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觀瀾|蔣勳說紅樓為什麼受歡迎——兩岸文化交流漫談(一)

2020-12-18 經濟觀察報

王義偉/文 紅樓夢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這部書出來之後,就出現了一門學科,叫做紅學,也出現了一批專家,叫紅學家。在文學界,在學術界,在大學中文系,在國外大學的中文系,很多的作家、專家、老師講解紅樓夢、研究紅樓夢並為此著書立說。

但是能把紅樓夢說得深入人心,得到普羅大眾最大範圍認可的,是臺灣的文化界名人蔣勳。

蔣勳說紅樓,甚至說到連著名影星林青霞都成了他的粉絲。

大概是2000年之後,由於一系列家庭、親友的變故,林青霞陷入一個黑暗時期,情緒極度低落。這個時候,有朋友送了他一套蔣勳的有聲書,內容是文學和紅樓夢。她一聽,馬上入迷了。入迷之後,只聞其聲還不夠,林青霞還要見到真人,要見到蔣勳這個人。

真人在哪裡?在臺灣的高雄。每個周五,蔣勳在高雄說紅樓。

於是,林青霞不論有多忙,每個周五,她都要從香港飛到高雄,當面聆聽蔣勳講紅樓。每每聽到動情處,林青霞就會淚流滿面。她對自己的粉絲說,你們把我當偶像,而我的偶像是蔣勳老師,「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蔣勳在高雄,說了四年的紅樓夢。他的聽眾,有林青霞這樣的大明星,但更多的是高雄的基層民眾,是高雄的販夫走卒。這些高雄的小販,早晨5點起床,忙到上午九點、十點,吃完午飯,然後下午來聽蔣勳的課,聽得如痴如醉。

文化的傳播,是有強大的穿透力的,何況是紅樓夢這樣一部偉大的、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文學作品。所以,蔣勳說紅樓,在高雄獲得巨大的成功,也必然在大陸獲得巨大的成功。

果不其然,蔣勳說紅樓傳到大陸之後,呈現出的是爆炸性的、現象級的傳播,他的音頻、視頻的播放量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有人說他治癒了幾百萬人的心理創傷。

為什麼?

筆者覺得,蔣勳說的紅樓夢之所以受歡迎,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點,微塵眾生。

微塵眾生,就是像塵土一樣卑微的小人物。紅樓夢的人物,林林總總,人物眾多,既有光鮮亮麗的才子佳人,也有被這些才子佳人的光芒擋住,成為了這部作品背景,但是依然鮮活、依然讓人感動、讓人感嘆的小人物。

這樣一些小人物,這些躲在才子佳人背後的小人物,被蔣勳發現了,發掘了,展現在聽眾、觀眾面前。

比如說,蔣勳讀紅樓夢讀了40遍之後,發現了二丫頭這個角色,40遍之前都沒有發現這個人,沒有注意到這個人。

二丫頭是怎麼出現的?是秦可卿死了,要出殯。一個大家族、貴族,浩浩蕩蕩的出殯,走到半路,一個不知名的村莊停下來休息。寶玉就在農家屋裡屋外到處看,所有的東西他都要玩,問別人這是什麼這是什麼。結果看到炕上有一個紡車,他就過去玩,這個時候二丫頭出場了,走過來說,不要弄壞了。寶玉就不好意思了。然後二丫頭就紡線給他看。「只見那丫頭紡起線來,果然好看。」

對於這一段,蔣勳是怎麼解讀的呢?蔣勳說,他感覺這個二丫頭,是一個有自尊的人,我窮,可是我有我的尊嚴,你動我的東西,這是不當的,我就要指責。紅樓夢裡面描寫二丫頭紡線是果然好看,蔣勳就解讀說,他認為當時的二丫頭,像一個觀音的臉,是那麼端正。

然後,作者很有意,很特別地安排了秦鍾,一個比較輕薄的小男孩說,哇,此卿頗有意趣。寶玉就說,你再胡說,我就打了。

蔣勳這樣解讀,二丫頭有她的端正,觀音一樣,寶玉有他的端正,對生命不可以侮辱。

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粒微塵,就這樣被蔣勳從紛繁複雜的紅樓夢眾多人物中「擇」出來了,並且賦予全新的、人性化的解讀。

