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年春,陽光和煦,春風拂面。洞庭湖面生機盎然,湖面上波光粼粼,在陽光的照耀下,蕩漾著層層金光。成群的魚兒忽東忽西在水下亂竄,湖中有江鷗數百,聚集在一起戲水遊泳。湖堤上綠柳成蔭,爭放嫩綠,柳枝隨風輕舞,竟顯妖嬈。沿著湖堤無數彩旗排列整齊,迎風招展,一直延伸到湖邊的嶽陽樓下。
修葺一新的嶽陽樓坐西朝東,為一座純木結構建築,整體坐落在寬度17.24米,長14.54米,高度為0.65米花崗巖圍砌而成的臺基上,樓高19米。四根楠木柱子從一樓直抵三樓,是整個樓的主要支柱,與其他木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既增加了樓的美感,又使整個建築更加堅固。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鬥拱」託舉而成的盔頂式,展現出這座樓的無與倫比的美麗和高超技藝。
吉時已到,樓外鼓炮齊鳴,嶽陽城的文武百官、商賈名流魚貫而入,在民眾的簇擁歡呼中,為新修好的嶽陽樓舉行盛大的剪彩儀式。嶽陽知州滕子京作為修繕嶽陽樓的主要領導上臺發言,在萬眾熱烈的鼓掌聲中,這位上任一年多的領導竟然扶著樓的欄杆號啕大哭起來,其哭聲之悲切,讓出席活動來賓群眾面面相覷,無不動容。
兩年前,西夏軍隊突襲大宋邊疆,邊疆軍民奮起抵抗,然實力懸殊,一敗再敗。雙方在定川寨慘烈拼殺,殺得昏天暗地,血肉橫飛,屍骨堆積如山,十六位部將戰死,九千四百人全軍覆沒。此戰失敗後,在縱橫六百裡內地區,宋軍只能堅守壁壘,無力抵抗。
此時的涇州城內,戰爭黑雲壓城,民眾內心惶恐不安。雖然這幾年在知府滕子京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生活穩定和諧,但涇州城兵力嚴重不足,如何能夠堅守,知府跟幕僚們正在激烈討論。朝廷的援軍在經略安撫使範仲淹的帶領下正在日夜兼程地趕過來,只要能夠堅持住幾天,西夏軍隊就會退兵。
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山裡聚集的難民,少數民族、遊俠、方士都被聚集起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滕子京拿著劍毅然地站在城頭,寒風刺骨,巋然不動。
西夏軍攻城無望,大略一場退兵了。涇州城內民眾歡呼喜泣,大家擁抱在一起,我們成功了。知府殺了一頭牛,設了宴席犒賞大家,弔唁死去的靈魂,安撫活著的群眾,兌現當初的承諾,給錢。雖然有人勸阻,錢是軍隊的,不能隨意支使,滕子京不予理會。
範仲淹是非常滿意這次滕子京的表現,就把自己原來經略使位置上奏推薦給了他,但很快就被因範仲淹推行新政而得罪的權貴們嗅到了機會,一封舉報信就發給了仁宗皇帝,狀告滕子京私報開支,貪汙16萬兩銀子。皇帝派人去查,這有什麼可查的,錢是用掉了,但沒有記帳,既然說不清,乾脆就不說了,滕子京一把火燒了帳本,自己抗下所有責任。
雖然有範仲淹、歐陽修出面證明滕子京的清白,皇帝搞清楚事情經過後也贊成他的行為,但反對的人不肯罷休,皇上也只能妥協,滕子京一貶再貶,到了嶽陽。
1045年,範仲淹也被貶到了鄧州,苦悶惆悵之時,滕子京寫信給他:「我重修了嶽陽樓,你過來看看啊」,範仲淹苦笑一下:「我也不能動啊」,「那你寫一篇嶽陽樓的文章吧」。
哽咽了許久的滕子京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從懷裡掏出一張錦緞,緩緩念到:「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此後,嶽陽樓名揚江湖。
嶽陽樓修好後兩年,滕子京調任蘇州,不久病死,範仲淹親自給他寫墓志銘,滕子京「居家清貧,無餘財」,就連當初調查他的人也說,貪汙之事無有證據。然而滕子京已經駕鶴西去,嶽陽樓也幾經毀修,洞庭湖邊的故事卻被說了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