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仿若曇花一現的絢麗與驚豔,好似細水長流的溫潤與醇厚,又仿佛品鑑好茶般的清澈細膩與餘味回甘。空間本是白紙,正是經歷了種種設計的「賦格」,才得以輕描淡染寫成,抑或是濃墨重彩鋪就。
9月19日,伴隨著2020「此地十人 · 全國溯源設計沙龍」成都站的拉開精彩的帷幕,來自江南的飛行嘉賓龎喜,與來自西南的在地嘉賓張燦、毛繼軍、王峰、李劍、熊薩芒、陳卓、謝輝、朱平波、王利帥等嘉賓和上百位設計師觀眾熱情參會,這些圍繞著大主題「賦格」而展開的問題,一一尋找到了答案。
「東方生活美學家」龎喜,擅長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美學精粹,將古代東方優雅隨性的生活態度注入到作品當中,在當代的煙火喧囂中還原一席閒庭野鶴的悠閒清淨。他植根於秀麗溫婉的姑蘇水土,善於從歷史與人文中汲取設計養分,還原最本真的匠心巧思與東方情愫。作為飛行嘉賓,他帶來了題目為《賦格》的精彩演講。
「由人來認知自然,而賦予了空間生活哲學和格調,這是一種以物質為承載、精神為訴求的價值觀。其實也是精於工與遊於藝,生活狀態與空間意境的相融與相合。」
分享伊始,龎喜結合古今文化將「賦格」的含義娓娓道來。基於此,他展開了進一步說明,意境在空間中是一種跳脫了形的桎梏的表達方式,是整個空間在環境布局之上的、與人的精神對話和情思融通。
隨後,他從古人的生活空間格調出發,以自身經典作品穿針引線,延展至現代設計的復古邏輯,為詮釋當代「賦格」侃侃而談。「好的設計需要在傳統和當代中找到平衡點,回歸傳統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要找出它的內核,而這個內核就是『腔調』。」
他強調,空間的悅目是設計的第一步,但要「適度」,需要注重與功能性的結合。設計師應該在空間中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目的與訴求,正所謂「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雲。」在設計的「賦格」中,氛圍是很重要的。「設計不能浮於表面,去將元素簡單地堆砌,而是要去感知空間中的溫度與情緒,並且以合理的方式去呈現和展示。」
在探討環節,才華橫溢的「火山哥」張燦,擔特約學術主持人。他從「賦格」這一話題切入,透過炙熱而睿智的專業觀點,以更為高遠的空間視野與深厚的美學底蘊,成就了一場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的空間藝術之旅:
· 張燦 / 四川創視達建築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創始人
在設計當中,用對力道和掌握分寸很重要。炫技很難展現出高級感,甚至可能會讓設計作品失去個人魅力和高度。一塊石頭、一束燈光,還是一堵牆面,都需要恰到好處的力道,就像練功夫一樣。
設計師達到一定高度以後,一定會注意自己在技術和藝術之間的吸納和輸出。在未來設計中,藝術是一定要融入空間的。在吸取藝術和技術之外,也要汲取能夠讓你的設計更加豐滿、更加有高度和厚度的滋養。做設計要注意分寸、注意控制、注意色彩,以及注意對空間的感知和形體的塑造,用質樸的語言表達空間的價值和狀態。
太過美麗、炫目的事物,往往是短暫的,就像煙花。而可以長久陪伴我們的事物,往往被我們所需要,也被設計師所關注著。這是細水長流的一種美,也是中國很多設計產品恰恰需要的美。
中國現在流行「視網膜美學」,也就是絢麗的事物在短暫出現過後迅速地消逝,為人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這也是可以的。一直燦爛的事物幾乎不存在,這就需要審慎地選擇。
· 王峰 / 成都風上空間營造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創始人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恆久是在設計溯源過程中尋找到的一種感受。它更多的是浸入式的,對心靈的影響往往會很久遠。
正如我之前去過德國的柏林工廠,這是一個闡述死亡的空間,擁有非常宏大的場景、厚重水泥柱的排列與輕盈水池的對比,體現了設計師對生與死的闡釋,它還同時融合了希臘帕特龍神廟的靈感。我感受到這樣的項目是恆久的、觸及心靈的。
一個禁得起時間推敲的好東西,一定運用的是經過時間沉澱和打磨的材質,比如材質用包漿的、自然的、樸素的;用塑料仿木頭、鋼仿木、布仿鋼等,這樣會出現問題。我不太贊同對於家裝風格的拘泥,最重要的應該是空間中的溫度。
