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的幾尊佛像成為了網紅,佛像修繕後,臉部帶著幽默滑稽的表情,最富有激情的笑佛誕生了。
網紅佛像位於法鏡寺石窟佛像西端,身陷坑地,佛像身軀是北魏時期的,佛首是當代人重新塑造的,粗俗不堪,毫無藝術價值,並且塗上了厚厚的泥層和鮮豔的顏料,這就是表情包佛像。
當地的佛教信徒,把這種給佛像改頭換面的行為通常叫做「給佛像洗臉」,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功德善舉,使得佛像的原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要想知道原始的創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佛教信眾的動機原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們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卻加大了對塑像年代的考證難度。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對沒有文化或者缺少文化的人群普及文物知識是彌補傳統教育中文化缺失的迫切課題之一。
法鏡寺石窟,又名石堡石窟,位於甘肅省西和縣城北12公裡的石堡村,緊挨著漾水河,河水恰好在寺前掉頭東拐,上個世紀50年代,當地拓展祁山至西和的公路,攔路的五臺山被東西炸成兩段,法鏡寺石窟隨之一分為二,在隨後而來的運動中,法鏡寺石窟又遭到毀壞。
這是法鏡寺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佛像身穿V字領的衣服,是北魏孝文帝服飾改革以後,中原民族服飾與鮮卑服飾結合的產物。如今,這尊北魏釋迦摩尼大佛孤孤單單地站立在法鏡寺石窟中間,守護者昔日的繁華。
法鏡寺石窟進入我的記憶裡是因為杜甫的一首詩《法鏡寺》,公元759年7月,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從陝西華縣棄官西行,到了甘肅天水已經是這年陰曆10月,杜甫和家人經過西和去同谷(甘肅省成縣)投靠當官的好友,法鏡寺是杜甫經西和去成縣的必經之路,在法鏡寺杜甫寫下了詩作《法鏡寺》。
法鏡寺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
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嬋娟碧鮮淨,蕭摵寒籜聚。
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洩雲蒙清晨,初日翳復吐。
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
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
冥冥子規叫,微徑不復取。
西和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因古西和州而得縣名,地處西秦嶺南麓、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遊,屬暖溫帶半溼潤性氣候,氣候溼潤,四季分明。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仇池國的故土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是甘肅最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地區之一和久負盛名的中國半夏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