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好,不是太懦弱,就是太極端,還有的出現了自閉的現象。
一個孩子的性格有缺陷,大多數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在抱怨自己孩子的時候,是否反思過自己平時的行為,是不是給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現象,母親不斷地向孩子抱怨生活中的瑣事,給孩子說自己為了他,多麼地辛苦,向孩子訴苦,他的爸爸多麼差勁,一點也不關心家人,或者自己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衝孩子發火。
父親回到家裡就玩遊戲,家裡的事情不管不問,還時不時地和妻子吵架。亦或是,父母天天在外面忙,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不和孩子溝通,甚至一天到晚連孩子的面都見不上。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能好得了也算是奇蹟了。因此,要想孩子能有一個好性格,作為家長就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減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首先,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
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過得開心快樂,而心情愉悅是形成好性格的關鍵。
如果家裡父母關係融洽並且都很愛自己,那麼孩子就會自信陽光,也會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擁有較高的情商。相反,如果父母關係冷漠、爭吵不斷,孩子也會變得畏畏縮縮、自卑懦弱。
其次,不要讓孩子當你的「情緒垃圾桶」
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如果稍有不如意,就向孩子抱怨,在孩子面前罵領導、罵同事,甚至給孩子說另一伴的壞話,把孩子當自己的情緒垃圾桶。
說完了,你心裡舒服了,卻給孩子帶來了滿滿的負能量,讓他們對以後的工作、生活都產生了消極心理,對未來不自信。
因此,成年人的煩惱不要向孩子訴說,多給他們展示生活中積極的一面,讓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待。
再者,不要再抱有「為了孩子論」
成年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完全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和孩子關係不大,不要把自己的辛苦都歸結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一遍遍向孩子訴說,都是為了他們,自己才過得這麼辛苦,他們如果不聽話就對不起自己等等。這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背負著對父母的愧疚感長大,性格上很容易變得敏感自卑。
所以,別再抱著「為了孩子論」,也別想著用這種方法來感化孩子,讓他們變乖,這樣只會起到相反作用,害了孩子。
最後,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也需要被尊重。
在家庭中長期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通常會很極端,或者很懦弱。而受到尊重的孩子,也會學著尊重他人,懷有感恩的心。
因此,對孩子公平一點,別認為他們小,就可以被忽略。家裡的事也多和孩子溝通,尋求一下他們的意見,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有主見。
孩子是家庭的寫照,從一個孩子的性格上就可以大體判斷出他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一個好性格,父母就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成為造成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