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伍七七,關注我,一起讀好書。
韓綜《我們離婚了》堪稱「一部真實的離婚電視劇」,邀請了三對離婚夫妻,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瑩河和鮮于銀淑夫妻。
見面時銀淑特別開心,主動聊起以前的美好回憶;而瑩河的尷尬,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結婚26年,銀淑覺得瑩河沒有在意她的感受,把朋友看得比她重要。
瑩河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參加節目想要解開兩個人之間的一些誤會。
再相處,他們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僅有的3天時間,瑩河每天約朋友來聚會。
兩人還是發生了爭吵。
在婚姻中,吵架的事由千千萬,最後冷靜下來我們發現,原因無非就是那麼幾種:「你不在乎我」「你這樣讓我受到了傷害」......
今天解讀《親密關係》,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他說「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需求」。在兩性關係裡,這是非常經典的一本書,我閱讀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你愛上的是誰?
有一次同學聚會,遇到剛離婚的小學同學,大夥說「你們倆一起都這麼多年了,這麼說散就散了呢。」
他低頭嘆了口氣:我哪知道她是這樣的人啊?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決定和他共度一生的時候,會認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無可取代。
這種感覺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月暈效應」,意思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他人有了某一種認知後,會根據這種認知去推斷他其他的品質。
很多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發現,眼前這個人跟自己最初認識到的,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就是因為「月暈效應」。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月暈效應呢?這要回歸到我們的童年。
我們從孩童時代開始就會對歸屬感和重要性產生需求,開始幻想另一半的樣子,對此建立期待,然後在成長過程中將另一半的形象不斷完善。
結婚以後,就想要將另一半打造成自己期待中的樣子,一旦我們的期待得不到滿足,兩個人之間就會出現矛盾。
就像我小學同學所說的「我哪知道她是這樣的人啊。」
事實上,對方一直都是這樣的人,我們當初愛上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形象。
大家所痛恨的出軌,其實就是在親密關係中找不到解決辦法,只好去尋找另一個可以滿足期待的人。
從來沒有完美的戀人,愛,是一種幻象。
你是哪一種角色?
克裡斯多福認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都有機會扮演三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朋友麗麗以前和另一半吵架的時候,總是喜歡摔東西,手機都摔壞了好幾個。
另一半說「小時候我爸媽吵架就喜歡摔東西,我最討厭別人摔東西了「。
而不知不覺,麗麗變成了另一半最討厭的樣子。
麗麗為什麼喜歡吵架的時候摔東西呢?
因為她爸媽吵架就這麼幹,潛移默化中,她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模式。
麗麗的另一半不摔東西,也不會跟她吵,最喜歡沉默,不管她說什麼都沉默以對。
麗麗說「吵架的時候,他越是沉默,我越是生氣,越是容易口不擇言。但是吵架過後,我又覺得很愧疚,他都這麼忍讓了,我還這樣對他,我太過分了。」
兩個人關係越親密,我們越是知道該怎麼樣傷害對方,麗麗在吵架中是一個迫害者。
那另一半在爭吵中扮演的是受害者嗎?並不是。
他使用的是另一種迫害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以退為進」:
用沉默冷淡來激起對方更大的怒火,用自己的「隱忍」換取對方時候的愧疚感,把自己塑造成感情裡的「犧牲者」,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迫害」。
一定程度上說,麗麗也是一個受害者。
在感情裡,每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
每一次吵架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先低頭,兩個人就能和好,我們認為他是拯救者。
而拯救者的存在是因為有迫害者和受害者,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感情裡面的拯救者。
傷痛不可避免,我們可以選擇應對的方式。
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是我們的內在自我出了點問題。
現在有很多理論都在提及「原生家庭」,將很多創傷歸咎於童年,這不是無形中將自己擺在受害者角色了嗎?
童年的傷痛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應對的方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17歲之前,她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但是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在5年後考上了大學,後來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逃離了那座大山,開啟了新的人生。
教育和工作是逃離原生家庭的一種方式,組建新的家庭也是。
但新的家庭就會有新的問題,真正獲得幸福的方式應該是正視自己內心的創傷。
當我們跟另一半出現爭吵的時候,可以問一問自己「什麼讓我產生了不舒服的感覺?」「我想獲得什麼呢?」
每一個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的人都應該意識到,親密關係的問題根源在於自己身上,要學會面對童年的創傷,與自己達成和解。
告訴自己「我長大了,傷痛雖然還在,但是我會帶著它一起享受幸福。」
只有處理好了和自己的關係,才能解決兩個人之間的問題。
親密關係的問題,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解決。
在《我們離婚了》瑩河和銀淑相處的最後一天,瑩河邀請了很多朋友來家裡聚會,銀淑再一次被傷害到,在房間裡哭了兩個小時。
瑩河意識到了自己對銀淑的忽略,開始反省自己,最後分開的時候主動照顧銀淑,觀眾們都猜測,這對爺爺奶奶會復婚。
當我們因為爭吵深陷痛苦時,另一半也非常痛苦。這時候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放棄自己的立場,因為: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
關係的建立是因為需求,而維繫關係需要我們放棄立場。
放棄立場並不意味著犧牲,而是我們內心強大到足以克服痛苦,用無條件的愛包容對方。
兩個人之間出現問題,是由平時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組成的。
在分歧初期,只需要有一個人願意放棄立場,親密關係就不會受到傷害。
放棄立場以後會發現,你不僅和伴侶和解了,也和內在自我達成了和解。
結語:
我們與另一半相處幾十年,最終還是會有一個人先走。
這一生是孤獨的旅程,在婚姻中不要太計較對錯,畢竟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張德芬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正視內心曾經的傷痛,才能在婚姻關係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