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非遺丨漳縣麥芽糖是兒時甜美的記憶

2021-01-10 隴上非遺

石積梅 整理

麥芽糖,又名飴糖,主要產於漳縣龍川一帶。由於該地區日照充足,物產豐富,為麥芽糖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麥芽糖是一種碳水化合物,由含澱粉酶的麥芽作用於澱粉而製得。麥芽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82%),僅次於砂糖,另外還有蛋白質、脂肪、硫銨素、核黃素、尼克酸等。

漳縣麥芽糖原料為麥芽和小黃米。一鍋糖需要8斤小麥和80斤小黃米。把小黃米拿到糖坊,泡在盆裡4個小時左右,待米泡漲,鍋裡倒入前一鍋的三汁水(第三次淘米的水),當然剛開始用的是清水。把泡好的小米倒在鍋裡,開始蒸,待到水開後,用木鍁反覆攪拌,確保上下都要受熱,然後再加火,反覆三次後熄火灑入冷水,反覆攪拌,這樣也要三次。蒸好就可以拌芽了,把生好的麥芽在碾盤上碾碎,兩次後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熬糖。這時鍋裡就可以熬製前一鍋的糖稀了,糖稀也稱飴糖。通常情況下,一鍋糖的糖稀大約一桶半,倒入鍋中,溫火慢慢熬,鍋裡要一直攪動,以防糖太熱而受影響,先用木棍搖攪,再用木鍁翻攪,這是個重氣力活。出鍋後的糖呈棕黃色,因此稱黃糖。黃糖拿到房裡,先捏成1米長的條形,把一端掛在靠牆的半截木橛上,一端穿在30釐米長的圓木棒上,像扯麵一樣,來回反覆扯,糖在氣霧的作用下逐漸由黃變白,也逐漸柔軟,到完全變白後就可以切糖或勒糖了。

