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有藥性,穴也有穴性(值得收藏)

2021-02-22 艾針醫學

點擊關註上面「艾針醫學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I導讀:藥有藥性,而腧穴也有其的使用特點。本文將穴位根據氣、血、虛、實、寒、熱、風、溼分為八類穴性,並「配伍」起來用於臨床。

穴性括要

作者/李文憲

李文憲,約生於公元1937~1953年前後,廣西藤縣人。著有《針灸精粹》和《新編實用針灸學》。其中對穴性有較系統的闡述,是近代一位重視穴性的針灸學家。

(一)穴性括要

在《針灸精粹》中有穴性括要一節,將常用腧穴歸成8類,這在他書中所未見。

(一)氣類:

氣海(固元氣,凡一切氣疾,俱宜取此);

尺澤(調肺氣);

陷谷(調胃氣);

神門(除心鬱內結之氣);

羶中(升脾氣,降胃氣);

中脘(解鬱升清,降濁利氣);

上星(瀉諸熱氣);

天樞(調腸胃之氣)

勞宮(清熱理氣);

通谷(理五臟之氣);

大敦(瀉肝氣);

膏肓(補陽氣);

列缺(逐水利氣);

魚際(清熱利氣);

大陵(降心氣,降濁氣);

太陽(理諸陽熱氣);

關元(驅腹中一切冷氣);

大包(行腹中諸氣);

天柱(理諸氣,治頭上氣);

天突(降諸氣);

氣戶(利氣);

大椎(調利胃氣);

攢竹(宣洩頭部熱氣);

肩井(鎮肝氣,降逆氣);

巨骨(開肺降逆氣);

曲池(行氣);

彧中(開胸降衛氣);

俞府(降逆氣,理腎氣,清肺順氣);

合谷(升清降濁,理大腸氣,宣諸氣);

中府(理肺利氣);

雲門(開胸降氣);

肩髁(理肺舒氣);

水道(理三焦膀胱腎中熱氣);

隱白(昇陽氣);

復溜(固衛氣,布陰氣,收腎氣);

陽陵(行氣導濁氣);

公孫(運脾氣);

足三裡(能升氣,又能降氣,調中氣);

太衝(降氣);

三陰交(行氣降氣);

(二)血類:

三陰交(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固血);

太衝(同三陰交而無固血之功);

委中(清血);

隱白(止經血);

上星(止口鼻出血);

承山(清熱血);

曲泉(清血涼血,養血活血);

行間(行瘀破血結);

崑崙(下血);

曲池(行血);

交信(調經血);

血海(調血);

膈俞(統理全身之血);

足三裡(清血養血,行血補血);

中極(調經血,止崩漏);

大椎(散瘀血);

陽陵(行血);

氣海(瀉血);

承漿(宣通血脈);

(三)虛類:

神闕(補氣血,益腎精);

關元(固下元,益腎精);

氣海(補氣振陽,益腎精);

中極(益精,補氣血);

曲骨(補真氣益精);

膏肓(益氣振陽);

章門(補五臟,益氣血);

中脘(振陽益胃,補六腑);

足三裡(益胃,補氣血);

解溪(益胃);

上廉(益胃);

三陰交(補三陰,益陽、壯精、生氣血);

公孫(補中土,運脾陽);

陽陵(補脾滋陰,益氣血固精);

湧泉(補腎、益精、滋陰);

神門(安心神);

然谷(益腎振陽);

水泉(益腎陰);

太溪(益腎、振陽、滋陰);

照海(益腎陰);

復溜(補腎氣、滋陰、振陽、固精);

交信(補腎滋陰);

陰谷(益腎陰);

曲泉(養肝補血);

蠡溝(益肝);

太衝(養肝氣);

太淵(潤肺);

大敦(益腎胃);

(四)實類:

天樞、章門、太溪、然谷(以上俱瀉腎);

大敦、神門、少衝、通裡、陰陵(以上俱瀉心);

大陵、勞宮、內關、曲澤、中衝(以上俱瀉心包絡);


俞府、肺俞、列缺、尺澤、少商、天突、太淵(以上俱瀉肺);

公孫、腕骨、商丘(以上俱瀉脾);

陽陵、行間、太衝、蠡溝、中封(以上俱瀉肝);

關元、外關、支溝、關衝(以上俱瀉三焦);

中脘、太白、照海、長強、水泉、天樞(以上俱通腸逐穢);

