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分班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兼談數學老師課後筆記的重要性(原創文章,今日頭條首發)
【摘要】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平行分班背景下,學生的基礎差異很大,學習習慣和學習效率差異很大,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很多老師困惑所在。本文就二十年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與大家分享。
一:平行分班的數學教學背景
從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學校分重點班和平行班,無疑是有其道理的,尤其是對數學這樣連續性很強的科目而言。但從教育公平性的角度而言,平行分班也有其道理。但這的確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多問題,挑戰,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反思,去總結,去提升。
數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從本質上說,它是一門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是探討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的學科。對於初中數學而言,數學教學要完成三個使命:其一,讓學生愛上數學這門學科,有興趣有動力。第二,讓學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空間轉換能力,總結反思能力等等能力的提升。第三,讓學生能從容應對中考並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我們學校在三年前開始完全平行分班(電腦分班,不再有重點班或者諸如實驗班之類的變相重點班),數學教難度陡然提升:在課堂上講得太難,一大片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講得太簡單,一小部分基礎很好的學生吃不飽。如何在45分鐘有限時間內關注到不同的學生群體,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和效果,提升數學教學的精準度,真的是一個難題。
二:平行分班背景下數學教學的嘗試與思考。
二十年的教學經歷,教過真正的重點班,教過真正的平行班,現在面對的是真實的平行班,不同的班級,要去嘗試不同的方法,這種嘗試和探尋之路也是很不容易的。匯總一下,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1)留下時間給學生思考、討論和分享。
數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應對中考,這兩者並不矛盾。上課的時候,我們總想儘可能講更多的內容,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表面上看課堂紀律不錯,學生「似乎」也聽懂了。但也僅是聽懂了,但因為學生完全處被動狀態,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思考,討論和分享,所以並不能訓練數學思維,也不能觸類旁通。
所以數學課堂有時真的需要有「放棄」的勇氣,講得多不如講得精,練得多不如練得巧。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達到情景教學,提升數學教育的樂趣,比如一些教學平臺,我們學校一些年輕老師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效果也比較好,我這個老教師也開始跟著年輕老師學習提高。
(2)選擇多樣化的數學題讓學生討論分享,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既要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要被任務牽著鼻子走。我一直認為,數學其實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數學也是需要「玩」的,數學課也可以在思維的火花中充滿歡聲笑語的。每一節數學課,我通常都會精選一至兩道題目給學生討論,為了照顧到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通常會選擇梯度明顯的題目。如果有時間,我甚至會讓學生一堂課只討論一道題目,想出儘可能多的解題方法,學生展示分享,看看哪一種方法最快捷。
比如下面這一道根式化簡題,看似簡單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講到這道題的時候,我本想一帶而過,覺得這道題不難,沒有必要消耗太多時間,但學生一直在舉手,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讓我停下了前進的腳步,索性讓學生來盡情討論分享。
上面是課後我的總結,我把這道看似簡單的化簡題臨時設置成為探討題,以上是幾個學生的做題過程,雖然有些方法看似複雜,或者有些雷同,但我覺得花這個時間是值得的,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學生甲和學生乙的方法都是步步分解,方法略有不同。學生丙的方法是用小學的短除法把數全部分解,再來開方。學生戊的方法顯然有些笨拙,被不少學生「抗議」,但我為這個學生點了贊,能記得28的平方好厲害。學生丁說了自己的思路,學生掌聲響起。其實這道題是對學生數感的考察,同時我也告訴學生,條條大道通羅馬,我們要儘可能地找到最快捷的那一條,因為對於中考高考而言,節省了時間就可能提高分數。
(3)暫停匆匆腳步,帶著學生看一片數學風景。
數學之美,在於數學題目之美,在於方法,在於技巧,在於用最快捷的方法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的效率之美。
精選一些題目在課堂上讓學生小組分享,思維火花碰撞的同時,課堂氛圍也活躍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夯實了。同時,我們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的同時,課後老師做筆記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的教學課程中的一些課後筆記,記載了一些題目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做題思路。日積月累,這些教學筆記就形成了自己的精品題庫。雖然現在藉助於網絡,很容易找到各種各樣的網絡平臺尋找數學題目,但自己的題庫才有針對性,也是最寶貴的。
[教學筆記之一]這是初一相交線與平行線的一道例題,在教學過程中,這道題也超出了我計劃的時間,因為學生要求老師多留點時間給他們。把這道題弄懂,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判斷定理基本上都弄懂了,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與其腳步匆匆地讓學生練無數道題目,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品嘗一兩道經典的數學題目,比如這樣的題目。學生在課堂上至少分享了五六種方法,熱鬧場面我至今天記憶猶新,那節課學生的專注度不錯,學習效果也不錯。一些基礎並不好的學生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很難得的。
【教學筆記之二】這是鉛筆頭模型,我們都很熟悉,但受限於課堂時間,我們可能捨不得拿出更多時間給學生探討分享。其實這個數學模型很重要,也值得拿出來探討分享。這道題目的方法也是很多的,可歸類為三條道路三種思路。不同的輔助線不同的思路。其一是平行線性質思路,其二是三角形內角和思路,其三是外角思路。這樣既把平行線的知識鞏固了,也把三角形的知識回顧了。
【教學筆記之三】這是初二下冊第一章《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課後筆記,一道關於垂直平分線的證明題,學生在討論分享過程中,也匯總了證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三條途徑:一是垂直平分線的逆定理,二是三線合一定理,三是最原始的方法,證明既垂直又平分。
精選題目,梯度分享,雖然不能完全實現因材施教,但的確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有趣性,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4)利用先進的教學網絡平臺,進行題目的梯度設置,
均衡分班的前提下,題目則要分層設計,拉開檔次,實現相對精準。上學期開始我們學校使用一款教學平臺,每次測驗後,可以清晰地知道班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我最欣賞這個平臺的拓展資源功能,對於學生錯得比較多的題,有相對應的拓展題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拓展題目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解題思路和經驗,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反思之路永不停止。
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教師這個職業更是如此。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知識在變化,信息在變化,我們面對學生也在變化。沒有一種方法是長效的,不同的學生群體都會倒逼老師想不同的辦法,即便是我們這樣的老教師,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節奏。
效率和效果是課堂的關鍵詞,對於中考高考而言,效率就意味著節省更多時間,效果就意味著獲取更高的分數,我們不能視分數為教育的一切,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但我們又不能忽略分數的重要性,因為送更多孩子去好的學校,是教師的職業要求,也是教師的夢想。
如果你有什麼好辦法,也敬請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