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告訴你,教育的目的,是想進行社會分層?應試教育可取嗎

2021-01-09 橙子不是橙

哈嘍,我是橙子,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儲殷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也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學者,他對於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可以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幫助大家做到去偽存真,不過他前段時間的演講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儲殷在某教育盛典上對那些說「生命教育」和其他爛七八糟流派教育的嘉賓都懟了一遍,很多人會跟你說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長,可並沒有人告訴你,教育的目的是想進行社會分層?

其實教育對於人生的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些年提出的新理念大部分也只是拿出了教育的一個分支,然後包裝出一個名詞,並強調它到底有多重要,可是他並沒有說這種教育在中、高考裡能起到多大作用。

要是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在應試教育被花式抨擊了二十多年之後,清華北大並沒有搖號入學,人民大學、獨膽大學並沒有跟中專學生做過多的交流,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的途徑還是得通過考試。

可能就像儲殷教授說的那樣,要是覺得什麼教育重要,那直接將其納入考試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想把音樂、體育、美術納入中高考的原因之一。

不過有些人也提出了疑問,用增加考試科目的方法去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到底行不行,應試教育真的可取嗎,現在似乎所有目標都在指向一個問題:減負。可似乎所有目的都在更正一個觀點:能力大於學歷。

學校減負導致的結果就是課外輔導班大賺了一筆,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或者請私人家教,這不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讓學生的壓力變得更大了。

而有些家庭貧困的孩子根本就上不起輔導班,更請不起私人家教,只能選擇在家裡自學,或者課下問老師或者同學,這樣一來不就相當於讓這些貧困學生的教育資源被變相剝奪了嗎。

不過城裡家庭富裕的孩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他們基本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自從教育雞湯盛行之後,似乎大家都在說讀書不是唯一出路,可是讀書卻是相對來說最輕鬆、最好走的路,能通過自己努力創業白手起家的無學歷者終歸是少數。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現在部分碩士和博士都找不到好工作,可是他們找不到好工作跟小學畢業的學生找不到好工作完全是兩回事,畢竟兩者應聘的職位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清華大學的劉瑜教授說過自己的孩子正在成為普通人,但是我們要正確的解讀一段話,要知道劉瑜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的丈夫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哲學家,他們的孩子就算是在普通也是從清華附小、清華附中這種普通人進不去的學校畢業的。

而且劉瑜的孩子憑藉著父母留下的資源也不會過得太差,因此最好不要拿普通這種詞來安慰自己,自己的普通和別人的普通並不是一樣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了學歷,而學歷又跟收入有較大的關係,而這一些都需要你通過應試教育。

你可以說應試教育的弊端太多,但是相比於人脈、相比於出身,甚至相比於資本來說,你還能找到比應試教育更公平的選材方法嗎?讀書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那些宣稱「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真的不可取,雖然能力很重要,但是你要沒有學歷,那連證明你能力的機會都很難找到。