太白、豐隆、中府、羶中、巨闕、上脘(以上俱瀉胸膈);

(五)寒類:

中脘(溫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關元(溫下焦暖子宮);

大椎(發表寒);

氣海(溫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腎命(溫下焦,治足冷如冰);

後溪(發表寒冷);

厲兌(功同腎俞);

章門(髒寒結聚);

歸來(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裡(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陰交(溫中下焦及血寒一切寒冷);

公孫(理心腹之寒);

曲泉(理血寒腹中痛);

陰陵(溫中焦,理脾氣);

隱白(溫脾壯陽,理中下焦寒);

然谷(溫下元,助腎火);

列缺(理肺寒);

羶中(理中焦治胸寒);

曲池(行氣血,理手臂寒冷);

百會(為諸陽之首,理頭寒);

大敦(溫肝暖下元,治寒疝);

(六)熱類:

通裡、少府(以上俱清心熱);

大陵(清心胸);

內關(清心包絡,利六腑,以及胸中熱);

勞宮(清心膈熱);

神門、下廉(以上俱清胃熱);

魚際、肺俞(以上俱清肺熱);

風門、氣衝、少商、肝俞、心命、關衝、支溝(以上俱清三焦熱);

中府、缺盆、大杼、雲門、肩髃(以上俱瀉四肢熱);

然谷、尺澤、腎俞、脾俞、魄戶、意舍、志室(以上俱清五臟之熱);

上星(清頭目鼻中熱);

百會(清頭部熱);

絲竹空(清頭目熱);

曲池(清血氣、表裡、頭面及諸竅之熱);

解溪(清胃熱);

合谷(清氣分及頭面諸竅之熱);

陽陵(降肝膽熱);

懸鐘(清三陽經及腦熱);

三陰交(清血熱,平肝熱);

大椎(清表熱);

後溪(清表熱);

足三裡(清胃及六腑熱);

上廉(清腸胃熱);

豐隆(降腸胃熱及痰熱);

天樞(清大腸熱);

上脘(清心胃熱);

尺澤(出血清血、瀉心火、治暑熱);

金津、玉液(退胃心熱,生津止津);

委中(清血熱,降大腸膀胱熱);

十井(能治諸熱病);

(七)風類:

風府(捜周身風,治頭風外感風邪);

風池(治頭風外感風邪);

風門(肝風動甚);

風市(治腰腿風);

百會(治卒中風、頭風);

囟會(治鼻塞頭風);

大敦(舒筋驅風袪邪);

魚際(理腎清肺,扶正祛邪);

瘈脈(去頭面邪風);

水溝(卒中風、頭面風邪);

頰車(口噤喎斜風邪);

承漿(口喎偏風);

肩髃(捜周身四肢百骸之風)

曲池(搜周身風邪);

八邪(手臂風邪);

少商(治小兒驚風喉風,並一切風邪);

足三裡(捜四肢風);

崑崙(治攣急風邪);

地倉(治口噤喎斜);

環跳(搜經絡及四肢之風);

膝關(治腿膝諸風);

三陰交(治中風,主周身四肢風);

委中(腰腿風);

太衝(治驚癇筋痺風邪);

然谷(治嬰兒撮口臍風);

(八)溼類:

委中、然谷、內關、陽陵、伏兔(以上俱利溼之穴);

下廉、懸鐘、陰市(以上俱祛溼之穴);

太溪、風市(以上利溼);

崑崙、曲池(以上行溼);

復溜(化溼);

足三裡、上廉(以上俱祛溼、行溼);

三陰交(化溼行溼);

中脘(祛溼化溼);

(二)配穴精義

李氏在《針灸精粹》中說配穴雲者,乃某穴之特性,與某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功用,猶之用藥,某藥為君,某藥為臣,相得益彰也。

