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你知道這個詞的千年發展史嗎?

2020-12-14 澎湃新聞

北大中文人 語言與安全

來源:語言學人

編者按:

2020年開頭的這三個月,對我們所有人可能都是一場挑戰。在這場與疫情的抗爭中,我們有著說不盡的無奈、道不完的感動。古往今來,人們與瘟疫的鬥爭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史,我們不由得對漢語中「瘟疫」一詞由來和這一語詞背後的文化內涵產生好奇。孫玉文老師專門對「瘟」字的來歷進行研究,完成了《說「瘟疫」中「瘟」的語源》一文。受此啟發,我們也試整理了前人關於「瘟疫」一詞的一些研究成果,與諸位分享。

壹 · 「瘟疫」之「源」

下面,就先讓我們來看看孫玉文老師在《說「瘟疫」中「瘟」的語源》一文中,關於漢語史中「瘟疫」一詞的論述。

1

「瘟」

孫老師注意到,早在先秦就有關於瘟疫的記載,當時叫「疫、癘」等。《說文解字》疒部中有:「疫,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這是注意到在發生疫情的地方人們都會染上瘟疫,揭示了瘟疫的傳染性。

《山海經·西山經》:「(英山)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郭璞註:「癘,疫病也;或曰惡創(瘡)。」

這個「英山」是山名,在陝西。郭璞比較傾向於作「瘟疫」講。

將「瘟疫」的「瘟」寫作「瘟」,至晚始於漢末,南北朝仍之。一些辭書,最早的用例是晉代的,略晚。晉代以後,用例逐步增多。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是以斷谷闢兵,厭劾鬼魅,禁御百毒,治救眾疾,入山則使猛獸不犯,涉水則令蛟龍不害,經瘟疫則不畏,遇急難則隱形。」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以五彩絲系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

「瘟」這個字不早於漢末,不能證明「瘟」這個詞不早於漢末。一個詞,不同時期可以寫作不同的字,因此既要透過字去了解一個詞,又不能受制於後代定型的漢字。事實上,該詞最早寫作「溫」,先秦已經出現了。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二之氣,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大行,遠近鹹若。」清高士宗直解:「溫厲大行,火熱病也。」

《藝文類聚》卷四引漢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這說明,稱瘟疫為「溫(瘟)」,先秦已然。

2

「疫」

孫老師指出,古人已經認識到,寒暑失序就會出現「疫」,這就跟氣溫聯繫在一起。

《春秋繁露·五行變救》:「火有變,冬溫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

但是,「疫」這個詞卻沒有跟溫度聯繫在一起。

《釋名·釋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這是說,「疫」來自役使的「役」,是疫鬼主使的。如果劉熙的解釋符合「疫」的語源的話,那麼「疫」這個詞的出現反映了先民認為瘟疫是自然造成的,非人力而為。原來劉熙的話可能還不止此,《一切經音義》引《釋名》有「言有鬼行役役不休也」。如果原文是這樣的話,那麼劉熙也認識到瘟疫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染持續的時間不短。

「癘」,跟「厲」是古今字。最早寫作「厲」,可以指瘟疫。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杜預註:「厲,災也。」

這裡指疫災。還可以指惡瘡等傳染病。作「瘟疫」講的「厲」後來寫作「癘」。

《左傳·哀公元年》:「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杜預註:「癘,疾疫也。」

關於「癘」的語源,孫老師展開了進一步的探究。

《釋名·釋天》:「厲,疾氣也,中人如磨厲傷物也。」

劉熙說「癘」和「厲」同源,根據不一定充足,但是反映了他認識到瘟疫對人的極大危害性。這裡不妨提出一點看法:「厲」原來有「兇惡,兇暴」的意義,由「兇惡,兇暴」和「禍亂」的意義,發展出「瘟疫」的意義,是很自然的詞義發展。古人管傳染病又叫「惡疾」。《說文》疒部:「癘,惡疾也。」這裡的「惡疾」就是指傳染病。

3

「瘟疫」

「瘟疫」連用,先秦可能已經出現,當時寫作「溫疫」。

《素問·本病論》:「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

疫,一本作瘧。

舊題漢佚名《神農本草經》:「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溫疫瘴邪蠱毒。」

魏晉以後用例逐步增多,開始寫作「瘟疫」,但是仍有寫作「溫疫」的。

《抱樸子·遐覽》:「其經曰:家有《三皇文》,闢邪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

這是「溫疫」。一直到後來,還有不少人寫作「溫疫」的。孫老師認為,這是繼承了上古以來的用字習慣。

4

其他說法

有人說,「瘟疫」的「瘟」最早寫作「昷」。「昷」從囚、從皿,囚徒即奴隸,牢獄群居聚食,患病易互相傳染,故囚徒間發生的傳染病稱作「昷」,至戰國時開始加水旁為「溫」。這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難以取信於人。