後來,大隊人馬繼續上路。寶玉想再看一眼二丫頭,卻沒有看到。正在惆悵之際,「只見迎頭二丫頭懷裡抱著他小兄弟,同著幾個小女孩子說笑而來。寶玉恨不得下車跟了他去,料是眾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爭奈車輕馬快,一時展眼無蹤。」

對於這一段,蔣勳解讀說,佛經裡講的微塵眾生,講的就是這個東西。我們可能在捷運上碰到一個人,像沙塵就不見了,一輩子再也不見到了,可是,未必沒有因果。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見,不知道還會結什麼樣的緣分。

二丫頭只是蔣勳發現的眾多小人物中的一個,他還發現、發掘了其他一些小人物,而且也解讀得非常棒。比如賈雨村身邊的那個門子,從前葫蘆廟裡的小和尚,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人,關鍵時刻拉了賈雨村一把。當然,紅樓夢裡最大的一位微塵是劉姥姥,而在蔣勳看來,劉姥姥是賈府的救贖。

這是蔣勳說紅樓之所受歡迎的第一點,他發掘了那些微塵眾生,拉近了紅樓夢和普羅大眾的距離。

第二點,菩薩心腸。

就是說,蔣勳本人被紅樓夢度化了,蔣勳在讀紅樓、說紅樓的過程中,自己也被紅樓夢感化,因此有了新的感受,有了新的觀點。

蔣勳說,他發現,紅樓夢竟然是一部佛經。紅樓夢是在用所有人物的描寫,來度化人的痛苦。心經裡面說,度一切苦厄。蔣勳也是讀了紅樓夢之後,才發現,紅樓夢就是佛經,是來度化人的痛苦的,當然,度一切苦厄,不是免除,只是幫你度過,或者是陪伴你度過。

蔣勳說,他以前讀紅樓夢,賈環、賈瑞、薛蟠,都是他討厭的人。後來他發現,如果他討厭他們,表示其實他有偏見,他對這些人沒有真正的紅樓夢作者的包容。

比如賈瑞,那個追求王熙鳳的人。這個人,以前的蔣勳是不喜歡的,認為他是個反面人物,但是後來,他對賈瑞這個人,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

蔣勳是這麼解讀的。賈瑞父母雙亡,是一個很嚴厲的祖父帶大的。他的祖父賈代儒,每天逼他讀書,可是一個青少年,十六七歲,當然有身體的欲望。他看上王熙鳳,可以說是癩蛤蟆想吃是天鵝肉,可是,癩蛤蟆的夢想,真是想吃天鵝肉的。這樣一個人,不談戀愛則已,一談就要轟轟烈烈。這在心理學上,完全可以解釋得通。賈瑞去惹王熙鳳,他絕對知道他的下場是什麼,如果講痴情,賈瑞恐怕是紅樓夢裡的第一痴情。賈瑞愛一個人,那個愛其實是沒有錯的,他只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

因為有了這樣的理解,所以在蔣勳看來,他所理解的紅樓夢作者的原意,那兩回,作者不是在批判賈瑞,其實是在批判王熙鳳,因為王熙鳳不懂得拒絕的智慧。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蔣勳讀紅樓,讀了50遍60遍,他就從關注才子佳人轉變到了關注微塵眾生,從愛憎分明轉變成了菩薩心腸。

他注意到二丫頭這個不起眼的角色,也是因為菩薩心腸。蔣勳說,他注意到二丫頭,是因為農家男耕女織,一個女孩子紡線,可能幾個月就紡那麼一點點,搞亂了,就完蛋了,就要重新做。

所以,這個人物就被蔣勳發現了。

蔣勳說紅樓受歡迎的第三個理由,是言傳身教。

這是蔣勳自己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案例。

蔣勳是學美術出身,是個畫家,在巴黎留過學,紅學算是他的副業。他的主要工作是美術老師,做過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

蔣勳做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的時候,學校裡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學生,是校花。既然是校花,就有很多人追求,很多人寫信。

