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屬於茜草科咖啡屬的常綠灌木,熱帶地區為中心約有500屬6000種茜草科植物分布於此。咖啡屬的植物約有40種,但能夠生產出具有商品價值咖啡豆的只有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賴比瑞亞種(Liberica),這三種稱為「咖啡三大原生種」。在市面上流通的多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種,所以在此對賴比瑞亞種不做介紹。
亞洲產地主要是:越南、印尼、印度和中國
中國咖啡產區主要在海南、雲南、廣東、臺灣。海南島北部、雲南省南部,位於北緯15度至北回歸線之間,其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非常獨特。清爽舒暢的果酸味也是獨具特色,是咖啡上上品,國際上讚譽有加。
雲南是中國主要的咖啡豆產區。雲南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區,有著特有的高原紅土,土質肥沃疏鬆,氣候溫和,特別適合種植小粒種咖啡。
國際咖啡組織品嘗專家在考察了雲南咖啡種植及初加工基地後,將雲南咖啡評價為哥倫比亞溼法加工的小粒種咖啡一類,為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咖啡。
目前雲南咖啡主要分布在保山、思茅、玉溪、德宏等11個地州市。
氣候條件
咖啡帶的年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因為咖啡樹是熱帶植物,若氣溫低於20℃則無法正常生長。阿拉比卡種咖啡不耐高溫多溼的氣候,也無法長期處於5℃以下的低溫,多栽種在海拔1000-2000m高地的陡峻斜坡。羅布斯塔種咖啡則因適應能力強,多栽培與海拔1000m以下的低地。全年降雨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再加上適度的日照,是最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阿拉比卡種咖啡不耐強烈日照與酷熱,因此適合種植於易生晨霧的地形,特別是日夜溫差大的地方。臨滄「凌豐咖啡」滄源縣班老咖啡種植基地
土質
簡單來說,適合栽種咖啡的土壤,就是足夠溼氣與水分且富含有機質的肥沃火山土。衣索比亞高原上就布滿了這種火山巖風化土,因此富含腐殖質的土壤自然成為適合栽種咖啡的基本條件之一。1、播種
咖啡樹要麼由嫁接而來,要麼就從播種在淺薄沙質土壤裡的「合格」的種子發芽生長而開始它的生命。咖啡要以帶著內果皮(Parchment)的種子種植。「內果皮」(或稱為「羊皮」或「紙皮」),是包裹著咖啡種植的茶褐色硬皮,附著那層皮的咖啡豆被稱為「帶殼豆」(Parchment Bean)。2、幼苗
將包著內果皮的咖啡種至苗床,40~60天就會發芽,其時間的長度與溫度和溼度有很大的相關性。發芽後須將子葉苗移到苗圃中育苗,大約6個月會長成至50釐米左右的苗木。在這個階段,苗木仍舊脆弱,必須在苗床上覆蓋防寒紗等東西阻擋陽光直射。再經過3-12個月方可出圃。所以整個幼苗期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3、成長
苗木由苗床移植到農園後約三到五年開花。在這期間,營養生長旺盛,以根、莖、葉生長為中心,地上和地下部分迅速擴展,形成理想的植株結構,為投產做準備。中美洲等利用手摘法收成咖啡豆的國家,為了提高採收咖啡的效率,會修剪咖啡樹的枝丫,將下方的旁枝修去。4、開花
咖啡樹的花是白色五瓣花,有茉莉香氣,花朵在數日內就會凋謝。
5、結果
花朵凋謝後,隨後長出小小的果實,6~8月轉為紅色,紅色就意味著咖啡已經成熟。咖啡收成的高峰期是在咖啡樹長成後的6~8年間,其後收成量會逐漸走下坡。另外,咖啡樹若長得太高也會造成收成不好,因此咖啡農會在距離地面30~50釐米處將樹幹鋸斷,讓它重生枝丫,更新生產力,此步驟稱為「回切」(Cutback)。若再配合氣候、施肥、抗病蟲害等有利條件,咖啡樹便能夠持續20年,甚至50年結果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