從「昷」聲的字,有很多含有「蘊積」的意思。《文源》以為從「昷」聲的字多取義於「湮鬱」義。如:「熅」,鬱煙也;「蘊」,積也;「醞」,釀也;「慍」,怒也;「韞」,裹也。但是瘟疫的「瘟」不可能從「蘊積」義造詞。當然,你可以代古人立言,說古人認為瘟疫是邪氣鬱積造成的。你可以這樣假設,可是你沒有鐵證,很多疾病都是邪氣鬱積已久而形成的,為什麼它們不由「蘊積」的意思來造新詞呢?

宋郭雍《仲景傷寒補亡論》卷十八《傷寒瘟疫論》:「春病溫氣,與夫時行瘟疫之類,皆無根本蘊積之類,才感即發,中人淺薄,不得與寒毒蘊蓄有時而發者同論也。」

這裡明確指出瘟疫「無根本蘊積之類,才感即發,中人淺薄」,可見「瘟」不來源於「蘊積」義的「蘊」之類。

5

「瘟」「疫」來源之結論

古人不說「瘟」來自「邪氣鬱積」義,他們認為瘟疫的「瘟」來自「溫熱」的「溫」。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俱出,勿止。」王冰註:「此以熱多少盛衰而為義也。陽熱未盛,為寒所制,故為病曰溫。陽熱大盛,寒不能制,故為病曰暑。」

這裡揭示了「瘟病」跟「溫熱、溫氣」的關係。古代醫家,無一不認為瘟疫的「瘟」來自「溫」者,這既有對前代的繼承,也得之於他們對瘟疫的實際了解。

孫老師再引多篇古書以進一步論證:

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卷十三《性集雜症謨》:「瘟疫本即傷寒,無非外邪之病,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謂。古人有云:瘟證因春時溫氣而發,及因鬱熱自內而發於外,初非寒傷於表也,故宜用辛平之劑,治與正傷寒用麻黃者不同也。此說固若近理,而實有未必然者。」

這裡明確指出瘟疫是因溫氣而產生的。

清戴天章《廣瘟疫論》卷一:「若瘟疫,乃天地之雜氣,非臊,非腥,非焦,非腐,其觸人不可名狀,非鼻觀精者,不能辨之。試察廁間糞氣,與兇地屍氣,自判然矣。辨之既明,治之毋惑。知為瘟疫而非傷寒,則凡於頭痛發熱諸表症,不得誤用辛溫發散。」

可見,瘟疫和一般的傷寒都有發熱的症狀。

由此,孫老師總結道,瘟疫的「瘟」只能是來自溫熱的「溫」,這說明先秦時期,人們早已認識到瘟疫具有發熱的症狀,並且將這一認識成果用構造新詞的方式固定下來,方便人們及早發現疫情。從文獻中「疫」和「瘟」出現的時序上說,它們都在上古出現了。但這兩個詞得名的理據各異,「疫」得名強調外部影響,「瘟」強調症狀表現,因此人們有了「疫」,還需要有一個「瘟」。

貳 · 「瘟疫」之「延」

1

瘟疫與民俗節日

我國勞動人民在與瘟疫的長期鬥爭中,把一些當令的預防措施發展為民俗節日,不僅點奏著一年年的工作節律,也引領著生活情趣,包括飲食、起居、服飾、旅遊等,從而顯示著民俗文化的特色。學者孟慶雲對此作了探究,試引幾例——

元旦為一年之始,除國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據《廣韻》記載,每歲首要飲屠蘇酒以除疫氣。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祭瘟神》說,在宋元時代,元旦日四鼓時各家都要祭祀瘟神,以保一年之平安。

農曆二月二為「引龍回」的「燻蟲日」。農曆二月二日多在驚蟄前後,是龍欲升天開始活動。

《千金月令》:「驚蟄日,取日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月令輯要》:「北圍倉,雲避鼠也。」

明劉若愚《酌中態》:「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日『燻蟲』。」

三月三日為上巳節,起自周公。《周禮·春官·女巫》記載,以女巫潔於水上井卜、洛邑、流水以泛酒,後世流觴曲水。漢成帝時,官民皆祓褉於東流水上,以水盥潔(褉者潔也,巳者止也),使邪疾去祈介祉。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節時皇帝賜侍臣細柳圈,云:「帶之免蠆毒瘟疫。」後世小兒在清明戴柳圈也來源於此。