有一次,在蔣勳的課堂上,這個校花進到教室之後,忽然拿出一封信,大聲呵斥一個男生:某某某,再這樣寫信,我就不給你好看。然後,這個校花就把男孩子的信當眾念了。

蔣勳說,那個男孩子,就是賈瑞。

當時的蔣勳心理非常難過,他就說,今天不上課了。然後,蔣勳把這個女孩子叫到自己的辦公室,把紅樓夢裡賈瑞追求王熙鳳的這兩回念給她聽。

蔣勳念完,女孩子就哭了,跟蔣勳說,謝謝老師,我懂了。

蔣勳後來說,他其實也很理解、原諒那個女孩子,因為收到很多信,很煩,可是她不知道,她的那個當眾羞辱人的動作,傷害有多大。那個男孩子,後來就休學了。蔣勳說,我們要有多大的原諒的心態,才能夠知道,連拒絕都要很小心,社會上發生的好多悲劇有時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雖然出發點不見得就有惡意。

這就是紅樓夢的魅力。

而蔣勳本人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對紅樓夢透徹的領悟,不僅僅在於他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充滿磁性的聲音,不僅僅在於他的言傳,更在於他的身教。紅樓夢度化了蔣勳,蔣勳度化了他美麗的校花女學生,也度化了現實世界中的林妹妹林青霞。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蔣勳說紅樓之所以受歡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於寶玉、黛玉的關係,這兩個人的前世、今生、來世,他有非常細緻、精微的解讀。

