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美國馬裡蘭州執業精神科醫生。本文不帶有和代表任何個人觀點。
先說兩個臨床病例。 為保護病人隱私, 所有病人信息都經過修改。
病例1: 一位大學生抑鬱症患者, 有幾個弟弟妹妹, 最小的8歲。我問爸爸媽媽的情況, 患者說有 "兩個媽媽"。 解釋說, 爸爸在最小的孩子出生幾年後, 做了變性手術, 現在居家做飯照顧孩子。
病例2: 20幾歲第一印象"小夥子"打扮的患者說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個"男孩子"是在大約11/12歲的時候, 一直不敢跟父母說, 非常迷茫, 不知該怎麼做。 曾經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漂亮的女孩子, 嘗試過交男朋友。但一直過不去心裡的坎, 還是喜歡女生。 後來交了女朋友, 但是由於自己女孩子的身份, 在相處和親密關係中, 非常難受。最後不得不告訴父母, 從穿衣打扮改變開始, 以男性的身份生活。 已經開始使用雄性激素, 並計劃做變性手術。
臨床中常見到有這些困惑的青少年。 很多時候, 發現他們的父母對這個話題了解的非常有限, 更不清楚孩子青少年時期的性心理動向。中國父母更是 "談性色變"。 希望本篇小短文能幫助更多的人了解這個話題的歷史和現狀。
在歐美國家生活過的人都知道, 每年的六月, 都會有聲勢浩大的 「同性戀遊行「,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其正式的名稱是驕傲遊行 (Pride Parade)。
驕傲遊行的由來
1969年6月28號, 紐約與曼哈頓相鄰的格林威治社區的「石牆旅店」在被警方突然襲擊搜查的過程中引發騷亂。 「石牆旅店」在當時是有名的社會活動場, 吸引很多被邊緣化的群體, 包括 「異裝癖, 跨性別者, 女性化的男性, 和無家可歸的人「。
為了紀念這次事件, 紐約和芝加哥的社會群體在1970年開始第一次遊行紀念此次事件, 到今年已經有49年了。 紐約市政府宣布在今年6月30號舉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同性戀大遊行, 口號為 「石牆50/世界驕傲「。
如果你以後看到 "彩虹旗 (有不同種)「, 一定要記住是LGBTQ群體的標誌。
對於LGBTQ群體來說, 每年的驕傲遊行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 而對於其他人來說, 不過是「湊湊熱鬧, 感嘆社會進步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當2016年5月, 歐巴馬頒布」廁所法案「的時候, 很多有孩子的父母, 才發現這個曾經熟悉並陌生的話題原來離他們的生活如此之近。這一法案早已在2017年2月份就已經被川普政府取消了。 那麼什麼是」廁所法案「? 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爭議? 難道我們上個廁所都需要政府管嗎?
這個法案簡單說就是「對心理主觀上認同的性別與出生時生理解剖性別不一致的跨性別學生的權利給出詳細的建議, 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議包括衛生間和更衣室使用要按照」心理認同性別「使用。 這一法案引起了傳統派和自由派的激烈討論。 另外的一個家長比較關心的相關話題就是學校的 「性教育大綱"。
基本概念與歷史
傳統意義上來理解, 性別無非就是基於「二元論」的「是男人, 還是女人」。從遺傳角度來說, 染色體是「男性的XY, 還是女性的XX」。 而在解剖上來說就是「出生時解剖學上生殖器官的構造決定的男人或女人"。即使在傳統意義的二元論層面上, 也存在由於染色體, 生殖系統和解剖結構發育異常引起的屬於醫學範圍內的 "性別發育障礙", 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以內。
但是, 從美國60年代性革命開始, 人們對於性取向, 性別認同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在1966年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新建的一個跨性別診所的新聞發布會上,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官方的應用裡。
到底什麼是性取向和性別認同, 有什麼區別?
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是一種跟性別無關的性偏好, 是指被什麼樣的人吸引而產生生理和心理的衝動, 喜歡與什麼人, 哪一種類型的人發生親密性行為的傾向。 比如是偏好男人, 女人, 胖的, 瘦的, 高的還是矮的等等。 在這個大的概念下, 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同性戀, 異性戀, 雙性戀等等。 一般認為性取向不是一種主觀刻意的選擇, 其原因可能包含多種因素包括遺傳, 心理和環境等。
而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則是自我心理主觀感受的「我是男人, 還是女人, 不男不女, 還是動態變化的」。 有些觀點認為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多樣性和流動性的,而不僅僅是只有男和女的二元論。
社交媒體「臉書 (Facebook)」在2017年時已經有大概70多種性別認同的選項供用戶選擇。
不用感嘆自己英語不好, 估計連美國人都不一定認識所有70幾個單詞。
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常見的
LGBTQ都代表什麼意思。
L (Lesbian): 女同性戀; G (Gay): 男同性戀。LG都屬於同性戀 (homosexual)。 與異性戀 (heterosexual/straight) 相反。B (Bisexual): 雙性戀, 是那些沒有偏好, 既可以與男性也可以與女性發生親密關係的人。
T (Transgender): 跨性別者。 是指那些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和解剖性別不同的人。有時也被稱作第三性別 (The third gender), 籠統包括了變性男人, 變性女人, 性別流動人等。 與跨性別者相反的是順性別 (Cisgender), 就是認為性別和出生時解剖性別一致的人。
Q (Queer): 性別酷兒。 是指那些在性取向上不同於傳統的異性戀, 或在性別認同上與順性別的人不同的各種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群體的統稱。 是個非常籠統的概念。主要是避免其它稱呼而產生對這些少數人群的歧視。
有些觀點認為, 人可以有多種性取向, 同時性別認同是一個流動的, 從紅到藍, 從女到男的譜系(spectrum)和動態(fluid), 而沒有固定和明確的時空界限。
當一個人的主觀性別認同和生理解剖性別不一致的時候, 就會有性別認同障礙 (Gender dysphoria), 在美國精神科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列為一種障礙。 如果這些人群沒有獲得社會的理解, 和包容; 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保護和約束; 或沒有及時接受有效的專業諮詢, 治療, 往往會產生很多精神心理問題。
引發的爭議? 2018年世界首個變性女性 (男變女) 獲得女子自行車比賽世界冠軍。
是我們的觀念太落後, 還是世界發展變化太快?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閱讀:
抑鬱和焦慮到底怎麼區別? 科普短文幫你找到答案。
家長如何理解和處理孩子的網癮?
想讓自己和你的孩子活出幸福, 精彩的人生嗎?請長按並掃描下面二維碼, 及時跟蹤, 了解美國醫生分享和科普大眾精神心理健康知識; 關注前沿科學, 教育, 社會新聞資訊, 以及子女成才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最新理念。
歡迎轉發文章,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留言請進入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