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開口說話晚、吐字不清?三種錯誤的引導方式,希望你沒做過

2020-12-17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很多寶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都盼著寶寶早日開口說話。當聽到寶寶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時,寶媽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成就感。

可是,如何正確地引導寶寶說話,寶媽們都做對了嗎?

首先,按照人體發展的規律,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在10個月左右就會開口牙牙學語了。但實際上一部分寶寶在6個多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模仿父母說的詞彙了。如果語言能力比較強的話,甚至可以簡單地說出1-2個詞彙了。

由於寶寶還很小,有時候說出的詞彙並不準確,容易引起寶爸寶媽的誤解。所以寶爸寶媽們要注意一下,寶寶說話的能力,是需要爸爸媽媽進行引導的,讓寶寶正確地「學說話」。

先來舉幾個錯誤案例,大家看看自己是否踩過坑。

教寶寶學說話:錯誤的引導

案例一:不給表達的機會

豔芳有個女寶,叫金豆,9個月大了,特別好動,活潑可愛的也很討大家喜歡,不過就是有些調皮,總是喜歡這兒翻翻,那兒翻翻,搞得豔芳頭都大了。

有一次金豆用手指著遠方的某個東西,然後嘴裡開始嘀咕著,一家人都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但是豔芳明白,就立馬走到金豆面前問:「豆,你是不是要喝水啊?你等著,媽媽給你拿」。

原來她家寶寶只要想喝水,就會做這個動作。金豆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指著遠方的水瓶,但是不等她完全表達出來要喝水的欲望,就被豔芳提前「領會」了。

豔芳可能不想金豆渴著,但是,思考得長遠點,以上的做法其實並不可取。

因為父母直接滿足了寶寶的需求從而讓寶寶很容易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不需要用嘴巴說出來,家人就明白他的意圖,這無疑是讓寶寶失去了通過用嘴巴說出需求的機會。

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是孩子開口講話晚的原因之一。

案例二:疊詞用太多

「寶寶,吃飯飯了!」 「寶寶,喝奶奶了!」「來,吃塊肉肉!」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很熟悉?

聽起來這樣的說法很有趣,寶寶貌似也比較容易接受。但其實家長是被兒語給同化了。

本來兒語只屬於寶寶最初接觸詞彙的一種語言,但作為父母卻學起了兒語,那寶寶和誰學習正常的口語呢?

所以說,寶爸寶媽們不應該跟隨寶寶延續這樣的一種語言狀態。

畢竟,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層,是需要過渡到說一整句話的階段的。如果持續用兒語交談,就會拖延了這個過渡的階段。

另外,說疊詞還有一個不好的地方是很容易誤導寶寶以後說話出現咬字問題。所以,父母應該立馬改正這種習慣。

案例三:模仿孩子不準的發音,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我外甥,說話吐字不清,經常把「吃」說吃「七」,把「爸」說成「啪」,把「方便麵」說成「方方面」,還有很多,但是我表姐跟我表姐夫並沒有糾正孩子的發音,而是總模仿孩子這樣說話。

外甥現在8歲了,說話還是有些口齒不清,表姐也是一直在費勁給他糾正。每次我媽都說她「早幹嘛去了?現在知道後悔了?」

有些父母就是很喜歡模仿孩子的發音和一些說錯的字眼。

一開始寶寶學說話時發音都不準。這都是很正常的,就和我外甥一樣,但如果這時候家長將錯就錯地學寶寶的發音,這樣寶寶就會得到錯誤的暗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講的是錯的,習慣成自然之後就會很難改變,最後導致咬字不清的情況。

教寶寶學說話:用正確的方法

1)感應階段儘早「對話」

寶寶在學說話之前都會有一個適應階段,我們稱之為「感應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比方說寶寶每次哭鬧的情緒變化,不同的哭聲類型的辨別。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感受寶寶不同的表現方式來給予相對應的回應。

比方寶寶餓了時候哭鬧,媽媽這時候就可以嘴裡不斷重複著:「誒喲喲,寶寶餓了?餓了媽媽給你餵奶。」

要一直跟孩子說話,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是什麼事情,為之後的學習說話鋪墊基礎。

這是一個需要慢慢摸索的階段,父母要通過和寶寶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去感應寶寶每一次發出的信號。

一旦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好信任的橋梁,在往後的學話語階段,想要把握寶寶的各種行為表現就變得更容易一些了。

2)多使用「媽媽語」

「媽媽語」 在現在是比較流行的一種和寶寶對話的語言。

何為「媽媽語」?

