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麥門冬湯,皂莢丸

2021-02-12 黃元御醫學研究

咳嗽上氣十二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1 此火逆上氣者,是肺燥失斂也,是肺脹越婢湯證,衛閉而肺熱,解表之後,汗出而傷燥,肺燥則失斂,故火逆上氣也。(此若失表,就是肺癰)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滋肺潤燥,以斂火降逆也。

肺為嬌髒,性喜濡潤,而主斂降,燥則不斂,收令失政,則火逆上氣,相火失斂,上刑肺金,則肺熱燥,上竅壅塞,故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潤燥養肺以助收斂也。麥冬,人參,粳米,清金潤燥,半夏降胃,助肺收斂,以降火逆。

2 378頁,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參潤燥也。與本條麥門冬湯正好對應。皆是肺燥,只是輕重也不同也。越婢湯有石膏,表實內燥,汗出更燥,燥則火逆;麻黃湯無石膏,故表解之後,白虎加人參,清肺熱燥,此熱燥輕。

  麥門冬湯是肺燥失斂,收令失政,故失斂而火逆上氣,故不用黃芩白芍,以瀉相火,而用麥冬人參粳米,滋肺潤燥,助肺收斂,故此不是胃逆火刑,此是肺燥失斂,火氣上逆。重點是因肺燥而失斂。

3 本方劑量極大,又有用此方治雜病咳嗽的,小劑量輕,固然無害,本方實際上,不知之合治普通的咳嗽,若細論本方,針對外感肺燥型咳嗽是最對證,其它類型的咳嗽,是要參考痰飲篇論治。本方麥冬大劑,粘滑而傷溼滯,若是內傷脾胃虛弱用之,則會出現大便滑洩,也就是現代拉稀(拉稀多脫水也是亡津傷陽(中氣),當知)。麥冬半夏二藥配伍,大劑應用,必須對證。必須對應,外寒閉實而內熱燥,汗後更燥的證。不然會滑洩不止,傷津傷陽。

 

論;半夏,現代最具爭議的一味藥,到底有毒無毒,餘總結一下自已的經驗。

  生半夏,咬碎即吐出,隨即覺口中麻痺刺喉,甚是不爽,其刺激之力甚大。曾一小孩在地裡玩,發現半夏好奇,放嘴裡吃了,覺味道不對即吐出,使勁吐淨,隨後竟難受的說不出話,嗷嗷直叫,大人隨即餵水漱水,好久才緩過來,知是誤食半夏。其刺激之力甚大,故前醫家,皆言其有毒,毒性甚烈,後學醫者,入口驗之,喉舌痺痛,遂信毒說,皆重重炮之,炮製太過,礬味甚重,更無沉降闢穢之性。李可老中醫,書中有言,半夏炮製,黑豆甘草加礬水,長時久泡,炮製後的半夏,純是藥渣子,不堪大用。張錫純言,半夏全是礬味,毫無辛辣,每當半夏新產時,燒開水淘洗自製。《傷寒金匱》也未標炮用,只言半夏湯洗。《外臺》古方用半夏,標註打碎湯洗,用生薑伍之,皆未言炮製。李可老中醫,皆是生用,就連治婦人孕吐,都照樣用生半夏。餘學李老,生用半夏,打碎用開水淘洗,加等量生薑伍之,用之未見不適,也未見中毒之說,李老三十克以下,淘都不淘,餘也信之,未見其毒,言半夏有毒者,皆是附和前醫之庸論,從口痺刺喉而來,藥論若錯,則成遺毒。細辛也受此毒害,細辛不過錢,藥店的售貨員都知道,現實某些醫院也規定,細辛不過錢,過錢必蓋章。