相關焦點

  • 麥芽糖的故事三:懷念小時候拿破銅爛鐵換麥芽糖的日子,進賢人您還記得嗎?
    對許多進賢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那是記憶裡童年的味道。對於許多人來說,麥芽糖和兒時的跳皮筋、踢沙包等小遊戲一樣,能喚起好幾代人的共鳴走街串戶吆喝著……兒時的回憶,」叮叮殼」這叫賣聲是兒時的甜美記憶。如今,這種傳統懷舊小食的製作工藝已漸漸失傳,記憶中的吆喝聲已成追憶。每到秋收過後,(秋天過後糖就不會融化)他們就會來到農村,走街串戶的叫賣,可以用錢買,也可以用東西換。
  • 記憶中兒時的淳樸味道——麥芽糖
    在長達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美味當屬麥芽糖了。小時候的麥芽糖有兩種,半流動性的液態糖呈漂亮的金黃色。用手指長度青色的竹子籤像攪麵條一樣的攪起,兩根竹籤相互配合纏繞,最後拎起,尾巴處再攪兩圈,金黃色的麥芽糖會像棉花糖一樣纏繞在竹籤上。隨著一圈又一圈的纏繞,還會因氣泡而產生的花紋,亮晶晶的似琉璃一般格外好看。
  • 麥芽糖(纏蜜)童年的味道
    有時候,味道是一種記憶。在許多人的舌尖記憶中,最甜蜜的莫過於麥芽糖了。
  • 潛江非遺展|麥芽糖製作技藝-周磯麥芽糖
    麥芽糖在潛江也被稱為「麻糖」,是米、大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製成的糖類食品。是潛江地區的傳統懷舊小食。進入臘月春節時期,潛江民間家家戶戶「熬糖」,並以麥芽糖為基礎,加入各種食材製作成麻糖、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薑糖等。做好的各種美味糖和著炒米用壇裝好,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小食,也是家中孩子和老人新一年的珍貴零食。
  • 國網漳縣供電公司:召開「做好電力先行官、服務漳縣經濟發展」新聞...
    近日,國網漳縣供電公司組織召開「做好電力先行官、服務漳縣經濟發展」新聞懇談會。會議邀請漳縣發改局副局長梁永剛,漳縣武陽鎮政務服務中心主任楊梅、縣融媒體中心相關領導及重要電力客戶代表與會。同時今年1-11月,漳縣光伏扶貧項目結算電量3881.9652萬千瓦時,結算電費1194.852萬元,漳縣電網正在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型升級,為服務漳縣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漳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電力保障。
  • 《甜蜜中國》來拍「松源麥芽糖」
    原來,這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在全程拍攝梅縣非遺項目松源麥芽糖傳承人溫維明傳統純手工製作麥芽糖的紀錄片。  ●溫麗容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的系列紀錄片《甜蜜中國》分成好幾個篇章,旨在通過講述甜味食物的故事,來展現人們生活的甜蜜。
  • 海洋非遺中的海南記憶
    海洋非遺中的海南記憶 ■ 汪榮 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海南文化。從總體上看,海南文化可以分為民族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等幾大板塊。這些文化是海南歷史的層累與積澱的產物,也是海南人重要的精神財產。
  • 麥芽糖,永嘉人兒時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那種甜在心坎裡的味道早已經被珍藏在了記憶深處但,你知道麥芽糖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小時候每當聽到「叮叮叮」的聲音就特別興奮,因為這是打糖客從門口走過的聲音。如今歲月變遷,曾經的麥芽糖留在了歲月裡,但是麥芽糖的甜蜜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記憶。
  • 新芽迎春 甜美迎新 嘗嘗景寧剛出爐的麥芽糖!
    村民吳耀將和妻子王秋華將蒸熟的糯米飯倒入桶中用以發酵景寧畲族自治縣英川鎮一帶,當地人在春節到來之際,習慣加工製作麥芽糖。 村民吳耀將在煎熬麥芽糖水1月9日,英川鎮英川村的製糖能手吳耀將忙著手工製作麥芽糖。
  • 導遊甘肅丨漳鹽文化——華夏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
    導遊甘肅丨漳鹽文化——華夏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 2020-12-10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童年的甜美回憶!香濃甘甜的麥芽糖,光看著就會流口水!
    曾幾何時,多少小朋友在家裡翻箱倒櫃,拿著牙膏皮、破銅爛鐵、瓶瓶罐罐,就為換這一口甜甜的麥芽糖。可惜如今不少商家為了逐利使用香精調製,很難吃到小時候那種純正的麥芽糖了。西方有巧克力,東方有麥芽糖純粹中國味兒推薦一款麥芽糖,甜而不膩,解餓解饞。光是聞著味兒,就讓人忍不住吞口水。吃上一顆,嘴裡甜,心也甜,所有煩惱仿佛都被忘光。它軟硬適中,入口好嚼,不粘牙,老人小孩都愛吃。甜甜的,低熱量好吃不怕胖花生味的麥芽糖,不愧是經典口味。