好的作品是自然的,要把握好設計的「度」。這幾年盛行「輕奢」風格,很多作品如出一轍,流行把各種家具去包銅邊,但實際上很可能過一段時間就不再流行了。不要用力過猛,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設計。
· 熊薩芒 / 成都奧本思境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
我理解的格調是一個中性詞。空間格調可以高雅,也可以粗俗。格調的產生就像人的成長一樣,會有自己獨特的內心與氣質。成長經歷、教育環境以及職業環境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氣質和氣場。商業格調也是這樣,它背後一定是商業的運營者、推動者、設計師乃至整個團隊,對他們本身具備的特性進行融合,最後呈現出的格調就是這樣一種結合的產物。
在實際中,要結合商業特性去打造空間的格調,是否賦予空間格調也要有選擇。比如小麵館不需要奢華的格調,這就是空間的訴求註定了其格調的趨向。
每個地方的地域特質是很寶貴的,而每個人的性格觀點也是很寶貴的。設計師需要挖掘古典中的當代性,同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去跳出定勢,才能造就西方永恆化的表達;融合與共生,將生命注入設計,達到與自然的共生,這則是東方永恆化的一種表現。
如果習慣了被投喂,人將變得隨波逐流。所以我們要擁有「超前」的意識,做潮流中的砥柱,做意義的輸出者,通過活態化的保護修舊讓恆久成為流行。
· 謝輝 / ACE謝輝室內定製設計服務機構 設計總監
「格」是形式,就是用什麼樣的形式、材質、手法去做;「調」就是神韻,即空間的內涵與韻味。但把「格」和「調」全部做到,空間也未必可以做到歷久彌新。
我認為沒有歷久彌新的格調,只有對歷史某處深刻體會的再現。在當下時代,我們過於急躁,總是急切地想表達,急切地為自己貼上標籤,從而讓自己變得有「格調」,這樣的神韻,已經缺了人的氣息的滋養與包裹,一切將只是空洞的表象。而只有從自己獨特的內心出發,才能共情於他人,去找到自己的格調。
為什麼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審美?實際上這背後是需求在操控。七八十年代,人們基本只追求樸素的實用性。而現在的人們追求個性化、設計感,期待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審美是在不斷變化的。
基於此,設計不會擁有時間意義上永久的永恆,但可以超前,可以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格調的商業性一定有傳播性,一定能讓我們吸收養分。回歸到甲方或者業主,我們需要尋覓他們真正想要的內容。空間裡要有人的調性,而並非設計師單獨去賦予的。
我會事先與業主溝通,去了解他的生活調性,也是表達的一種調性,再去出相應的方案。道理實際上都是相通的,首先抓住格調的來源與脈絡,再去打造它。這在商業設計與家裝設計中都是通用的。
賦予空間格調,更離不開品牌的背書與歷史積澱,好的品牌將助力設計妙筆生花,成就別具一格的藝術格調。「此地十人」成都站的順利落地,離不開獨家欄目冠名商米蘭之窗對活動的鼎力支持。
執行總裁陳濤在宣講時,將米蘭之窗的匠心獨運娓娓道來。他介紹道,米蘭之窗將國際原創設計與中國匠心融合,致力於打造國際範、高顏值、高水準的中國門窗,賦予門窗設計新風尚。MILUX 96 內倒平移開啟設計專利技術重新定義門窗開啟方式,更採用了獨特的全景採光設計。米蘭之窗擁有亞洲首條工業4.0門窗智造生產線,結合127項專利工藝黑科技,採用世界首創單杆件工藝及臥式水性噴塗,以0.01毫米的航空級精度守護匠心品質。
他說,「格調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是一種人文沉澱的風貌,也是一種匠心雕琢的風格。建築因設計而有了自己的格調,演繹不同的人文情懷;房屋因設計而有了自己的溫度,變成家守護美好生活。在座的每一位設計師,都用自己的雙手為用戶的美好生活渲染斑斕的色彩,賦予極致的格調,我們向為美好生活而耕耘的設計師們致敬!」
「設計需要合適的格調,在這過程中需要別出心裁,需要尋找到輸出的意義。」特約主持人閆虹在最後總結道,「成都是一個溫婉與火辣交融的城市,成都的設計師富有創造力,更善於『賦格』。感謝今天分享的所有在座老師,相信你們的觀點將會為設計行業帶來更為深入的衝擊與思考。」
至此,「此地十人 · 全國溯源設計沙龍」成都站落下了圓滿的帷幕。「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相聚的美好時光稍縱即逝,但對設計的匠心與追求將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