  西醫化驗,言其有毒,餘也不知,何毒之有,餘也親口服之,未見其毒。《傷寒金匱》所載的中藥,若以西醫毒論與化驗藥理的概念牽著鼻子走,那就是禍害中醫,以西醫的化驗結論,那中藥都有毒,都不能用,中醫乾脆關門倒閉。附子,杏仁,半夏,烏頭,大黃,芒硝,甘遂,吳茱萸,俱是有毒,無一能用。中醫豈不亡於實驗室,俱亡於毒論。仲景遣方選藥,最為精確,《傷寒金匱》用之千年而不亡,且有神效,若是有毒,豈能不知,豈能傳承千年。若要發展中醫,就必須積極面對中藥「有毒論」,不能逃避,不能潛規則似的治不死人就沒事。

    看了之前的半夏中毒案,法院的判決結果,讓所有的中醫師更加緊慎,這就是中醫師所處的現實環境,有證也如同無證。

  今天的一部分中醫,都是在用本草中藥治病,用草藥的功效來治病,而不是中醫治病,用本草中藥治病,是與西醫的看化驗單開處方藥是一個道理,患者說有什麼症狀,中醫就開什麼功效草藥,見一證就加一藥,他們懂中藥的本草功能與化驗藥理,用起來更安心,只能這樣。《傷寒金匱》的理法方藥多不會用,又言有毒,只能畏而不用,中醫何談能治病。中醫是一個體系,張仲景以《傷寒》六經系統論,《金匱》雜病論,打造出來一個完整屬於中醫自已的醫療體系,真正能治病,治好病,惠及子孫,並能傳於後人的醫療體系。中醫不是靠什麼祖傳秘方活到今天的,不深研仲景,中醫永遠不能真正的大發展。先師就是用這些毒藥治病的,無用的豈能稱為藥,稱藥的又言其有毒,一定要區別對待仲景方藥。

仲景醫學體系,唯黃元御一家,注釋最為正確,後世學者,學了太多的錯誤偏頗理論,以致於今天黃元御正確的理論,出現在大家面前,竟然沒有人能認識此乃醫中寶典,拯救中醫的傳世之作。當今醫界,已經遠離醫道,中醫之悲哀。學完黃元御,就會發現各種醫書,錯誤百出,學習黃元御,人人可以入仲景醫門,人人懂醫懂藥,中醫不需要作特色式的宣傳推廣,有療效口碑自會佔據治病救人的主戰場,獲得所有人的關注和認可。學習黃元御,研究仲景,繼承聖人絕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做真正的中醫。理論正確了,路就知道怎麼走了,一切的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醫生。

咳嗽上氣十三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此肺氣之壅閉也。皂莢丸,利氣而破壅,故能主之。

1 此肺氣之壅閉,是為燥痰壅閉也。此也是越婢湯後,肺有燥痰而氣壅閉。膠痰難去,痰阻清竅,瘀濁不行,痰氣交阻,則肺氣壅閉不通,故咳逆上逆,時時唾濁,不得眠睡。皂莢丸,滌痰祛垢,行痰破氣,以洩壅閉。此皂莢丸的主要特點就是膠痰難去,而偏於氣壅。

  區別於葶藶子大棗湯,瀉肺排膿。但二者的共同點是皆是在越婢湯後的雜症。

2 皂莢,決壅開閉,滌痰祛垢。勿懼後人燥烈猛劑之說,黃油酥製作丸,棗膏和服,安全有效,以法服之,無毒無害。餘自製此方服之,也未見任何不適。此方重在辯證,不對證時,用也無效。

附方 卷十五•內傷雜病

《千金》生薑甘草湯八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薑甘草湯

1 肺痿者,從亡津而來。此為中虛上熱,肺氣上薰,則咳唾涎沫不止,津亡則燥渴。此未用芩芍瀉相火,而用建中降胃之法。甘草建中,生薑溫胃降逆。

《千金》炙甘草湯九 方見《傷寒•少陽》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在「虛勞」。

1 肺痿者,從亡津而來。涎唾多者,皆肺氣不降,津液上亡。炙甘草湯,滋土燥以降相火,從少陽相火旺論治。此是外感亡津之肺痿。

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1 振寒脈數,外寒閉而內鬱熱,則知此從表而來,此表未解,先解表後,可用此方。此也即師言初萌可救,餘服過此方,是瀉下方。