1.大椎、曲池、合谷:以陽從陽,清裡達表,治外感之在表瘧疾,以及陰虛勞損之候。

2.合谷、復溜:止汗,補復溜(溫腎陽)瀉合谷(清氣熱);發汗,補合谷(發表託邪)瀉復溜(疏外衛之陽);又治寒飲喘逆水腫等症。

3.曲池、合谷:清熱散風,為清理上焦之妙法。

4.水溝、風府:舒三陽之經,治一切卒中急症、牙關不開、不省人事,以及口眼喎斜、偏枯不遂等症。

5.肩髃、曲池:有調理肺氣之特效,尤以中風偏枯諸痺七氣等症為對穴。

6.環跳、陽陵:善能理氣調血,驅風袪溼,治中風偏枯不遂、諸痺不仁,以及瘈瘲筋攣、腰酸痛等症。

7.曲池、委中、下廉:曲池搜風以行溼,委中疏風以利溼,下廉通陽以滲溼,治風寒溼痺。

8.曲池、陽陵:曲池行血氣,通經絡;陽陵舒筋利節,俱有宣通下降之功,治半身不遂、歷節諸痺,肝肺鬱抑,胸脅作痛,或熱結腸胃腹脹便濁等症。

9.曲池、三陰交:曲池清熱搜風,三陰交清血中之熱,治諸般腫痛、風溫諸痺、腰痛、腳氣,以及婦女崩帶、瘕聚經閉等症。

10.足三裡、三陰交:為脾胃虛寒氣血虧薄之主法,主治虛損;更能舒筋理痺,主治腿麻疼痛。

11.陽陵、足三裡:凡木土不和之病,如中消停痰、吞酸口苦、洩瀉嘔吐等症,諸痺膝痛、筋歷節等症,皆宜。

12.合谷、太衝:合谷主氣,太衝主血,有開關節以搜風理痺,行氣血以通經行瘀。

13.豐隆、陽陵:為通大便之主法,又且折痰。

14.氣海、天樞:擅治腿寒疝瘕、奔豚脫陽、失精陰縮、厥逆脹滿、絞痛氣喘、小便不利、女轉胞、崩帶月事不調等症,為虛勞嬴瘦、積寒因冷之首法。

15.中脘、足三裡:專理胃腑,兼治腹中一切疾病。

16.合谷、足三裡:並調腸胃,調理中宮,以宣通胃腑為法。

17.勞宮、足三裡:勞宮擅清胸膈之熱,足三裡大瀉心胃之火。凡結胸痞滿、嘔吐幹穢、噫氣吞酸、煩惓嗜臥等症,無不效若桴鼓。

18.大椎、內關:治水停於胸膈,作喘咳胸滿吐逆等症。

19.內關、三陰交:交濟坎離,為陰虛勞損之要法,治骨蒸盜汗、咳嗽失血、夢遺經閉等症。

20.魚際、太溪:清緝潤肺,治虛勞之咳嗽吐血、骨蒸潮熱者。

21.天柱、大杼:治氣亂於頭的頭昏目眩、頭冒耳鳴,治風寒客於太陽的頭項脊背強痛。

22.俞府、雲門:俞府以降衝氣、理腎氣,雲門以開胸順氣、導痰理肺,標本兼施,治咳嗽喘息、胸中結悶、煩熱嗆咳。

23.氣海、關元、中極、子宮:氣海振陽氣,關元滋陰精,中極調經,子宮開胞,為育嗣之穴。

24.合谷、三陰交:合谷以清上中之熱,三陰交以滋中下之陰,凡陽亢陰虧、上熱下寒者,皆宜。

25.少商、商陽、合谷:小兒咳嗽喘逆發熱,大人內熱外感,刺之出血見效。

26.委中:能出血,為霍亂吐瀉之妙法,心亂神昏閉症亦宜。

(三)醫案選按

(一)腫滿水腫:船家夏五泊在洋關之側,初患四肢重倦,不嗜飲食,因家貧如洗,不理,行版大如半,呼吸頰促,不得已請治於餘,乃灸中脘)水分,放水溝血,並瀉三陰交,歷治數次,乃愈。(《針灸精粹》)按:腹脹肢腫,為脾虛溼盛之候,取中脘溫運脾胃,水分分利水溼,瀉水溝、三陰交以祛風勝溼。

(二)嘔吐穢:餘昔日在香港時,友人楊達功者,素患吐痰之症,但痰甚稀,每食生涼之物更甚。餘灸脾俞,補隱白,連醫三次,病告消失。(《針灸精粹》)。按:吐痰而稀,為脾陽不足之證,取脾俞溫補脾陽,補隱白補益脾氣。

【提示】:更多「中醫針灸正骨推拿舌診艾灸」的視頻及「在線語音」,請掃描如下二維碼:  

往期熱門文章

※【1】推薦收藏 | 倪海廈《黃帝內經》全集

※【2】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 全集

※【3】【董氏奇穴】針灸52全集(收藏轉發)

※【4】【免費領取】《董氏奇穴》全集內部教學【視頻】

※【5】【董氏奇穴-針灸配方】全集珍藏版!