其實就是通過控制語速,變換不同的聲調和運用誇張的語氣來吸引寶寶注意的一種說話方式。這種感覺就好比如第一次跟外國人交流。

一旦你用「媽媽語」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寶寶就會通過一些微妙的表情和小動作來回應。這樣一來一回的互動,除了能夠激發寶寶的語言能力之外,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哦。

而媽媽語的要點就是要有耐心,注意語速和情感。

3)成為「傾聽者」的同時也要成為「朗讀者」

多聽寶寶給父母發出的兒語信號,同時也多給孩子朗讀和講故事。

有家長會提出疑問:寶寶那麼小根本就聽不懂。也許一開始寶寶有可能聽不太懂,但通過講故事的那個過程,能夠讓寶寶適應這個氛圍,在以後形成一個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寶寶也是有好處的。

而且讓寶寶從小就接觸正規的漢語,而不是一味地學習兒語,這樣對寶寶以後的語言學習發展也有促進作用的。

相關焦點

  • 磨牙、流口水,孩子必說話晚或吐字不清?肌動學的解釋來了
    可是,如果四歲前要是有磨牙或流口水的現象,孩子就一定會有語言問題,像說話晚或吐字不清。這是為什麼呢?給大家一個肌動學的解釋,順便提供兩個解決辦法。肌動學?對,與孩子成長息息相關的學問沒聽過吧?是的,某某百科查不到的一門學問,高校裡也沒開設這門課程,就是到知網(中國期刊網)上查,也查不到幾篇文章。先讓你看張圖,嚇唬嚇唬你。
  • 說話晚、吐字不清,怎麼才能讓孩子快點開口說話?|大腦皮層|肢體...
    語言問題大致有四個方面(1)說話晚說話晚就是到了該說話的年齡而不能開口說話,或者到一定的時間節點,不會發出指定的語音來。孩子都是從單個音節開始說話的,是從a,e等簡單音節開始的,從疊字開始說,再後來就一點一點地變複雜了,雙音節、多音節、輔音,是逐漸學會的。說話的內容是從身邊的人和物開始的,如媽媽、爸爸,燈,等等。孩子說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不會突然就會開口說話,是一點一點地獲得和習得的。
  • 寶寶說話晚要不要緊?一招幫助寶寶早開口
    經常有爸爸媽媽問我關於孩子說話的問題,其中問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說話晚,怎麼辦」。我倒是理解媽媽們的焦慮。因為我親眼見過身邊的朋友因為寶寶三歲了說話結巴,著急地以為寶寶病了,帶他去醫院檢查。其實寶寶說話晚並不一定是病了,確實存在一些「貴人語遲」的現象。
  • 「一旦開口,你就輸了」,面對這三種情況,你沒必要開口說話
    倘若我們不懂得說話技巧,不明白什麼時候該說那些話,這就讓我們很難建立起與他人之間良好的關係,因此想要學會說話,就要明白一些說話技巧,今天小編就來和你分享一些說話的注意事項,當面對這三種情況的時候,你要明白,一旦開口,你就輸了!一、遭人誣陷的時候俗話說:「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 為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抓住3表現做好4引導,你娃也能早開金口
    「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後臺收到了一位寶媽的提問:我家孩子快3歲了,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可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說話都特別流利,都說男孩說話晚是真的嗎?為什麼寶寶說話還有早有晚?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很多家長都聽過「貴人話語遲」的解釋,面對自家孩子說話晚,總是用以此來安慰自己,難道寶寶說話早晚真的分男、女嗎?
  • 孩子說話晚,大多是這3類媽媽帶出來的原因,一招教孩子快速開口
    孩子說話晚,可能是家長這3種教育方式所致帶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孩子在1歲左右模仿能力達到了高峰期。模仿靜態事物、模仿大人的動作、模仿大人的語言等等,這個時期如果媽媽多和孩子說話並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詞彙,孩子都會用他們稚嫩的語言模仿。如果孩子沒有受到這樣的語言環境影響,則會造成孩子說話晚的現象。
  • 寶寶說話晚是「貴人語遲」嗎?米媽告訴你答案!
    寶寶出生後,身體的發育成長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其中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寶爸寶媽們特別關心的事情。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很正常,甚至認為越晚越聰明,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早晚都能學會說話,不需要重視,其實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如果寶寶到了三歲還不開口說話,醫學上就稱為語言發育遲緩,如果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或說話晚,家長一定要重視。
  • 寶寶說話晚、走路遲,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寶寶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尤其是上面說的這些,還真不用拼一時早晚。咱們今天就拿長牙、學步、開口說話,這三樣被問的最多的事兒,用科學數據來寬慰寬慰大家:就算寶寶暫時沒別人快,也沒關係!Open your eyes ,你沒看錯,這個時間彈性可是能拉到11個月之久,4月齡出牙的不算早,15月齡出牙的也不算晚。這是為啥?很簡單,寶寶的出牙時間大概率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出牙比較早或晚的話,那麼寶寶萌出牙齒的時間就會早一些或晚一些。
  • 寶寶要怎麼樣才能變得會說話、愛說話?要從這兩個時期做好引導
