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以後要為自己而活

2021-01-11 佳佳樂多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晚熟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

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 但她仍然善良與赤誠, 不斷尋找同類, 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

這是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裡的一段話!

功成名就之後的莫言,面對「諾獎魔咒」,八年來,辛勤耕耘,最近又出新書了,這是本小說集,全書共12個故事組成,書名取自一篇故事的名字。

故事裡的事,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晚熟的人》裡的人物原型,很多都是他的小學同學。

「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成長,在晚熟」。

其實,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晚熟」沒有人是傻子,不過有時裝傻而已。

這本書火熱上市,期待大賣,只需要36元,就可以讀到一本好書,喜歡的寶寶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下單購買!

相關焦點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晚熟的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有的人在農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實際上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他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了一種樂趣,而且他得到了裝傻的利益。所以農村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他在裝傻,大家都說他晚熟。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小說的主角叫蔣二,他們老蔣家的人「晚熟」。蔣二的原話是:「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發。」作者這樣評價那些晚熟的人,——「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活動現場李敬澤:魯迅的回鄉與莫言的回鄉《晚熟的人》裡面,「莫言」這個人在小說裡進進出出是一個有意思的事,如果說以前的小說中出現「莫言」這個人物是作者興之所至,這回就是有意為之。《晚熟的人》中有很多篇都出現了一個莫言回到他的高密東北鄉,他所在的位置和姿態有非常重要的變化——以前的小說中,家鄉對於他而言不是一個需要回去的地方,而是他就站在那裡、站在高密東北鄉講話講故事。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當年第一次讀莫言,其實就是讀的短篇小說,包括《透明的紅蘿蔔》《金髮嬰兒》《球狀閃電》等。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當別人機關用盡時,我們好像才開了一點竅。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在這本書中,我開始理解莫言的語言魅力,也有點喜歡他了。是的,以前並不喜歡莫言,或者說腦海中沒太多印象。只知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只知道他的幾部作品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只看過他的《紅高粱》,看了開頭覺得冗長無趣,便沒有繼續讀了。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一直在努力打破「諾獎魔咒」記者:寫小說的人不應該是早熟的嗎?新書名為什麼用了「晚熟」呢?莫言:晚熟是一個很豐富的概念,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來講,一個作家或藝術家過早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晚熟,對從事藝術創造的人來講,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不要過早固定自己的風格,要有強烈的求新求變精神,不斷創新,超越自己。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所以要抵抗成熟,儘量使自己晚熟。我想這是一個藝術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一種追求。在人生的整個過程當中,是不是也需要這方面的一些東西呢?儘管不是一個創作者、不是一個藝術家,但是一個人、是一個從事某項工作的人,我覺得也應該遵循著老祖宗的教導,不要把聰明才智過早地揮霍乾淨,任何事情都應該留有餘地。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沒想到借著莫言的名氣和市場經濟的春風,最先發達起來的竟然是這個當年讓大家嘲弄的人,所以蔣二很得意的說自己是晚熟的人。《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首部作品,其實就是一堆短篇和中篇的小說集,反映的基本都是莫言老家的鄉土故事。小說創作的時間從2011年12月到2020年6月不等,《晚熟的人》是其中的一部創作於2020年3月份的短篇。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莫言沉寂8年後攜新作歸來: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這一次,他直面回應了外界對其陷入「諾獎魔咒」的質疑:「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而所謂的魔咒 ,《晚熟的人》這本書能否做出回答,我自己很難斷定,要等讀者讀完書後由他們做判斷。」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曾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莫言《晚熟的人》:因為晚熟,村裡的「傻子」變成了最精明的人
    慕名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騎「女主角」騎過的毛驢,坐「女主角」坐過的花轎。看到這些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這正是莫言新書《晚熟的人》中收入的短篇小說《晚熟中的人》中的內容,其中《黃玉米》自然暗示的是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及其改變的影視劇等事情。不過,《晚熟的人》並不是講影視基地的事情,而是講「我」兒時的鄰居蔣二。
  • 《晚熟的人》:莫言用《表弟賽寧葉》講了一個loser的故事
    八年前,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發言,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從小就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因為講故事,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獲獎後,莫言依然像以前一樣堅持著講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他曾寫了一部名叫《黑白驢》的小說,起先發表在自己和金希普一起創辦的小報上。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所以要抵抗成熟,盡量使自己晚熟。我想這是一個藝術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一種追求。 在人生的整個過程當中,是不是也需要這方面的一些東西呢?盡管不是一個創作者、不是一個藝術家,但是一個人、是一個從事某項工作的人,我覺得也應該遵循著老祖宗的教導,不要把聰明才智過早地揮霍幹淨,任何事情都應該留有餘地。
  • 莫言《晚熟的人》新解:「晚熟」為什麼是智慧的象徵
    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
  •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一次活給別人一次給自己:蔡依林說40歲極好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一次活給他人,一次為自己而活。而第二次生命往往就從人的40歲開始。蔡依林最近在高雄的演唱會上,驚豔亮相,並且大方承認自己剛剛過了40歲生日。她說:如果你問我40歲什麼感受,I feel damm good(好極了)。反觀蔡依林出道21年的演唱經歷,不難看出,今天40歲的Jolin狀態比19歲剛出道時好多了。也許她能真正體會到了40歲之前,確實是活給別人的。她一出道就是被外界各種詬病。先是她的長相,從身高到嘴唇,都引來了各種惡毒的評論。在唱功上,也曾被一些製作人評為:最爛唱將。後來由於周杰倫的影響,被外界傳為離了周杰倫就不存在的歌手。
  • 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莫言《晚熟的人》:餘生,做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在《晚熟的人》線上分享會上,說自己的書「應該比30年還要漫長」。這本書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閉關」8年的作品,他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去。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 40歲以後,女人要送3個字給自己
    四十多歲的表姐,過早地進入了更年期,生活苦不堪言,卻沒人能理解她。 其實,原本可以不必如此,而女人40歲以後,要懂得送3個字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