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出兵援朝抗日:戰爭長達7年 聯軍大勝倭寇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400多年前,這一帶是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戰鬥激烈的「泗川之戰」「晉州戰役」「露梁海戰」譜寫了朝鮮和「援朝盟邦」——中國明朝將士抗擊倭寇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朝明軍冢」埋了3.6萬多名戰死將士

  記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長吳弼根等歷史專家帶領下來到一個很大的「山丘」前。吳院長指著這個「山丘」說:「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聯軍的軍冢,安葬著3.6萬多名朝明將士的頭顱。」

  「朝明軍冢」呈四方形,長寬各36米,高約8米。軍冢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靈碑」。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聯合軍戰歿慰靈碑」十個漢字。碑的後面是《戰歿慰靈碑文》,碑文中寫道,為懷念「遙遠異域土地上,不歸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戰友愛。特立此碑,以表對朝明聯合軍靈的祭奠。」

  吳弼根介紹說,韓國國民對中國明朝派出援軍,用鮮血援助朝鮮王朝,共同抗擊倭寇的歷史,記憶猶新。為緬懷兩國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為烈士們樹碑立傳。在可歌可泣的「壬辰衛國戰爭」中,朝明聯軍有3萬多將士在抗倭戰場上犧牲。兇殘的倭寇為向日本天皇表功,將朝明將士的耳朵割下鹽醃後,裝進十幾隻大木桶內,用船運回日本。為掩蓋罪行,日寇又將朝明聯軍烈士的頭顱割下併集中埋在一起。由於掩埋地址沒有準確記載,因此遲遲無法建碑。為尋找當年朝明聯軍的軍冢,韓國有關部門派出了歷史專家進行考證和挖掘。經過多年的挖掘和考證,終於在這裡發現了掩埋烈士頭顱的軍冢。1983年11月4日,軍冢被整修一新,並正式對外開放。為緬懷朝明聯軍抗倭業績,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長帶隊前往軍冢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為了不忘日寇侵朝歷史和弘揚朝明聯軍的抗倭業績,韓國每年都組織學校的學生到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泗川之戰」朝明聯軍大勝倭寇

  泗川市地處朝鮮半島陸地的南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條狹長的泗川灣,是海外通往韓國首都漢城最便捷的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592年4月14日,日本侵略軍從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陸,45天後,佔領了戰略要地泗川,並向重鎮晉州突進。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淪喪。

  朝鮮國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徵,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聯軍抗倭進入決戰階段。明朝調動了陸水軍共14萬兵力,再度增援朝鮮,並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倭寇盤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國援朝抗倭大軍的東徵軍,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總兵張榜率領下,明軍分四路向盤踞在朝鮮半島南部永春、昆陽、晉州、泗川等地的倭寇發起進攻。朝鮮慶尚右兵使鄭起龍也率兵2200人與明軍組成聯軍,共同作戰。朝明聯軍英勇殺敵,勢如破竹,連連取勝。1598年9月28日半夜,朝明聯軍向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發起進攻。29日凌晨3時,被圍在城裡的日寇打開城門企圖奪路逃竄。朝明聯軍擊退倭寇多次反撲後,攻進泗川城,日寇守將川上忠實身中36箭而死,數千日寇被殲,日寇在城內的糧草庫燒了兩天兩夜,火光沖天。倭寇盤踞在朝鮮南部的最重要據點被摧毀後,士氣低落,其餘10幾個據點的倭寇「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越來越多。

  「露梁海戰」日本以失敗告終

  吳弼根院長帶領記者登上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朝鮮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將軍的紀念碑。吳院長指著山丘下的泗川海灣告訴記者,前面不遠就是當年朝明聯軍水軍取得「露梁海戰」大捷的戰場。

  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在朝鮮戰場節節敗退,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撤兵。1598年11月,倭寇大將小西行長屬下的日寇,在朝明聯軍的致命打擊下企圖從海路逃竄回國。逃竄前,為緩兵喘息,小西行長派部下將金銀等厚禮送到朝鮮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和明朝水軍提督陳瞞營中,希望和談,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盤踞在泗川新城一帶的島津義弘求救,於是島津義弘集結了500艘船,企圖衝破朝明聯軍的防線,奪路回國。