    有些寶媽信奉「貴人遲語」,覺得自己的寶寶晚說話其實是寶寶更聰明的表現,甚至有人表示愛因斯坦4歲的時候才學會說話,也就是說寶寶說話越晚,那麼成就就越大,是這樣嗎?完全不是的!希望寶媽也不要以這種不靠譜的話來進行自我安慰,愛因斯坦完全是個個例,因為沒有任何的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晚說話的人更加聰明。
  •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高級翻譯」幫倒忙,父母學著「笨點」才行
    所謂「貴人語遲」,是說聰明的人會先在心中盤算,打定主意後再開口。而不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的單純的指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晚,這根本是兩個概念。相反,在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原因外,如果寶寶遲遲不願開口,對於他成長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
  • 「寶寶說話晚」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是正常現象還是自閉症?
    很多寶媽寶爸到寶寶學說話階段都會有這樣的困惑:1歲了怎麼還沒學會叫爸爸媽媽;寶寶不喜歡理人,怎麼喊都依舊一聲不吭。在面對小區裡其他寶寶早已經學會說話,自己的寶寶卻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急的不行而跑去求醫的例子比比皆是。
  •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所謂「貴人語遲」,是說聰明的人會先在心中盤算,打定主意後再開口。而不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的單純的指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晚,這根本是兩個概念。相反,在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原因外,如果寶寶遲遲不願開口,對於他成長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
  • 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老一輩人:貴人語遲
    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同,有的孩子開口比較早,9、10個月就已經能清楚地叫人了,但有的小傢伙開口則比較晚,一歲多了說話仍是磕磕絆絆的,而這時老一輩人就會說:「這時貴人語遲,別著急!」寶寶們開口說話的早晚,真的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嗎?
  • 寶寶說話晚、說不清,可能是因為你沒做這件事!
    很可能是你在養育過程中出了些小差錯很多寶媽都會擔心寶寶嚼不爛、不好消化,而讓寶寶總吃過於細軟的食物。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影響孩子的口腔肌肉發育!逐漸讓寶寶難以接受一些有韌性的食物,哪怕吃硬一點的飯也有困難。口腔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導致寶寶發音不標準、口吃。因為輔食過軟過細造成寶寶語言發育緩慢的實例可不在少數。
  • 0~3歲是寶寶開口說話的關鍵期,這3個技巧,能讓寶寶說話更伶俐
    研究發現:1~3歲的孩子在生長發育的出現的往往是直覺行動思維,這是思維的初級表現,也是寶寶開口說話的關鍵期。而且孩子聽見父母風趣的語言孩子就會學習,用其他方式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想要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對與孩子進行溝通。
  • 寶寶說話晚就是智商低?別慌,這些原因也可能是「罪魁禍首」!
    隨著寶寶的成長,家長都在關心孩子什麼時候能開口說話,有的寶寶說話比較晚,有的寶寶說話比較早。當同齡孩子都可以發音的時候,自家孩子還沒開始發音;當別家孩子都可以說一整句話的時候,自家孩子才能叫出「爸爸、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智商是否比別家孩子低。
  • 孩子說話晚和智商有關?不!除了自身發育問題,還受這些因素影響
    大多數寶寶在半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學說話,一歲起寶寶會開始學叫爸媽,或者說一些模糊不清的疊字,大概一歲多一點說話就能慢慢利索起來。但是有的孩子學會說話早,有的會說話的比較晚,許多人認為孩子說話早晚的問題或許和孩子智商問題有關,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 寶寶一歲多還不會說話?其實不是他的錯,而是父母沒做對!
    堂哥家的二寶,已經一歲半了還不太會說話,連基本的稱呼還沒學全,只會叫媽媽、奶奶,其餘全用「嗯、嗯」來表達,這讓一家人非常著急。正常來說,寶寶在一歲多時已經會說簡單的短句了,為何堂哥家的寶寶卻遲遲不會說話呢?
  • 寶寶出牙晚、說話晚、食物過敏……竟然都是輔食添加不當惹的禍?
    寶媽們,別再以為寶寶輔食添加僅僅只和營養相關啦!其實不光是營養,寶寶出牙早晚、說話早晚、口眼手的協調能力、源發性疾病、食物過敏、脾氣秉性等等都和輔食添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第一、寶寶說話早晚取決於口腔運動功能發育的完善程度。
  • 寶寶說話晚、口齒不清......長大就好了?NO!得看情況!
    點擊上方「科學家庭育兒」,選擇「置頂公眾號」你與秒搶禮物、自律學乾貨,只差一個「置頂」按鈕☝你看乾貨文章,娃聽哄睡故事,戳左邊綠色按鈕吧焦慮的媽媽,在線等——娃最近說話總是重複,「媽媽,我要那個……那個……」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