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又稱天中節、重午節、浴蘭令節、蒲節。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和陳元靚《歲時廣記》所載,古代為端午日午時,切菖蒲以泛酒中,飲之可闢瘟疫之氣,故日蒲節。《帝京歲時紀勝》曰:「五月五日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以浸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灑床間帳,以避毒蟲。」這天以五彩絲系臂上,謂之「續命縷」,可闢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梔花插瓶中謂之五瑞,可闢除五毒(蛇、虎、蜈蚣、蝸,蟾蜍)。

六月六日為天貺節。傳說這天為大禹的生日,故又稱神誕節。《燕京歲時記》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據《宋史·真宗記》和宋·趙升《朝野類要》所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這一天要闢惡驅蠱。

八月一日以朱墨點小兒額,謂之天炙,以厭疫。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因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日重陽。漢代時有官人在九日這天飲菊花酒和茱萸酒,後得長壽,此後民間也在九月九日飲此酒。

除夕,每家有門神。傳說黃帝時,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鬱壘,能執鬼除疫,後世祀以為神。便畫成兩幅圖象,貼兩扇門上,後世演為對聯。傳說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惡鬼,長丈餘,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熱、畏爆竹聲。除夕,人以竹燒火中,畢剝有聲,則驚走。火藥發明後,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驅除瘟疫。

疫情讓我們暫時只能「宅」在家中,不妨趁這春暖花開的時節多讀幾本書,讓知識填充我們的生活,在寧靜中豐富學養、尋找趣味。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總會搭上春天的晚班車,擁抱燕園的暖陽,聽它講——

參考文獻:

[1] 孫玉文. 說「瘟疫」中「瘟」的語源. 原載於微信公眾號「語言學微刊」, 2020年2月16日.

[2] 孟慶雲. 瘟疫與中華民俗文化[J]. 醫古文知識, 2004, 21(3):12-14.

