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風至,暑將息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關於處暑
處暑為七月中,這個「處」是「止」,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
陽氣熾熱而催熟萬物後自然退位,陰氣開始瀰漫,才秋風漸肅,這就是中秋了。
恭敬為肅,處暑後,鷹感肅氣擊鳥而祭,萬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現。
而秋之整肅又為冬之休養,休養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聖而莊嚴。
處暑·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丨處暑之日「鷹乃祭鳥」,說鷹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肅氣,冷酷地搏殺獵物。先獵之物要先陳列為祭,古人稱之「義舉」。
二候天地始肅丨後五日「天地始肅」,這個「肅」是「肅清」,天氣因「肅」而清,因「肅」必「肅殺」,所以,肅清後必帶來蕭瑟之氣。
三候禾乃登丨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穀各類,天氣肅殺後,莊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秋雲
竹風醒晚醉,窗月伴秋吟;早起涼意爬上胳膊,夏衣臨曉薄,秋影入簷長。秋波正澄清,秋光輕淺,秋雲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
天水秋雲薄,天長杳無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節將至,想「決決溪泉到處聞,一家松火隔秋雲」,「白石臥可枕,青蘿行可攀,意中如有得,盡日不欲還」的境界了。
秋水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鶩是野鴨。秋光清淺,秋明空曠,此時那水讓天濾成淨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瀲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為神玉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紅粒,朝煙烹白鱗」,皆意境深遠。
秋聲
歐陽修的《秋聲賦》,記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萬壑樹聲滿,千崖秋氣高」,這是老杜(註:杜甫)的句子。樹聲為悲,悲聲越滿,天越孤高,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實是李賀的詩意。
處暑·習俗
慶贊中元
我國民間在處暑前後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傳說七月是鬼門關打開之日,因此家家戶戶都會焚燒寶燭以祭奠孤魂作祈福求安之意。
舊時民間還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這個活動從七月初一直持續到月底鬼門關結束為止。
開漁節
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都會舉行盛大的開漁節,歡送漁民們開船出海。
此時海水偏暖,魚蝦貝類發育成熟。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眾多鮮美的海鮮。
處暑·吃什麼
吃梨
「處暑秋梨最養人」。在逐漸步入乾燥的季節,長輩們總會讓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籤戳起一塊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潤。梨子還可以榨汁、燉煮,對脾胃虛寒的人最好。
吃山楂
老人說,處暑要吃酸。紅瑪瑙一樣的山楂果,洗淨咬一口,酸酸甜甜,開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個人的童年回憶,冰糖葫蘆、山楂餅、山楂糕、果丹皮……還可以做汁、醬、酒。
吃鴨子
秋鴨肥美,味甘性涼,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嫩滑的白切鴨、酸甜的檸檬鴨、飄香的烤鴨……在北京,至今亦保留著處暑吃百合鴨的習俗。
處暑
小時候,長輩為我講解處暑時節,懵懂間唯獨記得生動的「秋老虎」。如今,當雷雨帶走最後一絲暑熱,秋風送來清涼入夢,我忽然明白,大自然的更迭,需要我們用身心去感受和銘記。
來吧,讓我們揮揮手,和炎熱說再見,敞開懷抱,擁抱涼秋。
來源:節選自《微讀節氣》
處暑·詩詞
立秋過,處暑至,對於秋天,其實從第一片落葉開始,就已經讓人期許著與金秋相見。若要尋得最美處暑,不如一起穿越到古詩詞中去探個究竟。
《長江二首》·其一
宋 蘇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早秋曲江感懷》
唐 白居易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於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處暑後風雨》
宋 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
宋 王之道
大旱彌千裡,群心迫望霓。
簷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處暑》
宋 張嵲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餘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七夕處暑》
清 胤禛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
《閒適》
宋 陸遊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柴門傍野水,鄰叟閒相期。
《處暑前三日》
胡茂文
粵近處暑烈日炎,
寢食不安難休歇。
期盼天秤速來到,
攜風帶雨除酷熱。
一個平臺的壯大,源於自身的實力,也源於萬千擁護者的鼎力相助。感謝您對本平臺的認可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持續前行的動力!
(所得贊助資金將用於平臺維護、活動支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