※【6】中國醫科大學《系統解剖學》50講【視頻全集】(學習珍藏版)

※【7】《金匱要略》完整77全集視頻(珍藏版)

※【8】快失傳的手診口訣,終於找全了!不趕緊看就虧大了!

※【9】用刺血療法,治疑難病9則

※【10】簡要針藥救急十法(降壓、通便、醒神、祛痰……)

※【11】頭痛的針灸治療絕招

※【12】董氏奇穴:10大立竿見影的絕招

※【13】實用解剖學(高清圖解)


諮詢課程請加微信

電話13933028861


             關注  艾針醫學

公眾平臺

 每日推送養生知識   及病例分享

正骨推拿培訓: 朱老師

電話\微信 :15830651866/13933028861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海量實操視頻

相關焦點

  • 藥有藥性,穴也有穴性
    I導讀:藥有藥性,而腧穴也有其的使用特點。
  • 藥有藥性,穴有穴性.42條穴性純乾貨
    :劉冠軍先生為我們總結歸納了42條穴性及其相應穴位藥有藥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藥性,可據以處方遣藥;同樣,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就有了依據。本節將常用的主要腧穴,依其性能,大致分為42類,可作為臨床辨證施治、立法選穴的參考。1. 補氣穴:氣海、氣海俞、中脘、關元、足三裡、三陰交。2.
  • 藥有藥性,穴有穴性.42條穴性純乾貨,太實用了!
    藥有藥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藥性,可據以處方遣藥;同樣,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就有了依據。
  • 聽過藥有藥性,您聽過穴也有穴性沒
    (一)穴性括要在《針灸精粹》中有穴性括要一節,將常用腧穴歸成8類,這在他書中所未見
  • 穴性歸類,乾貨分享,建議收藏!
    這是說五臟(同臓)即肝、心、脾、肺、腎,每經各有五個輸穴(井、滎、輸、經、合)合計二十五輸穴(此外還應包括心包手厥陰經亦有五輸,實際六腑應有三十輸穴)。六府(同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每經各有六個輸穴(即井、滎、輸、原、經、合),合計三十六穴(六髒沒有原穴,以輸代原,但因原穴與輸穴在五行中為同一屬性,所以雖有人另立章說明,但仍有人將之列入五行穴述說)。
  • 穴性歸類
    穴名穴性穴名穴性這是說五臟(同臓)即肝、心、脾、肺、腎,每經各有五個輸穴(井、滎、輸、經、合)合計二十五輸穴(此外還應包括心包手厥陰經亦有五輸,實際六腑應有三十輸穴)。六府(同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每經各有六個輸穴(即井、滎、輸、原、經、合),合計三十六穴(六髒沒有原穴,以輸代原,但因原穴與輸穴在五行中為同一屬性,所以雖有人另立章說明,但仍有人將之列入五行穴述說)。
  • 穴位作用-八類穴性表
    近幾年「董氏奇穴針灸療法」盛傳於大陸,它以穴法、針法、診法、心法、療法為獨門之功,其療效迅速、易懂、易學,對治療重症、急症、痛症有極佳效果,引起了針灸界的廣泛重視,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繼續教育和新技術推廣項目。「董氏奇穴針灸療法」與普通針灸不同之處在於:1、臨床效果驚人,取穴靈活機動,雖有定穴並無定點,常就病變反應取穴。
  • 淺顯分析極泉穴的穴性!
    說到極泉穴的穴性,首先就要好好領會極泉兩個字的含義。極泉穴的穴性和它的名字有著緊密聯繫。極,最也。手少陰心經從胸走手,行於上肢內側後緣,共有九個穴位。飲食,六邪有一定關係,症狀發作時有點像現代醫學中的心絞痛,再次說明極泉穴對於心絞痛具有較好的作用。此外,極泉穴對於乳腺癌根治術剔除腋下淋巴結後上肢水腫也有較好的療效,極泉穴還是醒腦開竅法的主穴之一。
  • 首發「穴性」真相:《羅兆琚針灸三書》選摘--穴義要旨
    導讀:穴義要旨為《實用針灸指要》的菁華,亦為時下比較流行「穴性」一詞目前可見最早者,「穴性」參照「藥性」歸納總結,實發前人未發。每類附穴義經絡檢查表, 分穴名、經絡、部位、穴數、穴義及針灸方法等又重複列表。因表格推送後查看不方便,今只摘錄「穴性穴義」。有關定位、及針灸法,可以參考原書或其他參考書。
  • 【侯大夫文摘:中醫愛好者】調氣穴、調血穴、補虛穴、瀉實穴、散寒穴、清熱穴、疏風穴、利溼穴的分類總結
    散寒穴、清熱穴、疏風穴、利溼穴的分類總結1.調氣類 穴名穴性穴名穴性氣海固元氣,凡一切氣疾皆宜取尺澤調肺氣陷谷調胃氣神門除心鬱內結之氣穴性穴名穴性三陰交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固血太衝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委中清血間使行血隱白止經血上星止口鼻出血承山清熱血曲泉清血涼血養血活血
  • 一穴調理手指麻木的特效穴