來源:北大中文人 原題:從「瘟疫」一詞說開去

圖文摘編整理自網絡,僅用於分享交流,若涉及版權糾紛,敬請聯繫平臺妥善處理或編輯刪除,感謝。

本期責編 | 盛靜

內容 | 公眾號 語言學人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主編】盛靜教授 國際關係學院

【投稿郵箱】yuyan_anquan@aliyun.com

原標題:《「瘟疫」,你知道這個詞的千年發展史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有大規模傳染病嗎 為什麼瘟疫時常糾纏人類?
    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地震、海嘯、火山,那麼瘟疫是否屬於自然災害,瘟疫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但不屬於自然災害,在人類的幾千年發展史中從來就沒有停止各種災害,而瘟疫災害的頻繁和破壞力絲毫不遜色於其它自然災害。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鼠疫黑死病從克裡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
  • 美媒:京都千年烤麻糬老字號為什麼歷經戰爭瘟疫不中斷經營 貴在...
    早在公元1000年,這家人就開始經營這個生意,向從日本各地趕來、為緩解瘟疫祈禱的疲憊旅客提供小吃茶點。一千年來,一和都向日本京都的遊客出售烤麻糬紐約時報報導,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一種的新疾病嚴重破壞了這個古都的經濟,曾經穩定的遊客流消失了。但長谷川並不擔心她家企業的財務狀況。
  • 瘟疫過去,黎明到來,機器人瓦力的懸疑小說《瘟疫醫生》改名了!
    機器人瓦力的小說《瘟疫醫生》改名了,就在5月25日的今天。新書名《黎明醫生》,寓意著烏鴉醫生的理想:驅散黑暗,迎來黎明!不過這一次更名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配合版權的推廣宣傳。因為要表達正面,「瘟疫」兩個字則稍顯忌諱了。這種情況在網文宣傳的推廣中還是很常見的,儘管有時候這個改名並不讓人理解。就像空調的封神作《我有一座恐怖屋》,為了宣傳就改名為《我有一座冒險屋》。最後又因為靈異小說的整改問題,這個宣傳名最後變成了真書名。
  • 一千年以後:輕小說《馬卡龍女孩的地球千年之旅》推介
    在被生活擠壓到變形的日子,我期待一個輕飄飄的故事,無需深入思考,輕易可以在幻想的世界裡獲得片刻休憩,就像這本《馬卡龍女孩的地球千年之旅》一樣簡單可愛。女主角沒有名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她超愛吃馬卡龍,某一天女孩的好友咪子摔進時空隧道掉到了一千年後,女孩為了再度與朋友相見,參加人體試驗獲得了千年的壽命。千年的時間裡地球經歷了瘟疫擴散、全球變暖、隕石撞擊、外星人來襲等各種足以改變人一生十幾次的大災難,幸而女孩活得很簡單,她一直愛吃馬卡龍,一心想著與咪子見面。
  • 法國乾杯叫「chin chin」,那你知道各國這個詞的由來嗎?
    我們在喝酒的時候總是喜歡說「乾杯」,在法國,乾杯的發音是「chin chin」,在智利,乾杯的發音是「salud」,但你知道各國這個詞的有趣由來嗎?中國唐朝,乾杯稱為「飲勝」,勝指代酒;宋元明三代時,乾杯叫「千歲」。
  • 「打工人」火了,但你知道這個詞用英語怎麼說嗎?
    「今天,你打工了嗎?」最近有一個「打工人」的梗在網絡上火得一塌糊塗。打工和上班不一樣,至少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個詞多了一種背井離鄉、為了謀生不得不工作的艱辛意味。打工的人多處於基層,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從這個層面上講,「打工人」可以翻譯成migrant workers,也就是流動工人、農民工。
  • 肖一之讀《瘟疫年紀事》|瘟疫中的遊蕩者
    舉著火把的收屍人一邊搖鈴一邊大喊:「把你家的死人抬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教堂的鐘聲哀鳴不息,似乎永遠不會停下。在瘟疫籠罩下的倫敦城,這樣的日子還會持續好幾個月。《死亡統計表》始於亨利八世的一道敕令,他在1518年瘟疫中下令當時倫敦的教區文書們統計各個教區的死亡人數。1555年倫敦市議會正式要求倫敦的教區文書行會統計每周各個教區的死亡人數和死因,匯總之後上呈倫敦市長和王室作為施政依據。到了十七世紀初,商業城市倫敦對信息的渴求讓教區文書行會看到了死亡數據裡的商機,於是他們開始印刷出售每周的《死亡統計表》。作為成功商人的「我」自然知道這個唯一的信息來源。
  • 愛在瘟疫蔓延時
    如果聽過整首歌,你應該不會這麼想。因為,這是粵語歌詞。《愛在瘟疫蔓延時》,達明作品,收錄於1980年代最後一年5月發行的專輯《意難平》中,作詞周耀輝,作曲劉以達,演唱者明哥。達明的歌,有意無意總是拿名著或名片來命名,如《石頭記》《半生緣》《馬路天使》等。《愛在瘟疫蔓延時》這歌名,也來自《百年獨孤》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部作品。
  • 《"巨乳"從哪裡來》最愛大胸器的你知道這個詞是如何流行的嗎?
    我連自己是什麼時候知道這個詞的都忘了耶www不知不覺就一直用到現在惹(*´艹`*)如今日語中形容胸部的名詞越來越多,撇開其他不說,
  • 科普冷知識,你知道「正能量」這個詞的狗血來源嗎?
