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③ |「鮮花稱斤賣」是個什麼概念?央媒記者...

2020-12-07 澎湃新聞

原創 昆報頭條 昆報頭條

8月18日至8月20日,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集中採訪報導活動在昆明市展開。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雜誌等13家央級媒體,以及雲南日報、雲南廣播電視臺、雲南網、《雲嶺先鋒》雜誌社、昆明日報等省、市主流媒體的50餘名記者組成報導團,用新聞記者的視角聚焦「昆明人的小康生活」。

19日,報導團走進昆明市呈貢區,先後到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鬥南社區、鬥南花花世界,聽呈貢區花卉產業破繭成蝶、走向世界的故事,看呈貢區如何把「一枝花」打造成中國花卉市場的「風向標」、亞洲花卉價格的「晴雨表」。

報導團記者們用鏡頭記錄下鬥南鮮花「夜市」的繁華。

完善體系

建全球一流花卉交易服務平臺

16萬平方米的交易場館裡,兩個拍賣大廳、9口交易大鐘、900個交易席位,每天,2.5萬個花卉生產者、供貨商,3100多個產地批發商、購買商在這裡完成交易。這就是亞洲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昆明花拍中心」)。

報導團參觀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

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5點,昆明花拍中心都會進行緊張激烈的鮮切花拍賣。大廳裡座無虛席,幾百個人緊盯著前方的交易大鐘,邊打電話邊記錄價格,隨著數字的閃動,一筆筆交易在4秒鐘之內完成。

「成交率在96%左右,交易的鮮花不僅輻射到全國各大、中城市,還出口到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每天交易規模在350萬枝左右,最高峰到800萬枝。」昆明花拍中心總經理高榮梅說。

昆明花拍中心正進行緊張激烈的鮮切花拍賣。

作為全國鮮花交易的中心,2014年,昆明花拍中心發布了全國首個鮮切花交易價格指數——昆明花拍中心鮮切花交易指數,成為全國各地鮮花交易市場的價格風向標;先後制定並推行《鮮切花拍賣產品質量等級通用要求》《單頭月季鮮切花拍賣產品質量等級要求》等一系列花卉標準,為分級包裝、質量判定、採後處理、冷鏈運輸等提供了科學依據。2014年,上述標準正式被商務部列入部頒標準。

同時,昆明花拍中心建有全國首個鮮切花交易資料庫,通過數據挖掘,可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開拓市場提供科學依據,為廣大花農了解市場、指導生產提供有力的幫助,引導和幫助供貨商、購買商打造品牌。截至目前,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已在全國花卉業中塑造了「錦苑花卉」「姚聯滿天星」「翱翔花卉」等100多個全國知名花卉品牌和60多個金牌批發商,2018年成功推廣花卉新品種356個。

報導團採訪雲花「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發展情況。

隨著電商服務體系、遠程交易服務體系、現代倉儲、包裝服務體系、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產品標準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昆明花拍中心正努力成為全球一流的花卉交易服務平臺、購買商服務平臺、種植者服務平臺、物流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

轉型賦能

鬥南花卉小鎮未來可期

呈貢區作為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核,正在全力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展示窗口、中國一流特色花卉小鎮。

繁華的鮮花「夜市」。

近年來,鬥南花卉產業已實現由「種植生產型」向「市場服務型」轉型,鬥南花卉交易流通功能進一步增強,全省80%以上的鮮切花和周邊省份、國家的花卉進入鬥南交易,日上市鮮切花100個大類1600多個品種,平均每天有近1200噸鮮花銷往全國各地,形成以鬥南為核心,輻射晉寧、石林、宜良、嵩明、富民等周邊區縣以及玉溪、楚雄、紅河等州市的花卉產業集群。

為提高花卉新品種研發成果轉化率,帶動三產聯動發展,呈貢區將打造鬥南花市的「升級版」——鬥南花卉小鎮。小鎮規劃面積3.62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建設區為鬥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約1.43平方公裡,居住著超過3萬人,其中80%以上的人都在做鮮花生意,形成了完整的鮮花產業鏈。

繁華的鮮花「夜市」。

2017年6月,鬥南花卉小鎮成功入圍雲南省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名單;2019年9月6日獲昆明市人民政府批覆,完成投資3.69億元;2020年預計完成投資6億元。毫無疑問,今年是鬥南花卉小鎮迎來大發展的一年。目前,鬥南花卉小鎮正積極構建縱向花卉交易、物流、研發全產業鏈和橫向融合旅遊、文化、健康的立體大花卉全產業鏈。

