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座,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年雲岡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圖說:雲岡石窟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
歷經滄桑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時代初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止,前後歷經六十多年。至明代,雲岡石窟再度荒廢。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石窟寺院再遭兵燹,很多淪為灰燼。
清代順治八年,雲岡石窟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那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到訪雲岡石窟寺院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到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再次獲得修葺。雲岡石窟歷經1500多年的滄桑,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部門對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
三個階段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情;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而著稱,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造像風格的源起。
早期石窟:即現今第16-20窟,亦稱為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當年高僧曇曜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周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初建之序幕。第16-20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風格。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且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年代,故集中了各地優秀人才,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大窟大像。中期石窟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的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是變革創新的階段,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進程。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階層蔓延開來。晚期階段,中下層官吏以及信眾等充分利用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刻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這時大窟減少,而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
新民晚報記者 夏菁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