  11月4日,李舜臣和陳瞞的水軍埋伏在露梁津灣一帶,當500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餘日軍部隊的軍艦出現時,李舜臣將軍親自駕船擂鼓,率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瞞所在的戰船也被倭寇軍艦包圍。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奮戰,所駕戰船不幸起火,鄧子龍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瞞殺出重圍,相互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彈,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他向兒子說:「戰鬥激烈,對於我死,千萬不要聲張。」他還下令說:「把軍旗交給宋希立,發號施令,繼續擂響戰鼓,直到勝利。」

  露梁海戰朝明聯軍最後獲得全勝: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了日本。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明朝水師提督陳瞞為紀念並肩戰鬥的李舜臣將軍,把其屍體運到當年明朝水軍的大營——莞島郡古今島,並修建一座「忠武祠」,進行祭奠。為緬懷明朝軍隊赴朝抗倭,朝鮮在漢城建立了「大報壇」。

  修建「歷史教育基地」

  記者來到朝明聯軍共同抗倭主戰場時,正值日本島根縣企圖強行通過「獨島之日」的前夕。「絕不能讓歷史重演。」吳弼根院長憤憤地說。泗川是抗倭的戰跡地,為了不忘歷史,緬懷朝明聯軍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業績,泗川市已決定投資233億韓元(約2283萬美元)在此修建「歷史教育基地」,其中86億韓元將用於整修朝明聯軍烈士軍冢,增建「紀念館」「祭奠堂」等。由泗川文化院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多次。

