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高級翻譯」幫倒忙,父母學著「笨點」才行

2020-12-15 閃電新聞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你給我生個小妹妹吧,要很漂亮的那種……」

「你說這塊草地怎麼黃了呢?葉子也蔫了,是秋天快到了嗎?」

「我晚上不想吃米飯了,我想吃麵面,細面。」

夏日的公園裡,一個小寶寶一直纏著媽媽說這說那,媽媽微笑著回答著他的問題。

而坐在旁邊椅子上的另一個媽媽,心中則五味雜陳,聽著人家孩子嘰裡呱啦地說個不停。

而自家寶寶說話卻還是磕磕絆絆,甚至不願意張口,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

「貴人語遲」有道理嗎?

從前有「貴人語遲」一說,因此很多家長都不著急,認為這樣的孩子更加聰慧,不用擔心。

其實卻是曲解了它的真正含義。所謂「貴人語遲」,是說聰明的人會先在心中盤算,打定主意後再開口。

而不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的單純的指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晚,這根本是兩個概念。

相反,在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原因外,如果寶寶遲遲不願開口,對於他成長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

1.容易出現性格障礙

▼自卑

因為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的遲滯,可能會受到其它小朋友的排斥,天長日久容易滋生自卑情緒。

幼兒園舉辦活動也不願意靠前,更不可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性格就容易變得孤僻甚至古怪。

敏感自卑的孩子,可能與父母的關係也很一般,他們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也不願意將這種「丟臉」的事情告訴父母。

家長成了服務孩子生存的工具,而不是情感交流的港灣。

▼暴躁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孩子則會發展出相反的性格傾向。因為無法通過語言來有效溝通,他們遇事常常急躁不安,愛發脾氣。

又因為無人理解,而進一步出現攻擊、暴力、偏執、任性的行為。其實他並不是一個壞小孩,只是他沒有很好地「說」出來。

2.出現溝通障礙

▼語言溝通障礙

咬字不清,不擅長組織句子,表意不明,這樣的孩子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他們可能會不合群,在家裡也可能因為「語遲」而被父母忽略,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更加明顯。

孩子無法通過語言去向父母闡述自己的需求,父母也不懂他的暗示,所以很多本該進行的事情無疾而終,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非語言溝通障礙

有的家長會說,「我家孩子什麼都懂,他就是不會說」。這句話要重點考量一下,你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真的都懂嗎?

如果一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欠佳,其實在非語言溝通上也是遲緩的。眼神飄忽不定,不懂得通過肢體和接觸來表達需求,甚至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此也是溝通不暢了。

寶寶不愛說話啥原因,很多與父母做法有關

寶寶在學說話的過程中,父母很容易犯下這4種錯誤,參照對比下,別好心幫倒忙了!

1. 一直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語,顧名思義,就是兒童所說的一種語言,以疊詞為多,比如媽媽對孩子說坐車車、回家家、吃飯飯、看花花……

在來自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威斯康星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嬰兒在兒語環境中學習說話,掌握語言的速度大約會快25%。

很多孩子也是從兒語中開始學習語言的,比如最開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這種句子將長句拆成了短句,用重複來強調孩子的印象,對於寶寶的語言啟蒙是有好處的。

但是孩子終究是在長大,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理解了這些事物,父母依然不為所動地如此交流,很可能會誤導寶寶,成為孩子語言發展上的絆腳石哦。

對策:

▼學會使用「媽媽腔」

在兒語和成人語言之間,存在著「媽媽腔」,它要求將語速放慢,適當的重複,要有具體指向內容,句子簡短。

舉個例子:媽媽開始問「寶寶你坐在這裡半天了,一直歪著頭髮呆,是想幹什麼呢?」

小寶寶往往會語塞,他要先理解和揣摩一下媽媽每個句子的涵義。

換種說法,當你看到孩子一直在盯著窗外的鞦韆發呆,就直接問他:「你想蕩鞦韆嗎?」

簡潔明了,孩子也會直接回答你想還是不想。

▼根據理解程度而升級

最遲在6歲以後,兒語就該完全杜絕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基本能弄清楚主謂賓的結構了,父母也沒必要和他「裝幼稚。」