2 此方與千金葦莖湯同理。必先解表瀉熱後,方能用之,用之方顯大效。

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此條系黃氏所缺,依《要略》本補之。)

1 肺癰從表閉之來,必先解表瀉熱,而後瀉肺竅壅塞之膿血。

點擊在看,感謝分享

進群加好友,購書加好友

學中醫,只讀黃師,不走彎路,快速入門

學仲景,只讀黃師,四聖一脈,醫家準繩

相關焦點

  • 倪海廈論中醫:戒菸利器皂莢丸
    現在開始講 HT-44 號皂莢丸(清除肺中吸菸造成之濁痰)包括矽肺,就是經常吸這些油煙,輕度的矽肺就是說吸入其它的顆粒這一些沉積在肺中
  • 麥門冬湯治咳驗案
    這就是蛤蟆皮  回憶上次我感冒服桂枝湯稍解後咳嗽不止,一服小青龍湯而愈,《金匱》治痰飲咳嗽以苓甘五味加減,先聖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正好我也有點咳嗽,就買了一付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煮後我喝了200ml,兒子喝了約七八十毫升。勉強睡下約一小時後又咳醒,無耐又給他炒了蛤蟆皮吃,第二天又喝了七八十毫升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還是時不時咳,喉嚨有痰,難咳出,觀舌苔已薄白,不膩,有紅點。考慮是上焦有熱,家裡還有念慈庵枇杷川貝,給他喝,妻又買了些複方鮮竹瀝,麻甘顆粒,交代他帶些到幼兒園中午也喝些,晚上又吃紫蘇炒雞蛋。
  • 醫案 | 加味麥門冬湯
    清半夏(三錢) 生山藥(四錢,以代粳米) 生杭芍(三錢)丹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桃仁(二錢,帶皮尖搗) 大棗(三枚,捭開)婦女倒經之證,陳修園《女科要旨》借用《金匱》麥門冬湯,可謂特識。或問,《金匱》麥門冬湯所主之病,與婦人倒經之病迥別,何以能借用之而有效驗?答曰∶衝為血海,居少腹之兩旁。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少陰腎虛,其氣化不能閉藏以收攝衝氣,則衝氣易於上幹。陽明胃虛,其氣化不能下行以鎮安衝氣,則衝氣亦易於上幹。衝中之氣既上幹,衝中之血自隨之上逆,此倒經所由來也。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梔子大黃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黃芪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牡蠣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苦參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雄黃燻方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厚樸七物湯
    單位衛生科給以藿香正氣丸3包,不應,又給保和丸3包,亦無效;仍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腹滿而痛,大便3日未解。舌苔黃膩,脈浮而滑,此表邪未盡,裡實已成,治以表裡雙解為法。用厚樸七物湯:厚樸10克,枳實6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生薑3克,大棗3枚,白芍10克。囑服2劑。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甘草粉蜜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黃芪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牡蠣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苦參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雄黃燻方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桂枝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麻黃加術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黃芪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牡蠣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苦參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雄黃燻方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
  • 麥門冬湯是治火氣燒胸,脾氣傷肝,逆氣傷肺,燥氣傷心的奇方、妙方、秘 方
    麥門冬湯是不怕熱,不怕燥,不怕幹、不怕缺水、不怕心煩起火方。●麥門冬湯加枸杞子,就能把津水補在肝臟。大眼睛水汪汪,要靠麥門冬湯加枸杞子症菊花。●凡是老擦眼睛,揉來揉去的,乾澀了。用麥門冬湯。張仲景講: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人一旦生氣上火,首當其衝是咽喉。咽喉這關,像有一團火在燒,乾燥。
  • 《金匱懸解》 薏苡附子散,桂枝生薑枳實湯,烏頭赤石脂丸