如果減負和教改不能真正地去正視學生的負擔,和家長的壓力,我想儲殷教授說的「回到應試教育」,或許才是讓教育更公平的方向,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一位父親的靈魂拷問,教育是用來幹嘛的,為了實現社會分層
    如果您是一位孩子的父母,請耐心的將這篇文章看完;如果你是一位學生,你更應該將這篇文章看完,這些內容可能顛覆你的認知,別人不會告訴你,教育對你來說真正的意味著什麼?這是一位父親對教育的靈魂拷問,質問這個時代的教育,到底是用來幹嘛的?最後的答案是,用來進行社會的分層,將不同教育等級的人們聚攏在一起,實現不同的資源分配。
  • 快樂教育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什麼?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
    如果有可能,寧願回到應試教育我真的想和大家心平氣和地聊一下教育,但我發現真的很難。原因就是我真的感到懊惱。曾幾何時就是因為很多人說我們需要素質教育,要像歐美那樣進行快樂教育,直到今天這種聲音也不絕於耳,打著那麼堂而皇之地口號兒叫作給孩子減負。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左還是右?
    此事被輿論解讀為「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低頭」。 在筆者家鄉青島的家長圈裡,也有類似的爭議,到底要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給每一個家庭帶來選擇的困惑。彈殼覺得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簡單地選擇哪種模式,任何結果都是在既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發生的,作出選擇的關鍵在於看清問題背後隱含的信息,進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再結合自身的情況做一個有利的選擇。
  • 體育成為應試教育又何妨
    相對於家長們對體育增加分值的憂心忡忡,不知有沒有媒體採訪過體育課的主角——學生,看他們有什麼要說的。譬如,他們對體育加分有什麼看法,他們喜歡體育嗎,體育留家庭作業有壓力嗎?畢竟對加強體育課,提高體育分值這件事不能只聽家長一面之詞。好動,喜歡運動,是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的天性。
  • 時代的教育與教育的時代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價值認同反差。在大多數人的認識中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劉瑜的愛人是哲學教授周溓)同時又是老師的家長為什麼沒能把孩子培養成才?記得餘敏洪曾說過,他的孩子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第二個餘敏洪。
  • 你知道應試教育是如何選拔孩子的嗎?千萬不要做「糊塗」家長!
    應試教育來源已久,目前很多教育學的學者把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畫上等號,認為應試教育就是一味地給孩子灌輸死板的知識,孩子的「容量」越大,成績就越好。其實,這樣的觀點未免太過片面,我國在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教育改革後,對於孩子的培養目標以及教育目的已經有了較大的調整並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孩子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僅如此,應試教育選拔孩子的考試方向以及內容都變地越來越全面。
  • 應試教育下的「成功」:成功抹除的,是學生未來成長的可能性
    這是社會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後代發展上來,就變得非常畸形了。大學生就業難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嚴峻的社會問題,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除了諸多的客觀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學歷與能力的不對等,也從中折射出了應試教育的弊端應試教育的弊端教學形式單一我國的教育自古以來講究的是
  • 教育|紀錄片推薦——日本教育
    01日本的食育教育聽說過「食育」教育嗎?這是日本對孩子的一種教育理念。影片開始,校長的一句話給食育教育了一個最好的詮釋:這45分鐘的午餐時間,同樣也是學習時間,跟他們的數學課或是閱讀課沒有什麼不同。日本教育很像蒙著素質教育皮的應試教育。
  • 《銀河補習班》與高考應試教育,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你看懂了嗎?
    之前熱播的《銀河補習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由鄧超白宇等人飾演,主要講的是一個差生,由於在父親後期的教育下,變成優等生,並最後當上太空人的故事。什麼?差等生逆襲成高材生?這種臺詞我確實見過很多,不過都是在課外輔導班的廣告上。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出這樣的天才嗎?我們先看看這部電影。
  • 都已經小學畢業班,家長還在佛系教育和素質教育中搖擺不定嗎?
    其實,反著來想,老師沒有說的應該還有這幾個方面: 1、廈門中考的形勢非常的嚴峻,2020年廈門初中生升普通高中的比率大概在57%左右。家長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孩子在班級中的位置是怎麼樣,再怎麼不能打,你怎麼也得打得過一半的人吧?
  • 禁公布成績載不動應試教育之愁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準則》(2017年修訂版),要求教師嚴禁以任何理由、方式妨礙教育教學工作和幹擾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現在盛行的應試教育,誤導了孩子,加重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按考試成績排名,炒作中考、高考成績特別是炒作中考、高考狀元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傷害了他們的心靈,異化了師生關係,違背了素質教育精神。排名靠前的學生神採飛揚,老師就「師憑生貴」;排名靠後的學生垂頭喪氣,老師也黯然神傷。
  • 教育對於孩子來說 最重要的是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之處,都要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那麼教育的根本對於我們是什麼呢?對於年輕的孩子們又應該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也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相比都聽說過素質教育於應試教育兩種教育形態,這兩者也充斥在我們的教育與生活之中。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 網友:應試教育的結果
    關於「中國教育」,知行翻譯小編想起了黃曉明在《中國合伙人》說的一句話:「中國學生非常擅於考試,你們無法想像中國學生為了應對考試所付出的辛酸……」這句話無疑將現代中國教育的弊端顯露無疑,中國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其中最明顯地莫過於英語教育,很多人費勁心力過了英語四六級,可是到最後仍舊只會說「yes
  • 為什麼被吐槽為「應試教育」?
    這所深處大山深處的超級高校,所做的一切都圍繞高考運轉,同時也成為許多人們心中,應試教育的人才製造廠。在很多人吐槽吐槽「毛坦廠中學」是應試教育的同時,可是為何會有很多家長送孩子去這座為高考而生的高校一方面是深處農村的孩子,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所獲得資源有限,當地學校只能培養出少的可憐的大學生,大部分的農村出身的孩子只能選擇當兵這個出路來改變人生,或者和父輩們一樣外出討生活。
  • 南懷瑾: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我們接受近半生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想求一張能讓自己安生立命的文憑,卻忽略了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要先學做人,再來汲取知識,因為一個不懂得做人的人,即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那麼他也永遠都活在黑暗裡。正如著名教育家、詩人、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 當前教育的弊端是應試教育?不,是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喪失
    教育的成果用考試檢驗,而考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脫離實踐,另一方面有套路可循,為了提高升學率的硬性指標,許多學校開始以考試為標準,只講考點,只講套路,不講理解,不講實踐,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於是素質教育出臺了,要求介紹理論學習時間,增加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動手實驗能力,考試題目與實際問題掛鈎。然而,起作用了嗎,基本上沒有。
  • 隴西因人施教分層分類開展警示教育
    近日,警示教育片《貪慾的代價》拉開隴西縣公安局警示教育大會的序幕,片中最初走進「公門」,最終卻走進「牢門」的定西市原公安局副局長杜輝珍嚴重違紀違法案例,使全系統公安幹警受到警醒
  • 美國|古典吉他演奏博士劉允宸:美國的「應試教育」
    王子是誰 為了生動地描述不同樂器的咖位,人們習慣於將樂器們進行擬人化的形容。比如,談起西洋樂器中無可撼動的一哥,大家會用『國王』的稱號為它加冕,它的名字是鋼琴。而說到『王后』,對古典音樂稍有了解的人,也能很快反應出這是小提琴的別稱。
  • 「素質教育」是如何毀掉美國普通學生?書讀得太少,想得太多
    在當今社會,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到名校就讀,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由於經濟水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家庭都只能對名校望洋興嘆,無奈之下只能讓孩子加入應試教育的大潮中。每到中考,高考時,全國上下都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相比,你認為哪個更好?
    今天,針對中國教育和國外教育不同的教育現狀,我們做個分析,重點就以美國為例。最近讀了一本書,給了我很大觸動 ——《我們的孩子》在這本書裡,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通過大量的採訪和數據例證,生動展現了美國的教育現狀,以及美國社會半個世紀來日益拉大的階級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