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我是橙子,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儲殷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也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學者,他對於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可以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幫助大家做到去偽存真,不過他前段時間的演講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儲殷在某教育盛典上對那些說「生命教育」和其他爛七八糟流派教育的嘉賓都懟了一遍,很多人會跟你說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長,可並沒有人告訴你,教育的目的是想進行社會分層?
其實教育對於人生的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些年提出的新理念大部分也只是拿出了教育的一個分支,然後包裝出一個名詞,並強調它到底有多重要,可是他並沒有說這種教育在中、高考裡能起到多大作用。
要是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在應試教育被花式抨擊了二十多年之後,清華北大並沒有搖號入學,人民大學、獨膽大學並沒有跟中專學生做過多的交流,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的途徑還是得通過考試。
可能就像儲殷教授說的那樣,要是覺得什麼教育重要,那直接將其納入考試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想把音樂、體育、美術納入中高考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些人也提出了疑問,用增加考試科目的方法去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到底行不行,應試教育真的可取嗎,現在似乎所有目標都在指向一個問題:減負。可似乎所有目的都在更正一個觀點:能力大於學歷。
學校減負導致的結果就是課外輔導班大賺了一筆,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或者請私人家教,這不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讓學生的壓力變得更大了。
而有些家庭貧困的孩子根本就上不起輔導班,更請不起私人家教,只能選擇在家裡自學,或者課下問老師或者同學,這樣一來不就相當於讓這些貧困學生的教育資源被變相剝奪了嗎。
不過城裡家庭富裕的孩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他們基本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自從教育雞湯盛行之後,似乎大家都在說讀書不是唯一出路,可是讀書卻是相對來說最輕鬆、最好走的路,能通過自己努力創業白手起家的無學歷者終歸是少數。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現在部分碩士和博士都找不到好工作,可是他們找不到好工作跟小學畢業的學生找不到好工作完全是兩回事,畢竟兩者應聘的職位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清華大學的劉瑜教授說過自己的孩子正在成為普通人,但是我們要正確的解讀一段話,要知道劉瑜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的丈夫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哲學家,他們的孩子就算是在普通也是從清華附小、清華附中這種普通人進不去的學校畢業的。
而且劉瑜的孩子憑藉著父母留下的資源也不會過得太差,因此最好不要拿普通這種詞來安慰自己,自己的普通和別人的普通並不是一樣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了學歷,而學歷又跟收入有較大的關係,而這一些都需要你通過應試教育。
你可以說應試教育的弊端太多,但是相比於人脈、相比於出身,甚至相比於資本來說,你還能找到比應試教育更公平的選材方法嗎?讀書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那些宣稱「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真的不可取,雖然能力很重要,但是你要沒有學歷,那連證明你能力的機會都很難找到。
如果減負和教改不能真正地去正視學生的負擔,和家長的壓力,我想儲殷教授說的「回到應試教育」,或許才是讓教育更公平的方向,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