6歲只是一個大體的分界線,現實中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有的孩子理解力強,稍微複雜的句子也能明白,那就不要再說小兒科了。

而有的孩子則不然,比如過年爸爸去外面放鞭炮,他會說「你爸在放炮」,就是還沒分清楚稱謂和語音轉換呢,這也很正常,不必焦急,也不要拔苗助長。

2. 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覺得有趣

寶寶剛學說話的時候,總是有發音不準的時候,如把「蝴蝶」說成「福蝶」,「吃飯」說成「切飯」,「老虎」說成「腦斧」。

爸爸媽媽覺得有趣,就會重複這些發音,父母的重複行為就像「強化劑」一樣,會讓寶寶誤以為這是正確發音,從而錯過了糾正的機會。

而且小孩子也很會揣摩人心的,當他們發現自己如此說話時會贏得長輩的喜愛,就會反覆地說,時間長了甚至忘了本該有的發音,說話愈加遲緩了。

對策:

當寶寶發音不準確時,不要嚴厲批評或者嘲諷,而是及時指出寶寶的錯誤,然後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調告訴他正確的發音即可。

3. 做寶寶的「高級翻譯」

小萌萌是家裡的獨苗,奶奶、姥姥搶著帶娃。很多時候萌萌只需要一個眼神,或者伸出手指晃一晃,老人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我的大孫女這是渴了」奶奶說。「哎呦,外孫女想要穿那件花裙子」姥姥說。

兩個老人爭先恐後地顯示自己與孩子「心有靈犀」,隔代親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萌萌卻不怎麼愛說話了。

家長過於貼心、善解人意,總是充當孩子生活中的「高級翻譯」,其實是剝奪了她開口說話和練習的機會。

對策:

▼學會「慢半拍」

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在反應上完全可以慢半拍,試著「笨一點」。

孩子指著瓶子,你就去引導他「寶寶想做什麼,寶寶想喝水嗎還是果汁呢?」

用有意識的互動和引導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在這方面不要「過分勤勞」。

▼用對話代替講話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像班主任一樣在給孩子講話、訓話,而不是「與」孩子進行對話。有問有答,有來有往,這才叫對話。

家長要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再去接下一句,採用螺旋式的對話方式,才能拓展孩子的詞彙量。

如果只是你一直在說,而鮮少有孩子的回應,那只能說是嘮叨了。

▼根據寶寶的興趣拓展詞彙量

不要強迫孩子學習新名詞,或者他不太熟悉的詞,強扭的瓜不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充分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根據孩子的喜好因勢利導