這一部分,蔣勳老師的原版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聽蔣勳老師講紅樓
    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聽蔣勳老師講紅樓了。但是因為音頻實在太長,斷斷續續一直也聽不完。但是一有時間的話還是會選擇聽下去的。蔣勳老師的聲音充滿磁性,讓人莫名的安心。我是讀不懂紅樓的,很大言不慚,但是是實話。在太祖「中國人至少早讀三遍《紅樓夢》「的號召下,高三畢業後買了紙質書,很認真的讀了,但是很多東西還是讀不出來,可能是沒有相應的閱歷。或者實在不想讀那麼多拗口的古詩文。
  • 龍巖武平: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新聞頁-臺海網]日前,龍巖武平正積極籌備近期與臺灣臺東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事宜。該活動採用網絡連接直播方式,通過省級官方新聞網站及當地旅遊達人,把兩地各自的特色景區以直播互動的方式相互推介。此次兩岸合作交流,是在定光佛文化節交流活動持續影響下的又一次深度合作。
  • 臺海觀瀾|臺灣經濟為什麼這麼好
    臺灣今年的經濟表現為什麼這麼好?筆者覺得,有三個原因。第一,兩岸經貿交流持續熱絡,水漲船高。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1至10月,兩岸貿易額達2095.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82.12億美元,同比增長7.3%;自臺進口1613.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
  • 臺海觀瀾|昨夜的國臺辦燈火通明,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他們紛紛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未來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這個話題上。資深媒體人呂志翔撰文認為:由於解放軍快速現代化,兩岸軍力均衡態勢早已不存在;臺灣生存發展命脈所系的對外經貿也面臨嚴酷挑戰;臺灣未來在國際社會的參與將繼續被壓縮,民進黨主政時臺灣被邊緣化,將更形嚴重。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撰文認為:蔡英文連任之後,兩岸關係可能更難緩解。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2020年12月05日 17:5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廣州訊 (記者高旭)12月5日,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2020年兩岸青年繪畫展開幕式在廣州舉行。
  • 廖中武:就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的三點建議
    ,所以如何鞏固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章摘編如下:  廖中武稱,相較而言,兩岸經濟交流有ECFA(即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做保障,文化交流領域一直缺乏一個雙向穩定的交流機制與主要平臺,大陸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最後往往變成只談經貿,文化議題常常被邊緣化。
  • 臺海觀瀾|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是真心實意嗎?
    不得了,個子不高的江啟臣,竟然有一雙大長腿!只不過外人不好判定,江啟臣的兩隻腳,哪只是虛的,哪只是實的。筆者也想一探究竟。3月7日,江啟臣當選新一屆國民黨主席。一直到今天,這位江主席沒有收到來自中共中央的賀電。
  • 【跌宕2019】臺海大勢:指方向定路徑 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
    跌宕2019(一)大勢:指方向定路徑 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  臺海網1月4日訊 據廈門衛視報導,在跌宕起伏中,2019年兩岸關係曲折前行。  自蔡英文上臺以來,因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導致兩岸僵局,臺灣困境。  順大勢者成,逆大勢者敗。兩岸要融合,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人民要福祉,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儘管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私利綁架民意,百般阻撓兩岸交流交往,但大陸方面依然牢牢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主動權。  習近平: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
  • 孫亞夫:促兩岸融合 使統一條件愈發充分
    會議期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講座教授孫亞夫接受了中評社記者採訪。孫亞夫表示,進入2021年,臺海形勢在一些最根本的方向上依舊會是緊張的;但是,也可以看到,2021年,兩岸人民的往來,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還會繼續發展,大陸也還會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雲」論維護臺海和平與融合發展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指出,今年兩岸關係雖遭受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蓄意幹擾破壞,但兩岸關係發展沒有因遇到一些溝坎而止步。當前階段,「臺獨」分裂勢力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是祖國統一的主要阻礙,要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大陸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以後,兩岸同胞克服困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教育、青年、基層、民間信仰等多領域多界分別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不同主題的交流活動。兩岸民間交流非但沒有停止腳步,反而通過雲端等各種方式不斷深化發展,兩岸同胞通過民間交流平臺持續溝通、融合,凝心、聚力,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美的沉思》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暢銷20年蔣勳先生為讀者呈現的,不單是從古至今的藝術脈絡,而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2020兩岸青年交流成果豐碩,臺灣青年是愛拼族!
    [新聞頁-臺海網] 朱鳳蓮在這場2020年歲末的發布會上,就兩岸關係、兩岸交流以及臺青在大陸學習就業取得的相關成果等方面進行了2020年的回顧與2021年的展望。 「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臺灣青年一代不是草莓族,是愛拼族。」在提到廣大臺灣青年時,朱鳳蓮如是稱讚。
  • 「向日葵」用音樂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不過,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音樂人到臺灣交流、學習,把自己創作的音樂帶到這座島嶼的各個角落,用帶有濃濃地方特色和新銳時代氣息的民謠和搖滾,打動海峽對岸的聽眾。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在臺灣學習到的音樂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吸收、探索出適應中文世界普遍審美需求的嶄新藝術形式。這其中就有出現在周四江蘇衛視中國樂隊舞臺上的向日葵樂隊。
  • [兩岸春節]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臺灣春節添年味
    春節長假期間,臺灣各地紛紛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來自雲南的普洱茶香、民族歌舞,來自河北的舞獅、年畫,以及福建的雜技等,給島內的春節帶來濃濃的年味。佛光山賞雲南民族歌舞,學藏語吉祥話一杯普洱兩岸情 雲茶聯誼慶新春  自大年初一開始,「諸事吉祥·雲茶聯誼」茶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佛光山與臺灣民眾見面。這是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系列活動之一,每天三場的普洱茶品鑑會座無虛席,並將持續到2月13日。
  • 「雲端」搭臺,文化築橋!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導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經過為期四天的展覽展示、交流對接,於2020年12月7日下午在福建廈門圓滿落下帷幕。
  • 昆明臺灣美食文化交流啟幕 「山珍海味」串起兩岸情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12月29日,2020昆臺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在雲南省昆明市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山珍海味·記住鄉愁」為主題,通過展示昆明和臺灣兩地特色美食,促進文化交流。【解說】在美食製作現場展示環節,廚師將來自臺灣的「海味」和昆明的「山珍」巧妙結合,做成菜品「四海一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同期】臺胞 張倍榮我覺得民以食為天,所以兩岸的交流用各種不一樣的食品交流、來分享這是一種傳遞內心的感覺,我覺得相當好。而且大家會互相分享經驗、分享食品的做法、它的由來、它的文化是為什麼要這樣吃,這是很好的。
  • 蔣勳|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蔣勳﹙1947年﹚,中國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我會開始去想,為什麼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些話在大學的時候以為讀懂了,其實是假的。今天當你真正看到一個人在你面前消失不見,那種夢幻性、泡影性才顯現;「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句話才發生意義。文學會把真變成假,就是在面對現實的艱難、痛苦時開始幻想。幻想是自我治療的方法。
  • 「傳承·發展」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 首創兩岸文化大師雲端交流對話
    圖/梁忠儀你好臺灣網臺北12月28日消息(記者 張希達 通訊員 林麗萍)由北京市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書法家協會、臺灣中國文藝協會、臺北市中華書畫藝術協會聯合主辦、騰訊新聞、旺旺集團,共同支持的「傳承·發展」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二十周年書法交流活動,在北京勸業場及臺灣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兩地拉開帷幕,迎來了兩岸書法大師百餘位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