浰頭位於廣東龍川縣境內的山區,這裡盤踞的賊匪勢力最大,也最為兇殘彪悍,王陽明風捲殘雲蕩平了漳南、橫水和桶岡的匪患之後,準備乘勝追擊,搗毀浰頭的匪巢。
對於浰頭匪徒,王陽明經過分析,決定智取,於是他巧妙使出"投石問路""將計就計""調虎離山"連環3計,用最小的代價,剿滅了浰頭的悍匪。
01 浰頭只可智取,不可強攻
對於浰頭這個大匪巢,王陽明心裡很清楚,擺著自己眼前的挑戰非常之大,只可智取,不能強攻,否則將會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
浰頭匪徒藏匿於大山之中,匪首名叫池仲容(綽號池大鬢),為人極其險惡,手下的土匪們個個彪悍勇猛,又佔據天險,易守難攻。朝廷曾經數次派兵前來剿滅,都以失敗告終。
王陽明來之前,也早已清楚圍剿浰頭絕非易事。但是,他並沒有被浰頭的囂張氣焰所嚇倒,而之前幾次戰役的頻頻告捷也讓他信心倍增。
王陽明為此日思夜想,多次察看地形,反覆鑽研地圖,想要尋找攻克這個難題的方法。但是連日來毫無進展,這令他感到了很多的挑戰。
看來,採取平常的策略難以解決,是不是可以摸索到一些捷徑?他突然腦子裡蹦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之前向他投誠的浰頭小頭目。可不可以在這些人身上找到突破點呢?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後,一個周密的計劃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如果成功,就能以最小的損失來獲取勝利。
02 首先投石問路
王陽明找到之前來投誠的黃金巢,給他優厚的待遇,並指示黃金巢寫信給池仲容,向他傳達兩層意思:
第1, 要告訴池仲容,王陽明現在兵強馬壯,連戰連捷,勢如破竹,對浰頭也是勢在必得;
第2, 王陽明優待俘虜,如果池仲容前來投誠,那麼能夠減少殺戮。
池仲容收到信後,有所動搖,但是又不甘心失敗。所以,他表面上答應投誠,為了取得王陽明的信任,他派自己的弟弟池仲安,率領兩百人面見王陽明。
但是,在暗地裡,他也在加緊備戰,準備和官軍決一死戰。
王陽明一見到前來投誠的人,心裡就明白了對方的陰謀,因為來的一批人老弱病殘,根本沒有戰鬥力。
其實,這看似弱勢的隊伍裡,也暗藏殺機,時刻準備裡應外合來反撲。
03順勢將計就計
池仲容心懷鬼胎假投降,還準備裡應外合對抗官軍,這一切都逃不過王陽明的眼睛,他審時度勢,決定將計就計。
於是,王陽明一面假意接受匪徒的投誠,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準備應對之策,做好軍事部署。他心裡清楚,浰頭這裡的土匪熟悉地形,有勇猛善戰,而自己的軍隊要戰勝他們,需要非常精心的計劃。
王陽明將計就計,派得力手下帶上豐厚的慰問品,深入浰頭進行慰勞。這些人冒著風險,面見池仲容,一方面是為了探明對方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觀察地形和軍事設施,為戰略部署做充分的準備。
更為重要的是,王陽明傳達給對方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池仲容的死敵盧珂在贛州。池仲容信以為真,也逐漸降低了對王陽明的戒備心理。
04進而調虎離山
擒賊先擒王,順利攻取浰頭的關鍵在於,把池仲容引出來。王陽明成功地利用池仲容的私人恩怨,誘使池仲容離開了他的老巢浰頭。
而池仲容到達贛州之後,就四處打探盧珂的情況,以此來試探王陽明的真實用意。不料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王陽明的監視之下。
毫無疑問,池仲容虛假投誠的真實目的充分地暴露了出來,王陽明此時仍然不動聲色。在攻佔老天的各路兵馬到位之後,王陽明就名正言順地將其殺掉。
匪首被殺,導致浰頭軍心大亂,而之前又缺乏周密的準備,因此,按照王陽明之前的部署,浰頭的所有地區都被輕鬆地被官兵攻佔了。
05 請求解甲歸田
浰頭戰役順利結束,這次戰鬥不僅剿滅了當地的土匪,使百姓的免除了匪害,而且大大減少了官兵的損失,王陽明可謂勞苦功高。
為此,他在當地百姓中的聲望也日見高漲。但他沒有因為眼前的成就而居功自傲,他深切地體會到當地百姓的生活艱難,所以特地向朝廷建議免除和平縣三年的全部租稅賦役,以休養生息,繁榮地方經濟。這一建議又得到了批准。
王陽明不僅心繫民生,關心百姓疾苦,而且也深深地意識到功高震主的為臣之道,而且他積勞成疾,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因此他向朝廷上書,請求解甲歸田、回家休養。
但是朝廷沒有批准他的請求,因為他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還有利用價值,在關鍵時刻,還需要他繼續發揮才智為國解憂。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