的美妝護膚產品通常都以秒速售罄,近1250萬的觀看也只是李佳琦正常直播時的正常水平。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樣百花齊放的景象與數十年前電視購物的火爆如出一轍。資料顯示,中國第一檔電視購物節目誕生於1992年,巔峰時期全國購物節目一度多達2000多個。但隨著電商和直播的崛起,電視購物自2015年後便進入負增長狀態,2017年全國獲得經營許可的單位只剩下34家,各類直播公司則如雨後春筍般飆升至300多家。
  • 廣電總局出手,網絡直播帶貨要被「重點管理」了
    最近一段時間,直播行業並不好過。先有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直播間被中消協點名,後有辛巴帶貨翻車,賠款6200萬。帶貨刷單、售後差、大數據殺熟、觀看人數造假......直播行業在野蠻生長。雙11期間,這種亂象更是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雷霆之怒」。這是怎麼回事呢?
  • 嚴重可致死,央視曝光網紅竟帶貨違禁藥!監管出手,整治電視購物
    羅永浩怒懟新浪科技的原因,主要系新浪科技微博當日發布多條有關羅永浩售假的微博,其中18:09分發布微博為轉載直播間闢謠內容,但不到半個小時,新浪微博再次帶上#羅永浩被曝直播間賣山寨鞋#話題發起討論,詢問用戶是否在直播間買到山寨產品。該微博較其他羅永浩相關微博評論量突增,多為羅永浩粉絲提出的質疑,熱評第一評論稱「人家闢謠文都發了,你還擱這兒傳謠,你這小編水平不行」。
  • 「直播帶貨」要擔哪些責任
    「太好看了吧,買它……」網紅主播直播帶貨已成為各大網絡平臺的重點營銷渠道。然而,不少主播在直播推薦時卻遭遇翻車,有的被網友質疑貨品質量,也有的被指涉嫌虛假宣傳。主播直播帶貨,在給消費者帶來豐富消費體驗、促進商家產品銷售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許多危害消費者購物安全的問題,如「虛假宣傳」「兜售三無產品」「維權無門」等。線上交易過程中各方主體該承擔怎樣的義務和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