  • 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區發放一萬頂新增棉帳篷
    8月17日,在岷縣漳縣抗震救災轉入過渡安置和災後恢復重建階段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帶著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來到岷縣漳縣地震災區,深入鄉村農戶、基層醫院,實地視察地震災情,親切看望受災群眾。當李克強總理了解到受災群眾帳篷還比較緊張時,立刻要求民政部再調集一萬頂棉帳篷,本月內發到群眾手中,確保廣大災區群眾順利安全過冬。
  • 漳縣「千企幫千村」 農家女成了「上班族」
    漳縣 「千企幫千村」農家女成了「上班族」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包衛強「省工商聯幫建扶貧車間的運營為貧困婦女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做到了照顧家庭、作務農活與上班掙錢三不耽誤漳縣石川鎮黨委書記趙飛說。
  • 漳縣露骨山 比天還高三尺三
    海拔三千九,人在雲裡走  「漳縣有個露骨山,比天還高三尺三」「山頂可觀三州六縣」,因其山頂巖石裸露,色如白骨,狀如骷髏,民間稱之為「露骨山」。分水嶺距蘭州160多公裡,早已成為國道212線上的一景, 它海拔2980米,是渭源縣與漳縣的界嶺,嶺北是渭源縣,嶺南則是漳縣,也是黃河兩大支流渭河水系和洮河水系的界嶺。嶺北的溪流經渭源縣流入洮河最終匯入黃河,嶺南的溪流則經漳縣流入渭河後匯入黃河。  在分水嶺觀景臺,低頭看到山間植被茂密,蜿蜒的盤山公路如同一條長龍盤駐在山間,蔚為壯觀。
  • 漳縣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陳家登一行前來我中心參觀考察工作
    5月14日,漳縣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陳家登一行前來漳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參觀考察工作,電商中心工作人員陪同參觀,並做詳細講解。先後觀看了大數據平臺,在一樓特色農產品展示廳,電商中心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漳縣電商扶貧模式,並介紹展廳內特色中醫藥產品區、特色小雜糧區、土蜂蜜展區、沙棘產品、文化旅遊工藝品展區、婦女手工及殘疾人創業手工藝等展區的產品來源及銷售情況。
  • 讓非遺走進校園丨光南中學成立非遺拓展課大師工作室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珍貴文化資源。9月18日上午,光南中學舉行了非遺拓展課大師工作室啟用儀式,讓非遺走進校園,讓學生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培養趣雅情操。據了解,此次共啟用4個非遺大師工作室,分別是金華道情傳承人朱躍文工作室、小禾書法創始人何劍強工作室、金華剪紙藝術家詹東明工作室和金華婺州窯工藝美術大師葉柏林工作室,通過開設非遺拓展課程,讓孩子們在校學習傳統文化、享受非遺文化的樂趣,提高審美與欣賞水品。
  • 來沐川吃手工麻糖吧,尋找最甜的兒時記憶!
    麻糖,又叫麥芽糖,以大米、紅薯、麥芽為原料,經過十餘道工序加工而成。麻糖色白如霜,軟糯甜鮮,香味撲鼻,甘甜可口,風味獨特。 兒時,物質條件不如現在這樣豐富,糖果還是奢侈品,麻糖成為孩子們解饞的首選。聽說在沐川縣武聖鄉還有人採用純手工製作天然麻糖,11月27日,筆者憑著記憶中的味蕾,探尋兒時的味道,探秘傳統手工製作麻糖技藝的傳承人。
  • 童年的回憶——麥芽糖怎麼做?小麥加糯米,教你在家做純正麥芽糖
    我們小時候家裡都比較窮,沒什麼錢買零食和玩具,所以大家對很多東西都很渴求,那麼大家童年記憶中最深的美食是什麼呢?相信大家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糖吧,麥芽糖就是其中的一種。童年的回憶——麥芽糖怎麼做?小麥加糯米,教你在家做純正麥芽糖小時候有很多的麥芽糖賣,但大家買不起,而現在,想吃麥芽糖的話又沒什麼人賣了,那麼我們也可以自己在家製作麥芽糖,準備好小麥加糯米,就能夠做出純正的麥芽糖來。
  • 紅薯麥芽糖——已快消失的美味
    紅薯麥芽糖,以前在我家鄉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來吃的,而現在卻幾乎沒有人去做來吃了,這種美味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紅薯麥芽糖的做法。首先是發麥芽,把大麥用水泡發一下,再用布袋子裝起來放一盆裡蓋上,早晚時間放水裡浸溼一下再拿起來放盆裡蓋上,過兩三天等大麥長出白芽時,再把它從袋子倒在濾水盆裡,用塊薄布蓋上,早晚給澆透水,等麥芽長到三四寸時便可備用了。
  • 天天非遺丨享譽全國的天水古琴
    此外,老木並非越老越好,如橫劃木紋時木材掉面,則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變很多,所以選木以老而不朽為妙。製作一把好琴,必須歷經制胚、修面、制底以及合琴等19道工序,一把上好的古琴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古琴最後的工序是晾乾琴身上的漆,而最為講究的是用天水小隴山林區生長的獨有的大木漆,是斫琴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