鬥南社區的彩繪外牆。

隨著鬥南花卉小鎮創建工作深入推進,花卉產業綜合配套服務區、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等項目啟動建設,抖音直播帶貨按下花卉產業復甦「快進鍵」,今年上半年,鬥南花市鮮切花交易量達36.22億枝,交易額達27.84億元,實現旅遊收入5.17億元。

「交易—研發—服務」三輪並驅,這是未來呈貢花卉產業發展的主題詞,同時將朝著千億產業目標邁進,努力建成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花卉交易中心,構建起數位化大「雲花」全產業生態鏈。

中國新聞社經濟部記者阮煜琳

「十幾年前我來過昆明,這次來感受最大的變化是滇池水質變好了,尤其是滇池邊的溼地公園,風景優美,令人賞心悅目。」阮煜琳說,無論是玉溪的撫仙湖、杞麓湖,還是昆明的滇池,從當地管理部門到周邊居民,都非常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昆明水好、空氣好、蔬菜新鮮、花香襲人,百姓生活質量很高。

「雲南花卉產業久聞其名,這次實地走訪鬥南,才真正體會到花花世界的含義,此前我也去過其他地區的股票交易所和拍賣行,這次到昆明花卉國際拍賣中心,仍然為花拍中心的壯觀場面所震撼,『出價逐降式拍賣』這種由高到低出價的拍賣模式,拍賣速度快,充分保護了花農的利益。」阮煜琳表示。

《光明日報》經濟部記者訾謙

「空氣好、氣候好,這是我對昆明的第一印象。我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來過幾次昆明,每次來都能發現昆明的新變化。」訾謙說。

作為一個鮮花愛好者,疫情期間,訾謙為了幫助花農銷售鮮花,通過網絡訂購了一段時間的鮮花,訂單就發自鬥南。「第一次來鬥南花花世界,感觸最深的就是花真的很便宜,終於明白了『鮮花稱斤賣』是個什麼概念。如果冷鏈運輸物流的成本能降低一些,更有利於拓寬雲南的花卉市場,花農的利潤也會更高。」在實地走訪了鬥南花花世界夜市後,他又買了很多鮮花,通過物流寄回北京。

往期精彩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感謝閱讀

聲明: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後臺,標註來源:昆報頭條(ID: kbtt666)