相關焦點

  • 「泗川之戰」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併朝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終。不久前,記者驅車從漢城出發,直奔韓國南端慶尚南道的晉州和泗川。
  • 大明的抗倭援朝,天崩開局,後來是怎麼打贏倭寇的
    這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你小倭寇來欺負高句麗,有問過我泱泱大明嗎?不過這高句麗人也是真的夠文弱,他們連自己的土地都守不住,守不住也就算了,好歹多支撐一點時間,那麼也能等到明朝援兵,但他們分分鐘就淪陷了,三大王城全部丟失,在日本戰國時期歷練出來的兇兵果然不是吃素的。這高句麗的老大很快就無家可歸,咋整呢?他屁顛屁顛的跑到了明朝邊境,並且請求大明援助。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但日本正處於南北戰爭期間,並沒有太多實力討伐倭寇。直至1392年日本北朝足利義滿統一全境,戰後日本百廢待興急於需要明朝賞賜之物來解決財政不足,於是派遣使者恢復與明朝朝貢貿易體系並重新得到勘合符。明朝當時也需要日本協助解決倭寇侵擾問題,日本按照明朝要求,解決不少倭寇。據《明史·日本傳》記載:「對馬、臺岐諸島賊掠濱海居民,因諭其王捕之。」當時明朝給予高度讚揚:「明年正月又遣侍郎俞士吉齎璽書褒嘉,賜賚優渥。」
  • 細解萬曆朝鮮戰爭:大明出兵,局勢逆轉,光復北部朝鮮
    明朝此時的皇帝是萬曆帝朱翊鈞,這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8年,不過他可是一個暴脾氣,因為設立儲君與一班大臣交惡後,他常年不上朝親政,在後宮奢靡享樂。誰也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基本稱得上昏君的皇帝,卻主導了這場戰爭。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這就是說,在戰爭發動前,豐臣秀吉對於大明帝國的對日態度有過預估,他找到「倭寇之首」、新安商人王直的部下詢問,發現大明帝國對日本十分恐懼(朝鮮史籍《李朝宣祖實錄》也有同類記載,說王直部下回答豐臣秀吉時說:「吾等曾以三百餘人,自南京地劫掠橫行,下福建迢一年,全甲而還。唐畏日本如虎,滅大唐如反掌也」)。
  • 178 王直,明朝倭寇中的另類英雄
    王直曾一度被圍剿,兵敗突圍,逃往日本。他佔據了九州的五島群島,自稱「徽王」,又稱「淨海王」,人稱「老船長」。 這時在明朝政府,正是嚴嵩一人專權。
  • 抗美援朝出兵決策背後的考量
    他在1950年10月2日擬給史達林的電報中說:「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我們進行和平建設所需要的國際環境,必須靠自己來爭取,只能果斷出兵打掉美國的氣焰,才能有效阻止國際力量對比向不利於我的方向傾斜。可以說,出兵援朝是在我們的和平手段都失效的情況下,為塑造有利國際環境的必要之舉。
  • 韓國歷史劇中的中國人真慘,唐太宗瞎眼,朝鮮用飛彈滅明朝大軍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曾侵略過我們國土這一事實,八年抗戰是一部血淚史,無數英雄戰士犧牲在戰火中,然而如今的一些素質低下的編劇整出來的所謂「抗日神劇」實在是毀三觀,看似詆毀日本人,實際上不尊重敵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日軍要真那麼不堪,抗日戰爭用得著打8年?
  •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多少個軍?領導人是誰?你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麼
    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七十六萬日軍,消滅十八萬日偽軍。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其中第1至第7軍是中共黨組織直接領導武裝,第8、9、10、11軍是統戰性質的非黨抗日武裝。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於1936年7月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抗擊倭寇,居然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兒子?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雖然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和兵法,並且想建功立業。於是在倭寇之亂越發嚴重之時,他毅然加入了抗倭的軍隊,最終還建立了戚家軍。面對倭寇來犯之時,戚繼光的抗倭決心非常堅決,甚至於為了抗倭,他還不惜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 實力懸殊,新中國為什麼出兵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抗美,也為抗蘇
    因此,出兵援朝不僅是抗美,也是為了在東北徹底排除蘇聯的勢力。應當說,「抗美援朝」是手段,「保家衛國」才是目的。 1、中國參戰的底線:美軍越過三八線 中國在什麼情況下會出兵參戰?在中方的多次聲明和北朝的求援信中,都說得很清楚:美軍越過三八線。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在明朝時肆虐沿海的倭寇,為什麼在清朝突然消失了?
    明朝時期,一些失意日本浪人和武士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搶劫燒殺,無惡不作。他們就是讓明朝官民聞之色變的倭寇。 倭寇戰鬥力強,兵器優良,流動作戰,防不勝防,在東南沿海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一隊72名倭寇在浙江杭州灣登陸後,一路北上,深入浙江、安徽、江蘇腹地,最後一直打到江南重鎮南京。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更為重要的是向明朝稱臣可以受到明朝的保護。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女真持續侵擾朝鮮。明政府雖然自身風雨飄搖,卻多次出兵援助朝鮮。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這場被朝鮮人稱作「壬辰倭亂」的戰爭剛剛開始不久,朝鮮八道便全部淪陷,朝鮮宣宗李昖倉皇逃亡大明寬甸堡(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避難,並向明政府求援。當時在位的是萬曆皇帝。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竟然連續數十年不上朝,不處理政事,這一次卻出兵援助朝鮮。明朝集結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
  • 不是只有我們有抗日神劇,這部韓國巨作其實也是真正的抗日神劇
    《鳴梁海戰》是韓國前些年拍的一部愛國教育片。鳴梁海戰正是明萬曆年間的第二次抗日援朝期間,由朝鮮水軍大將李舜臣伏擊日本水軍的一場小規模戰爭,其實除了給日本水軍造成一點小麻煩之外,並未阻止日軍的戰略意圖,那就是佔領朝鮮水軍的軍港。而李舜臣也帶著這十二艘所謂的「龜船」在佔了點便宜之後,自知再打必敗,便麻溜跑路,一路向北,等待著明朝水師爸爸的到來。
  • 戚家軍最後的悲歌:集體討薪被朝廷血腥屠殺,明朝不亡天理難容
    嘉靖二十五年即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戚繼光目睹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以詩言志表明「有心殺賊」的心跡。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