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

2022-01-06 交互倉庫

第 29 期

 Non Dinary 

kiran

Non Dinary 是一個關於「性別教育」的服務設計項目。該項目由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 Alpha)與皇家藝術學院共同合作。項目初始是關於探索如何幫助人們改善和平衡他們擁有(或可能擁有)的人生,從而使他們更健康,更快樂。

研究小組發現隨著人們對性別流動的認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非二元人口湧現出來,性別範圍正在擴大,然而對這一部分群體的認知教育非常匱乏。

      -性別形成與變化的旅程圖-    

小組成員通過調查大量非二元人群,發現這些群體普遍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1. 需要精疲力盡的去解釋自己的性別身份

2. 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望需要壓制自己,遵守常態的性別規範

3. 很難在沒有嘲笑和羞恥的情況下進行性別表達

     -問題與機會點分析-    

研究小組決定將設計重點放在改善社會對於非二元性別的觀念以增加該人群的身份認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因此,圍繞如何提升對多元性別的理解,展開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    

研究小組發現食物是一種對話工具,沒有什麼能像食物那樣將人們聚集在一起, 甚至是緊張的政治問題 ,也可以通過一頓飯來重建關係。

設計師試圖以互動體驗的教育方式幫助人們理解性別。他們創造了一種教育、隱喻式的用餐體驗,通過在用餐時以一種非常規而輕鬆的方式進行對話,促進人們對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形成一種體驗式認知,並獲得同理心。

-服務系統圖-    

整個用餐包括五個流程,閱讀申明(菜單),選擇身份,選擇性別(前菜),改變性別(正餐),性別表達(甜點)。

 STEP 1 閱讀申明 

參與者首先需要閱讀申明,內容如下:大多數人的性別都是男性或者女性,用「他」或者「她」指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形成特定的身份,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種身份?

 STEP 2 選擇身份 

選擇一種自己認為匹配的身份。

 STEP 3前菜 

前菜由同一套菜譜的三份小食組成,分別象徵著出生時的性別( 男、女、其他),參與者隨機選擇一種食物即選擇了性別。

 STEP 4主菜 

在隨機確認完身份後進入主菜環節,主菜代表著體驗者出身時的性別身份,由信仰、文化、教育、天性等構成,分別由米飯、蝦、蘑菇、牛油果等食物做指代。如果你不喜歡可以按照你的個人偏好調整你的菜品構成比例(個人特質)。

 STEP 4 甜點 

最後,你需要親自製作一份甜點,體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的裝扮甜點的外觀。這項體驗隱喻著裝扮甜點,正如你想要向世界表達你的性別一樣自由。