比如寶寶喜歡看《小豬佩奇》,那麼就先將這些小動物的名字記住就很厲害了。

小馬佩德羅、小象艾德蒙、小狗丹妮、小貓坎迪……

孩子說話晚,很多都是和父母的「強勢介入」有關,懂得這些,別好心辦了壞事。

相關焦點

  •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寶寶不愛說話啥原因,很多與父母做法有關寶寶在學說話的過程中,父母很容易犯下這4種錯誤,參照對比下,別好心幫倒忙了!1.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覺得有趣寶寶剛學說話的時候,總是有發音不準的時候,如把「蝴蝶」說成「福蝶」,「吃飯」說成「切飯」,「老虎」說成「腦斧」。
  • 寶寶說話晚要不要緊?一招幫助寶寶早開口
    經常有爸爸媽媽問我關於孩子說話的問題,其中問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說話晚,怎麼辦」。我倒是理解媽媽們的焦慮。因為我親眼見過身邊的朋友因為寶寶三歲了說話結巴,著急地以為寶寶病了,帶他去醫院檢查。其實寶寶說話晚並不一定是病了,確實存在一些「貴人語遲」的現象。
  • 寶寶說話晚、走路遲,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寶寶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尤其是上面說的這些,還真不用拼一時早晚。咱們今天就拿長牙、學步、開口說話,這三樣被問的最多的事兒,用科學數據來寬慰寬慰大家:就算寶寶暫時沒別人快,也沒關係!Open your eyes ,你沒看錯,這個時間彈性可是能拉到11個月之久,4月齡出牙的不算早,15月齡出牙的也不算晚。這是為啥?很簡單,寶寶的出牙時間大概率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出牙比較早或晚的話,那麼寶寶萌出牙齒的時間就會早一些或晚一些。
  • 「寶寶說話晚」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是正常現象還是自閉症?
    很多寶媽寶爸到寶寶學說話階段都會有這樣的困惑:1歲了怎麼還沒學會叫爸爸媽媽;寶寶不喜歡理人,怎麼喊都依舊一聲不吭。在面對小區裡其他寶寶早已經學會說話,自己的寶寶卻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急的不行而跑去求醫的例子比比皆是。
  • 寶寶總是「不開腔」,可能是爸爸媽媽的鍋,寶寶學說話父母怎麼做
    當寶寶叫出那一生媽媽的時候,媽媽會覺得懷胎十月、辛苦孕育的一切苦難都是值得的。寶寶說話雖然依照個體發育情況有早有晚,但是到了一定年紀還是「不開腔」,就有可能是日常引導不到位哦。寶寶說話晚,都是媽媽的錯同事小麗又在唉聲嘆氣,問了才知道,她正愁自己家孩子到了到了月齡還不說話的事情呢。
  • 寶寶說話晚、口齒不清......長大就好了?NO!得看情況!
    我家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發育出了問題啊?面對孩子說話晚,以及時而說話不流暢的現象,寶爸媽應該如何處理呢?這究竟是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是身體哪裡出了毛病呢?注意!小孩口吃是大人的五倍!專注研究「口吃」問題很多年的彭聃齡教授曾說,「差不多每100人裡就有一位口吃者。
  •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丨父母必讀
    在單親家庭或是寄養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更有可能會出現缺陷。如果缺少了父親在身邊,孩子就會缺少男性的果敢、堅韌等特點。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有時家長的說話方式直接決定了事情的發展趨勢,甚至影響到孩子性格的形成。所以,改變說話的語氣、語調可以使孩子聽話,事半功倍,達到培養好性格的目的。
  • 孩子說話晚不全是發育問題,從3個方面入手,父母多在自身找原因
    但也有一些媽媽反映自家的孩子就像小話嘮,早早的就學會了說話。可是當把孩子進行對比以後,那些說話晚的寶寶媽媽們就開始擔心,甚至覺得孩子發育方面出現了問題。有的甚至帶寶寶趕緊去醫院檢查,但醫生卻說孩子只是單純的說話晚,身體健康方面沒有任何異常。
  • 寶寶說話晚,父母別偷懶,專家提醒: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還有些家長認為,男孩子說話會相對晚一些,所以再觀察一下吧,或者抱著「貴人語遲」的僥倖心理,結果一直拖到孩子快兩歲了,還只是會叫「爸爸媽媽」或幾個簡單的詞語。語言發育是兒童早期思維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適應能力及交往能力發展程度的體現。
  • 寶寶開口說話晚、吐字不清?三種錯誤的引導方式,希望你沒做過
    所以寶爸寶媽們要注意一下,寶寶說話的能力,是需要爸爸媽媽進行引導的,讓寶寶正確地「學說話」。先來舉幾個錯誤案例,大家看看自己是否踩過坑。本來兒語只屬於寶寶最初接觸詞彙的一種語言,但作為父母卻學起了兒語,那寶寶和誰學習正常的口語呢?所以說,寶爸寶媽們不應該跟隨寶寶延續這樣的一種語言狀態。畢竟,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層,是需要過渡到說一整句話的階段的。如果持續用兒語交談,就會拖延了這個過渡的階段。