    胸痺心痛八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心中痞塞,諸氣上逆,心懸作痛,以膽胃不降,胸膈鬱滿,阻礙厥陰升路,衝擊作疼。桂枝生薑枳實湯,枳實生薑,降濁而瀉痞,桂枝疏木而下衝也。1 胸中痞寒,此有痰濁也,此言痞者,是下寒之濁陰,上侵心下清虛之位也。
  • 麥門冬又名麥冬、虋冬、不死藥、禹餘糧、冬、禹韭、忍冬、忍凌、不死草、階前草、書帶草、鐵韭菜《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沙參麥冬湯)生麥門冬汁五合,生刺薊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相和,於鍋中略暖過,每服一小盞,調伏龍肝末一錢服之。(麥門冬飲子)人參八分,茯苓、麥冬各一錢。水煎溫服。(蘇軾麥門冬湯)麥門冬(去心,焙)、地骨皮各五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煎小麥一合,至一盞半,去麥入藥,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食後各一。(麥門冬湯)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
  • 麥門冬湯,治療感冒好後咳嗽遷延不愈的好方,乾咳、無痰或少痰
    前兩天有養陰清燥的桑杏湯和清燥救肺湯。滋陰的有生地、麥冬、阿膠、沙參、麻仁;清肺的有桑葉、石膏、豆豉、梔子皮;化痰的有枇杷葉、杏仁、浙貝母等。今天要講的是麥門冬湯,它不是單純的肺的問題,它是肺和胃的陰虛導致整個人比較幹,表現為乾咳或者咳一下黏黏的痰一樣的東西,嘴巴乾燥,咽喉乾燥,舌頭也很乾,沒有什麼苔,脈象跳得比較快,但比較虛。胃津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肺金清肅的功能就受到影響,虛火灼津而為黏液。
  • 古今本草:皂莢、皂角刺
    皂莢,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現今,已經將兩者分別清晰,豬牙皂為乾燥不育果實,大皂角為乾燥成熟果實,兩者均具有祛痰開竅,散結消腫的功用,一般只少量入丸散使用,不入煎劑。 歷史上,東漢時期張仲景較早將皂莢運用於臨床治病。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薏苡附子敗醬散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侯氏黑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風引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地黃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頭風摩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 皂莢又稱皂角、懸刀、雞棲子、烏犀,皂莢根皮,皂莢葉,皂角刺、皂角針、天丁、皂丁,皂莢子、皂角子,皂莢果《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皂莢刺二兩(燒令煙盡),臭樗皮一兩(微炙),防風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上藥,搗羅為末,用釅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餘藥,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煎防風湯下二十丸。6、治腹內生瘡在腸臟。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
  • 皂莢性烈,降氣祛痰通絡,臨床可大有所為
    乃施皂莢丸每服6g,日3次。3天後漸見痛減,食增,關節活動增大,服至1月,痛止,指可拈及腦後,腿亦能下蹲,勞動自如。自求再皂莢丸以冀除根。連續服3月餘,萎短之諸肢略見伸長,20餘年來關節疼痛未發。豬皂莢燻法治療腸梗阻案 [案] 湯某,女,67歲。初診:2010-05-20。
  • 常用中藥藥性——皂莢
    外用適量,煎湯洗、搗爛或燒存性研末敷。內服劑量過大,可引起嘔吐及腹瀉。本品辛散走竄,凡孕婦、氣虛陰虧及有咯血傾向者均不宜服。【來源產地】    為豆科植物皂莢樹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實。形扁長者,稱大皂莢;其小型果實,呈圓柱形而略扁曲者,稱豬牙皂;同等入藥。產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貴州等地。
  • 肺癰:如何妙用鴨子湯 | 道醫 仲景 張璐論治肺癰 (附唱醫部落微信群)
    若因外感所觸而成,當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最佳,足可補仲景之未迨也。 此上提之法也。癰結肺中,所以濁唾腥臭,乘其新造未固,提而出之。如其勢已入裡,又當引之從胃入腸,此法殊不中用矣。所以宋人附以十六味桔梗湯,兼合葶藶瀉肺之意,外內合邪之治也。 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肺中生癰不瀉其肺,更欲何待?然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