昆報頭條

昆明日報社綜合新聞中心出品

記者|楊陽 陳思伊

攝影|趙偉

編輯|顧婷婷

美術設計 |宋瀟

審核|董小龍

合作洽談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③ |「鮮花稱斤賣」是個什麼概念?央媒記者親身體會到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看縉雲山整治效果 參觀特色民宿 央媒記者為重慶生態環境點讚
    7月2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重慶行來到北碚縉雲山等地,記者們通過走訪黛湖生態修復項目、北泉村生態搬遷項目等,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後,對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效果明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央媒記者在黛湖採訪時,恰逢一對新人在這裡拍婚紗照。「這裡環境好,空氣也好,拍照不用美圖就很漂亮,很大自然的感覺。」新娘雷婷說。「祝百年好合!幸福永遠!」記者們也為這對新人送上了誠摯的祝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6日推出《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  華明升:當時我們這裡還是農村嘛,這地方還在種稻穀,你要吃碗米線要到縣城去才有,我們是不可能看到現在這個市場的。華明升,雲南昆明鬥南村「第一代」花農。30多年前,誰也不會想到這個以種菜為生的「蔬菜專業村」,會成為聞名中外的「鬥南花都」。華明升:我城裡有一個朋友他們家是賣花的,那個時候,昆明就零零散散有幾家人用小桶在路邊賣花,他就跟我說,你去種花嗎?
  • 兩大央媒共同聚焦雲南鮮花產業發展路
    鮮花產業的發展為花農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改變?一起來看看吧~劉秀芳一邊修剪百合花的花枝,一邊向記者介紹,「在這裡,只要花的品質好,一定不愁賣。」據了解,因為氣候、海拔以及緯度原因,雲南鮮花的成熟時間雖短,但其開放度、枝條長度、葉面光澤等方面的產出標準卻很高。因此,近年來種植鮮花成為雲南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如今的雲南,像劉秀芳這樣的花農越來越多,鮮花也成為雲南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走起!直播間裡賣山貨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走起!11月25日上午,記者走進新林林業局新林林場的淘寶直播間時,看到主播陳睿昕正在直播賣大興安嶺的特色山產品。直播間裡,擺滿了大興安嶺的特色山產品和農產品,陳睿昕告訴記者,直播已經堅持了一年多,純綠色的野生山貨最受歡迎,銷路不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昆明鬥南:小康生活像花 越開越美
    雲南省昆明市鬥南鎮,在地圖上看,只是滇池邊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但從「鮮花版圖」上看,它卻是中國乃至亞洲著名的花都。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村民,通過大力發展花卉特色產業,用鮮花鋪就了一條小康路。我們沒有什麼原始資本的,都是用自己種菜的資本,然後轉過來種花,慢慢滾動,才滾動到今天的事業。 華明升是鬥南的第一代花農,在種花之前,他和大多數村民一樣,以種菜為業。上世紀80年代末,有村民在菜地裡試著種劍蘭,拿到集市上賣上了好價錢,華明升動了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發布日期:2020-10-23 09:17 信息來源:海鹽新聞瀏覽次數: ■全媒體記者 馬卓儀 劉行  潘成豪  見習記者 鄧黎傑本報訊 昨天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大型媒體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燦燦的稻穀 盛滿趙立新的希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燦燦的稻穀 盛滿趙立新的希望 2020-10-23 09: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摘下閃閃「滿天星」
    「這裡是我們合作社的鮮花基地,共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可年產各類盆栽花卉10萬盆、鮮切花800多萬枝,年收入400萬元。 」8月14日,滿天星花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立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nbsp&nbsp&nbsp&nbsp青山如洗,嬌花如夢。景致醉人的鮮花基地,卻不見自駕採花的遊客,也沒有前來收購的花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郭俊恆:扶貧貸款讓我發了「羊」財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郭俊恆:扶貧貸款讓我發了「羊」財 2020-07-06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產業扶貧結碩果西瓜「圓」了小康夢...
    「能抱著奔小康的西瓜,你說甜不甜。」在阜城縣漫河鎮,如果你問瓜農,你的西瓜甜不甜,就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如今,在當地瓜民眼中,西瓜不僅甜,還圓——「圓」了他們的小康夢。可是在數年前,漫河只是個空守著幾百年的西瓜種植歷史和落後的種植技術的窮鎮,貧困人口多、經濟落後、產業發展滯後、群眾增收困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任務重、難度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如今,經過3年的精心運營,「海納捷」民宿積累了口碑和知名度,譚中仙和兩個叔叔一大家10個勞動力全部在自家民宿工作,無論是從事前臺、餐廳服務還是保潔工作,收入都比以前翻了很多倍。譚中仙50多歲的二嬸董英姿,過去一直在當地務工,每個月收入僅2000元。「海納捷」開業後,她在譚中仙的鼓勵下在民宿一樓開了間小超市,一年光賣椰子收入就達15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又是一年好「豐」景 喜得稻菽瓜果香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又是一年好「豐」景 喜得稻菽瓜果香 2020-09-28 19:5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麵館老闆一天賣出800碗面,在合肥買了3套房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連續刊發記者從基層一線發回的報導,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講述發生在江淮大地的百姓故事、小康故事。在充滿溫度與感動的小康故事裡,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浙江衛視播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譜寫「兩山」新篇章》,永康...
    ,我市作為經濟強市,更是承載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為記錄好呈現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永康人公眾號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開魯縣電報局村的瓜田喜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開魯縣電報局村的瓜田喜事 2020-08-03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生活好了,心裡敞亮,閒下來,就想唱一唱。」陳玉芳笑著對記者說,現在,住得安穩,吃喝不愁,老有所樂,精神愉悅,這「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這變化,還得從安居說起。  陳玉芳一家原來住在東洲區青鷺社區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裡,因為地處採煤沉陷區,房屋開裂,住上新樓房是一家人的夢想。「採沉避險安置政策來了,全家的夢想成真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2020-09-09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西大同雲州區:小黃花做成大產業
    今天《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報導,我們就走進大同市雲州區看一看。眼下正是黃花採摘季,夜裡12點,雲州區唐家堡村的村民唐萬夫婦趕往自家的黃花地,在夜間最佳的時間採摘黃花。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黃花種植戶 唐萬:每天有一茬,每天採這個最大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