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一個小學生火了
原因是他的草稿一團糟
最後卻得出了正確答案
很多網友都調侃這是思考的痕跡
(本來想找到原新聞,無奈搜不到了)
於是,
這讓我想起古人在寫作時的一些特殊癖好
真的是一個比一個有趣
今天,
就讓我們來一睹為快
相信在很多人心目中
古人無論是作詩還是寫文都是槓槓的
動不動就給我們來一個熟讀並背誦全文
不過
在佩服之餘
難免也會埋怨幾句
「怎麼可以這麼長?」
「怎麼又要背?」
……
每每遇到古詩文
教室裡便會傳來一片哀鴻之聲
第一個出場的是張若虛
這是一個詩作不多
但是富有盛名的初唐詩人
他和賀知章張旭包融合併稱為吳中四士
註: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齊名,他們又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在古代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
在全唐詩中
張若虛收錄的詩僅有兩首
別看數量少
質量可都不俗
尤其是他的《春江花月夜》
從明代以來就受到文學家青睞
稱這首詩可以「孤篇壓全唐」
到了近代
聞一多先生更是稱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儘管張若虛有如此才情
但他卻不是一個高產詩人
甚至還有點懶
要是在今天
恐怕天天都要面臨粉絲催更的煩惱
他最大的愛好是睡覺
以至於每每要寫詩的時候都鑽進被窩
用厚厚的被子捂著
直到憋出一身大汗後翻身而起
然後揮毫疾書
天氣越熱
效果越好
其實
這個條件還是挺好滿足的
畢竟只要家裡被子足夠厚
大冬天要創作也不難
初唐時期
除了張若虛
還有一個人作詩前也喜歡蒙頭大睡
他就是從小被稱為神童的王勃
他的才名自不必說
初唐四傑
以一篇賦讓滕王閣名揚天下
《舊唐書》本傳稱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不過,
要說起他作詩的經過
則很多人都會發笑
他作詩文
不像其他人一樣苦思冥想
先讓人磨一大盆墨
接著拼命灌酒
然後再躺到床上大睡一覺
醒來後詩文立就
下筆成篇
不改一字
這樣的操作簡直絕了
他的那篇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麼來的
在《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
「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人們把王勃的創作過程稱為打腹稿
和前面二者作詩「手段」相似的還有一人
他就是北宋詩人陳師道
他寫詩的條件要比王勃還要苛刻
雖然不用喝酒
但是卻需要極其安靜的環境
陳師道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
但他在宋代詩壇也是佔據一席之地
因為討厭趙廷之的為人,
不肯使用從趙廷之家裡借來的棉衣,
最後受凍病逝
可見其文人氣骨
陳師道作詩被人們稱為「吟塌」
其要求極為苛刻
一旦他有了詩意
自己往床上一躺
被子一蒙
開始構思
在此之前
要屏退家裡所有人
尤其是愛吵鬧的孩子
貓狗等都要寄送到鄰居家裡
註:陳師道登山遊覽得句,即歸家臥一榻,以被蒙首,惡聞人聲,人家稱之為「吟榻」。
在他構思期間
全家人大氣不敢出
直到他詩文作成
全家才恢復正常
想必他的鄰居也是見怪不怪了
每當他們家驅貓犬來時
便知道陳大詩人要「吟塌」了
而同時代的秦觀
他作詩就不用這麼費勁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他
常常都能夠當眾揮毫
一篇篇佳作
往往能夠在與客人交談之間寫就
對此
黃庭堅還特意寫詩記錄下來
「閉門覓句陳無已,對客揮毫秦少遊」
這兩句詩講述的正是陳師道和秦觀
古人作詩
有人喜歡安靜
也有人喜歡熱鬧
時不時能在遊玩之間
偶然迸發靈感
比如北宋時期的梅堯臣就是如此
不管是吃飯
還是遊玩
都要吟詠一番
只要能夠得到一聯詩句
他就拿個小本本記下
嘿嘿
指不定哪次寫詩就能用上
別說
這種積累素材的方式真的挺不錯
很多作家就有這樣的好習慣
而能夠於嘈雜中作詩應答皆不誤的
最厲害的人還數毛奇齡
他常常能夠在構思詩文時
要是環坐在周圍的學生提出問題
他還能應答自如
而自己筆下的文章也不耽誤
更有意思的是
他夫人常常在這個時候從房中大罵
他還能從容對罵
既是寫詩作文 又是回答疑問
還能與妻子對罵
這妥妥地統籌兼顧啊
難怪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讚嘆毛氏是個善於五官並用的人。
而說到遊覽作詩
這是自古以來的文人最樂此不疲的一件事
比如遊覽古蹟、風景名勝
雖然未必都是即興之作
但是卻經常能給詩人帶來靈感
從我國詩人獨立創作以來
這類詩歌就不斷湧現
不管是李白、杜甫這些大咖詩人
還是一些不太知名的詩人
每到名山大川
都難免詩興大發
登臨懷古遊覽名勝之作便層出不窮
我們祖國這麼多名山大川
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