https://www.kiran.one/non-dinary

第28期   RCA服務設計

歡迎留言表達你的獨特見解         ↓

感謝金主爸爸

相關焦點

  • 名詞解釋 性別認同
    阿尼瑪大體上表現為存在於男性的陰性個性因素,以及男性擁有陰性天性的意象,榮格稱之為陰性的「原型」。同樣的,阿尼穆斯指女性擁有陽性個性成分,及她觀念中陽性的天性。通常來說,陽性特性和陰性特性存在於每個個體中,但人表現出來的只是被社會認為符合其性別的一系列特徵,因此並不妨礙理想的自我形象。「性別」這個詞源於拉丁文genus,意為出生、起源,或有共同來源的一類事物。
  •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
    1.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   性別認同障礙是指對自己生物學意義的性別不滿意,並且渴望變成相反的性別。
  • 我們的性別認同或許不必非男即女
    -transgender 強調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比如生理性別是男,但性別認同是女/不是男女兩極/其他…an umbrella term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people whose gender expression is non-conforming
  • 解答你的問題 關於跨性別者 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
    跨性別者是一個統稱,是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出生時的性別不符的人。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認同自己身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心理意識。
  • 性別三問 | 如何看待性別的認同與實踐?
    傳統社會似乎對男女兩性的氣質作出了嚴格的區分;但如今隨著性別意識的覺醒,中性化趨勢的流行,傳統的性別角色認同正面臨著挑戰。當化妝、下廚和照顧家庭不再是女性的專屬,男性也可以自然流露其感性脆弱的一面,對中性化的質疑和焦慮又成為新的輿論熱點,我們或許可以反思,究竟該如何認知性別,如何看待不同的性別認同? 「性別」一詞由來已久。
  • 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我們都知道,雖然人的生理性別只有兩種,但這並不代表世界上只存在兩種性別,也不是所有人的心理性別都會跟自己的生理性別保持統一。什麼是性別認同?性別認同就是你的大腦覺得你是什麼性別的、你是誰,以及你想讓別人看見什麼樣的你。
  • 關於性別表達,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探討
    他們獲得性滿足後有罪惡感,並伴有性別焦慮和認同障礙,異裝癖基本只發生在男性身上,他們平時著男裝。他們的性取向為異性,大多是異性戀並有公開的和異性結婚,他們對自己的生物性別滿意並不希望成為異性(這一特點與易性癖不同),但許多易裝癖也是潛在的雙性戀者。易裝癖在性變態中居第一位,人數所佔比例最高,多數易裝癖者活動呈周期性發作,所以易裝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 性別認同不一致,如何引導?
    性別認同是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即掌握自己的性屬性或相應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兒童總是以確定的性別身份進入這個世界的。從他們一問世,父母便開始與特定性別相適應的特定方式來對待他們,如姓名、服飾、玩具,乃至以後的行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準則等等。兒童從成人對他們的態度中開始接觸到自身的性別問題,並且開始以某些外部標記來區別周圍的男性和女性。
  • 關於性別 000|性別認同之路以及一份致謝
    我是一名泛性戀的跨性別男生。我決定在這裡把自己叫做 K,並且記錄一些與我自己和我的性別認同有關的雜話,以及一些與愛有關的故事。
  • 怎樣區別性取向與性別認同? 什麼是LGBTQ?
    這個法案簡單說就是「對心理主觀上認同的性別與出生時生理解剖性別不一致的跨性別學生的權利給出詳細的建議, 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議包括衛生間和更衣室使用要按照」心理認同性別「使用。 這一法案引起了傳統派和自由派的激烈討論。
  • T 真的是性別認同障礙嗎?
    然後慢慢出現了很多爺T是不是性別認同障礙的討論。不知道你盯著你家T的時候,心裡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疑問,她想做一個男生嗎,她喜歡自己的性別嗎?青春期中不僅是rolemodel會有人影響,青春期的感情對於同性戀者的性別認同和形象也有很大的影響,最開始對方對你形象的期待是什麼樣子的,你會發現你慢慢的會不自覺的靠攏,尤其國內的一部分女性化的同性戀者因為自身認同不清晰和社會生活壓力大,其中大多數都會在另一半的身上尋找可依靠感,想你能撐起一個家等等這種很傳統的情感依賴。
  • 「我的愛人生理性別為女,性別認同為男」 解析跨性別群體
    社會性別(Gender):各個社會對生理性別進行的文化建構。社會性別是社會設定的一系列性別規範、個人在性別規範框架下確立的性別認同、以及個人基於這種性別認同而呈現出的性別表達這三者的互動過程。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或正在通過改變生理性別的方式達成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自我性別認同的一致,也就是大眾口中的 「變性者」(transsexual);有些人選擇在不改變生理性別的前提下,通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表現達到內心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角色的和諧,比如變裝(cross-dresser,但並非所有的變裝者都是跨性別人士);有些人無法將自己嚴格界定為任何一種性別,不能認同二元對立的性別角色劃分,喜歡把自己叫做
  • 筆記|《變態》C12 性和性別認同障礙
    性別認同障礙是一種強烈而持久的異己性別的身份認同,不僅僅是想以作為另一性別而獲得社會文化上的好處。同性戀是指指向同性的、情愛的思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為。三、性別認同障礙DSM-IV對性別認同障礙的診斷標準1.一種強烈而持久的交換性別的身份認識。
  • 男孩喜歡芭比娃娃被孤立,反性別愛好≠性別認同障礙,別再搞混!
    一、分辨反性別愛好和性別認同障礙的區別首先,父母應當要分辨他到底只是愛好上反性別,還是從根本上不認同自己的性別。如何分辨呢?主要看這4點:1、反性別愛好的人並不會否認自己的性別,而性別認同障礙者有著強烈的「變性」欲望,且很堅持,不會輕易改變。2、反性別愛好的人只是喜歡偏向於異性的東西,在愛好上有所區別。而性別認同障礙者,牴觸本身性別的一切服飾、裝扮。
  • 13個關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迷思
    上周,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平等法案》(Equality Act),該法案將擴大現有的也是上世紀60年代的反歧視立法,將「性取向和性別認同(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納入其中。這如捅了個馬蜂窩,讓我們有必要審視一下這個法案到底涵蓋哪些內容,又不涵蓋哪些內容,以及當我們談論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時,它到底意味著什麼。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一個自然的過程,少數會經歷性別不安症,也叫性別認同障礙。性別不安症患者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籤,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性別不安症多在兒童時期出現,不過具體年齡階段很難判定。「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展開現象,最早在學齡前階段就可能出現。」舊金山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伊恩薩夫特說。
  • 多元性別認同旗幟,你只認識彩虹旗嗎?
    這些年來,各社群已經設計了各式各樣的性別社群旗幟來代表他們的性別認同,這些性身分的標誌幫助更多人認識他們。這篇文章整理了幾種不同的性別認同旗幟(礙於篇幅,部分符號並未完整納入),幫助你解讀其中的意義,也認識更多性少數族群,快跟我們一起來看看。1.彩虹旗
  • 專訪|塞巴斯蒂安·利夫施茲:一個孩子的跨性別認同
    女性話題從來不止於關乎性別、年齡、階層以及自我意識。女性也從來不只是「女性」。對於自我認知,時間從來都不會說謊。她出生於1935年,是法國最早的跨性別者之一。她告訴我,早在她三四歲的時候,她在內心深處就感到自己是個小女孩。通常我們認為跨性別認同是與青春期聯繫起來的,但班比的講述讓我意識到,它完全有可能在跨性別者年齡更小的時候就出現,所以我覺得跨性別認同問題和在青春期集中出現的性別問題完全是兩碼事。能夠講一個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關於一個孩子經歷跨性別認同問題的故事,在我看來非常有價值。
  • 線上遊戲女性玩家性別認同與角色塑造關聯性之研究
    線上遊戲的虛擬特性,讓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塑造角色身份並重建自我認同,因此角色塑造是線上遊戲女性玩家性別認同重要的環節。本研究採網路問卷調查法,將性別認同分為性別傾向與性別角色,並將線上遊戲的角色塑造分為性別、職業、外貌形象三個面向,以探討線上遊戲女性玩家性別認同與角色塑造的關聯性。
  • LGBT:性別認同與公司文化
    LGBT 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