    事實上,如果扣一扣字眼,正能量這個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荒謬的謊言。但凡有些理工基礎的人都明白,能量是一種標量,只有大小多少,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正負之分。既然沒有負能量,何來正能量之說?消防戰士無畏衝入火海拯救生命,白衣天使義無反顧選擇逆行,邊疆戰士恪盡職守守衛國土,這些是正能量嗎?當然是,大家看到這些正能量會感到不爽嗎?當然不會!我們討厭的「正能量」是什麼?
  • 那英、肖戰合唱的《千年一聲唱》超好聽!你知道是誰作的詞嗎?
    那英、肖戰為第三季《經典詠流傳》節目唱了首主題曲,歌名是《千年一聲唱》。歌曲婉轉動聽,曲風迷人,唱出了千百年來文人雅士那種溫文爾雅卻又鐵骨錚錚壯志凌雲的無窮魅力。很是好聽。歌曲的高潮部分,則是把古詩詞和現代聯繫起來,穿越千年,連貫古今了。「落音詩酒之間,穿過一字一句和你相見;落音風花雨雪,無意撥弄了歲月的琴弦。落音詩酒之間,穿越時光的月照亮今夜;落音千迴百轉,匯成歌聲溫暖每一片心田」。那種詩情畫意,風花雪月,琴瑟和鳴,千迴百轉,美不勝收。
  • 瘟疫公司英文怎麼翻譯?病原體特徵及釋義[視頻][多圖]
    大家可以先看看這六個詞自己認識幾個。按我的經驗,大概率是一個。如果一個都不認識的話,我覺得你應該來途冠找我們的老師給你輔導一下,肯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提高。這六個詞裡最為大家熟知的應該是coughing,咳嗽。此外我覺得可能會有人眼熟第一個。Nausea是「反胃,噁心」的意思,它也可以指「暈船」。第三個詞rash指的是「皮疹」,注意這個詞不要跟rush混淆。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毛尖: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是大BOSS
    瓦爾特夜以繼日地沉默工作,凱蒂倒慢慢在瘟疫中的修道院找到自己位置,也慢慢忘懷了渣男查理,但是,對於被疫區所有人敬愛並膜拜的瓦爾特,她始終沒有辦法真正愛上他,雖然她經歷了霍亂,也脫胎換骨,但是就像普魯斯特說的,愛沒法說服。小說後半程,凱蒂懷孕暈倒,修道院院長讓瓦爾特早點回家,瓦爾特到家,聲音發顫地問凱蒂:「我是孩子的父親嗎?」
  • 《紐約時報》竟用了這個詞來形容漢服……你能接受嗎?
    標題是這樣的——▲「上千年的復古服裝,帶著民族主義情緒的時尚宣言」(via New York Times)首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是主頁君的同事。她知道我就是漢服愛好者,便過來問我:你覺得用 「nationalist」 (民族主義)這個詞來形容漢服,合適嗎?我第一反應就是:作死的紐約時報又來黑了! 這當然不合適啊!!
  • 你知道藍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 色彩
    —藍色這個詞的意思—在英語中,它是一個寬泛的詞,用來描述一切,從波光粼粼的水域到沮喪的感情,原來的藍色字並不意味著藍色。藍色是最冷的色彩。 藍紫:像是藍色又像紫色的一種藍色。這個顏色給人的感覺是"神秘"。
  • 讓人出乎意料的英語詞 你知道嗎?
    比如說下面小編搜集的詞/詞組,對於其中的一些詞的長相,小編真想大喊一聲:我讀書真的太少了!   1、出眾的人 lulu   小編第一次見到這個詞的時候不相信的查了下各個詞典,lulu不是小時候我們在動畫片《花仙子》裡女主的名字嘛(暴露年齡呵呵),這確定是個單詞嗎?
  • 你用的香水,曾是瘟疫的「解藥」
    七夕馬上就要到了,很多情侶都會選擇香水作為送給另一半的禮物,而關於香水,你知道古代的香水是怎樣來的嗎?而現在的香水跟古代的香水又有什麼不同呢?甚至在17世紀的時候,香水跟瘟疫還頗有淵源,一度被認為能治療瘟疫!
  • 只有純正東北人才知道這個詞,進來測試你是不是純正東北銀~
    但有這樣一個詞,只有純正的老東北人才知道,甚至可以說是純正的老遼寧人才知道,你知道嗎?你聽過這個詞——「好賀兒」嗎?你知道「好賀兒」是啥意思嗎?如果你知道,那說明你是個純正、地地道道的東北銀!如果你不知道,聽我告訴你……「好賀兒」一詞起源於瀋陽,意為好吃的、好東西。原詞為「賀兒」。你也許在瀋陽大街上聽兩個瀋陽人嘮嗑:「老陳家早年可有錢了,家裡藏老多賀兒了!」意思就是說,老陳家家裡藏很多好東西。
  • 為什麼火爆這個全球「瘟疫公司」遊戲被戲稱為「保衛格陵蘭島」?
    玩家可以使用DNA選擇進化瘟疫的傳播路徑、症狀和特殊能力,進而增強病毒的傳染性、嚴重性和殺傷力,不斷擴大感染範圍和感染人數,最後,只有當他們全部被感染時,遊戲才算是勝利!好奇的是,我也只是簡單地體驗了一下這個遊戲。此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升級為我的瘟疫,但我是個新手,不足以清除病毒,我得用細菌代替。。
  • 李煜晚期的一首詞,樸素而清冷,吟出特殊的一場秋雨,傳唱千年
    但,今月也曾照耀過故人,今時的秋雨,在千年前的夜晚時分,也一定是同樣淅淅瀝瀝,冷冷清清,洗滌著千年前寂寥的秋夜,雨霧朦朧了詩人眉間的一縷哀愁。「昨夜風兼雨,簾帷颯颯秋聲」。他在發呆嗎?不,他此時的內心可以說靜同死水,也可以說紛亂如麻。「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回首一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曾經的繁華都城,堂皇宮闕,花前月下的美酒佳詞,才情相和的摯愛美人,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涯,都仿佛春水東流,從指尖消逝,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