    取穴: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歸經:入脾經、肝經兩經。穴性:健脾活絡,理解祛瘀。主治:胰臟炎、脾腫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痺、肝弱。針刺法:直刺二寸。從擦虎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握拳後從叉口進針。針感:酸脹麻電感。區別:本穴位置雖與八邪(經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狀,與刺針法皆不相同。
  • 水果也有藥性,吃對才更健康,15種常見水果藥性一覽表,建議收藏
    中藥有性味歸經,不同藥材寒涼溫熱屬性各不相同,吃反了不僅不會對身體有益,往往還會加重身體的不適感。而今天呢,我們不談中藥,而談水果,有些人呢對水果的寒熱溫涼屬性根本不知道,只要口感好,自己愛吃,就放肆的吃;而有些人呢也只是清楚1-2種水果的屬性,大部分水果的藥性還是不了解。今天,為大家總結了15種常見水果的藥性,簡單明了,一起來看看吧。
  • 寬胸和胃、清心安神就找間使穴,間使穴:通心竅的「使臣」!
    間使穴是心包經上的經穴,穴性為金,金生水,間使穴是心包經的母穴,所以心臟及心包經上的虛證,都可以用間使穴來治。經常刺激按摩間使穴,可以寬胸和胃、清心安神。間使穴:間,是間接的意思;使,也就是指使和派遣的意思;間使穴的意思是指心包經的經水在此蒸發成涼性水汽。該穴物質是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行至此處後,經水逐步降溫,生發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汽,就象被其他東西間接指使一般,故名間使穴。間使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
  • 穴性歌訣,中醫臨床各科參考(建議收藏)
    本人從研究學習張智龍教授《針灸臨床穴性類編精解四、調神穴(28)1,開竅醒神穴(9)開竅醒神有九穴,水溝素髎中衝別,關衝少衝與少澤,十宣歷兌湧泉穴。2、鎮靜安神穴(7)鎮靜安神神庭穴,本神印堂天衝訣,身柱後溪與申脈,七穴失眠不再來。
  • 祖傳7個特效穴的針灸或按摩方法
    穴性新用七則 作者/張斯特 我家世代業醫,至今已延續近二百年,對許多腧穴功用每多新發現,雖吉光片羽,卻頗有實效,今舉七則於下,供同道參考。
  • 【每日一穴】犢鼻穴(外膝眼穴)——膝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腳氣等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蓋下面外出凹陷處。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成135度,在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穴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 一推就好,實用小兒推拿穴位及手法大全(值得收藏)
    6.脾土穴位置:在拇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作用:增脾陽,化脾溼,散脾寒,增進食慾,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發熱,止寒咳、寒喘。脾土是個熱性的穴位,體內有熱者忌用。13.上三關穴位置:前臂橈側,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作用:補陽氣,活血化瘀,散寒氣,發汗,退熱(寒邪引起)。此穴性熱,體內有火者忌用。
  • 膽經之浮白 頭竅陰 | 每日一穴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取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穴性】清頭活絡,理氣散結。【主治】頸項強痛,臂痛不舉,足痿不行,下肢癱瘓,胸中滿,喘息,咳逆,多痰,耳鳴,耳聾,頭痛,牙痛,瘰癧,癭氣。
  • 治療手指麻木的特效穴——三叉穴
    取穴: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歸經:入脾經、肝經兩經。穴性:健脾活絡,理解祛瘀。主治:胰臟炎、脾腫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痺、肝弱。針刺法:直刺二寸。從擦虎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握拳後從叉口進針。針感:酸脹麻電感。區別:本穴位置雖與八邪(經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狀,與刺針法皆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