  • 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寶寶語言發育遲緩怎麼辦?
    寶寶不張口說話,很多家長都用「貴人語遲」來安慰寶寶和家人。 但家長聽說過「狼孩」的故事嗎? 被父母拋棄或丟失的孩子,機緣巧合下被野生動物「收養」。 語言發育的黃金期,「狼孩」整日與動物為伴,沒有接觸過任何人類語言。
  • 寶寶說話晚是「貴人語遲」嗎?米媽告訴你答案!
    寶寶出生後,身體的發育成長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其中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寶爸寶媽們特別關心的事情。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很正常,甚至認為越晚越聰明,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早晚都能學會說話,不需要重視,其實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如果寶寶到了三歲還不開口說話,醫學上就稱為語言發育遲緩,如果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或說話晚,家長一定要重視。
  • 寶寶說話晚就是智商低?別慌,這些原因也可能是「罪魁禍首」!
    隨著寶寶的成長,家長都在關心孩子什麼時候能開口說話,有的寶寶說話比較晚,有的寶寶說話比較早。當同齡孩子都可以發音的時候,自家孩子還沒開始發音;當別家孩子都可以說一整句話的時候,自家孩子才能叫出「爸爸、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智商是否比別家孩子低。
  • 寶寶要怎麼樣才能變得會說話、愛說話?要從這兩個時期做好引導
    有些寶媽信奉「貴人遲語」,覺得自己的寶寶晚說話其實是寶寶更聰明的表現,甚至有人表示愛因斯坦4歲的時候才學會說話,也就是說寶寶說話越晚,那麼成就就越大,是這樣嗎?完全不是的!希望寶媽也不要以這種不靠譜的話來進行自我安慰,愛因斯坦完全是個個例,因為沒有任何的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晚說話的人更加聰明。
  • 7個月娃不會翻身愁壞寶媽,為啥寶寶遲遲學不會翻身?父母別忽視
    琦琦發現寶寶的兩條小腿兒也很結實,似乎有想爬的衝動,看出了寶寶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做不到。於是琦琦去到醫院諮詢醫生孩子的發育情況,醫生在了解過後表示,孩子的發育並沒有任何問題,孩子遲遲學不會翻身,和你給孩子捂得太嚴實有關。琦琦聽完醫生的話才反應過來,自己平時擔心孩子著涼,每天都給寶寶穿很多,殊不知自己的關心卻變成了影響孩子能力的一道關卡。
  • 想要寶寶說話早,家長可以這樣做
    寶寶說話晚,是很多家長的心病。家長會忍不住各種擔心:萬一寶寶不會說話咋辦?寶寶說話晚,是不是智力有問題?是不是自己帶娃沒帶好,導致娃說話晚?雖然民間有「貴人語遲」的說法,但家長們更害怕孩子是「語言發育遲緩」。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關於寶寶說話的一些小知識。
  • 寶寶說話晚,不一定就是自閉症,原因可能有這幾個
    網友緲緲:我兒子已經2歲3個月了,就只會說媽媽、車車、泡泡、鴨鴨等疊聲詞,其他的都不會說,而且這些還是過年這段時間剛學會的,急死了,好擔心是不是自閉症,已經預約了去醫院檢查了,希望大家的寶貝們都能快點說話,給爸媽安心吧!其實,孩子開口說話晚,僅憑這一點並不能斷定就是自閉症。
  • 學步車對寶寶走路更有益?兒科醫生勸你別浪費錢,不安全還幫倒忙
    所有的父母都是在懷孕階段就開始準備寶寶所使用的東西,什麼小床,學步車,嬰兒車等等,凡是寶寶能用的東西,父母都會準備齊全。當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們也想滿足寶寶物質方面的需求,只不過有一些兒童使用的東西,並沒有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有利影響,反而會傷害到寶寶,比方說我們熟悉的學步車。
  • 寶寶一歲半了還不說話,慌的一匹,不會是語言發育遲緩吧?這可怎麼辦?
    ①大人少言寡語,和寶寶缺乏語言交流,寶寶缺乏最基本的語言環境,無從學習,無從模仿。父母若是都不愛和寶寶說話,或者沒空和寶寶說話,娃說話能早嗎?②家長的照顧過於全面,寶寶根本不用嘗試表達,只要一個眼神,媽媽立馬知道寶寶是餓了?拉了?還是困了?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習慣並依賴於這樣的交流方式,遲遲不肯開口說話了。
  • 父母醒來,身邊的孩子沒有了呼吸,新生兒該怎麼睡才安全?
    前一天晚上,寶寶睡在爸爸的身邊,爸爸翻身時不小心壓到了孩子,可能是太勞累,當時並沒有發現。直到次日早晨睡醒時發現,孩子已經沒有了自主呼吸,雙側瞳孔散大。把孩子送到醫院後,醫生雖然第一時間進行搶救,並堅持不懈地嘗試各種有救命希望的搶救措施,諸如心肺復甦、清理氣道、氣管插管等,可是,孩子最終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愛他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