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說到扇貝這類水產物,想必大家就算是沒有吃過也不陌生,尤其是對於那些喜歡吃燒烤的吃貨們來說,那在炭火的炙烤下,貝肉和蒜蓉在鮮美的汁水裡面沸騰著的扇貝,就是無上的美味!
可以說扇貝在中國,特別是北方沿海地區是一種廣受大眾歡迎的食材。新鮮的扇貝多汁而美味,可謂是一種普及度非常高的海鮮。無論是街邊的大排檔、夜市,還是高檔的餐廳或酒店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扇貝是一個很大的族群,全世界有400餘種,可以食用的也超過60種,中國沿海目前生存的扇貝有45種,但我們日常吃到的其實只有5種。
而扇貝除了作為食材讓人惦記著之外,它那會「跑路」的特性,也讓人津津樂道了許久。
看到這裡的人,可能會疑惑,這扇貝怎麼會「跑路」?
事實上,這扇貝還真的會跑,而且扇貝跑得還不慢,每秒鐘能跑50釐米。畢竟,扇貝是貝類中唯一會遷徙的物種,在歐洲甚至被稱為「朝聖貽貝」。
不過,扇貝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動的,能促使它動起來的只有它的天敵——海星,有的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幾隻扇貝。
那扇貝是怎麼發現海星的呢?全靠它那一百多隻眼睛,沒錯,就是一百多隻。
仔細觀察扇貝的外套膜,會發現一個一個的小黑點,那就是扇貝的眼睛,每隻眼睛都有視網膜和晶狀體,能感受到光線變化,但分辨不出形狀,但對於扇貝用來發現海星等天敵來說,已經足夠了。
扇貝的體內結構並不複雜,基本上就只有閉殼肌(扇貝丁)、生殖腺、消化道、腮與外套膜。
當扇貝發現天敵之後,閉殼肌反覆收縮舒張,吐納海水,利用噴射水流的力量,就可以推動身體移動了。
更厲害的是,水流可以從扇貝身體的各個方向噴出,這樣扇貝就有足夠的靈活性,向反方向遊也不需要掉頭,關鍵時刻的保命絕招。
不過扇貝的運動能力也沒有那麼強,至多遊個五六米就是極限了,需要閉殼靜養數小時。
扇貝在西方是一種傳統的食用貝類。但是,在我國直到近三四十年才開始大量的捕撈養殖並供給市場。
與我們所能吃到的其它大部分雙殼貝不同,扇貝的主要食用部分是它的閉殼肌,也就是乳白色的貝柱。
而其他很多可食用的雙殼貝類的主要食用部分則是它們在泥沙裡面掘洞的斧足,例如我們俗知的文蛤和蜆子。當然也有很多貝類有另外的部分適合食用,例如水管部分和整個軟體部分,在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在扇貝的閉殼肌以外還有一圈軟組織,稱為扇貝的裙邊,儘管在加工扇貝製品的時候大多被當做下腳料來處理,但其實味道還是相當棒的。
作為一種食用貝類,扇貝的味道十分鮮甜,無論是煎、炒、煮還是燒烤都特別美味。當然在很多吃貨們看來還是以炭烤為最佳。
那恰到好處的火候加上適量的調料,很容易成就平價的人間美味;又或是以粉絲為鋪墊佐以姜蒜,配以精緻的擺盤出現在觥籌交錯之間。
無論是做成蒜蓉蒸扇貝、扇貝雞蛋羹還是最體現食材本身美味的煎扇貝,都能在發揮了其食材本身鮮香的基礎上,使食客體驗到了一場味覺盛宴。
當然,扇貝的肉質雖然鮮美,但是缺少了調味料的單一炙烤除了對於火候的要求非常高,無論從何種程度上來講,味道難免會有些遜色。
在唐朝,得益於中原地區與異域文化的溝通與融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諸如沉香、野茴香之類的調味料得以傳入中原,它們與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交互融合,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一抹亮色。
唐代飲食學家、醫學家孟詵在其著作《食療本草》中對於扇貝的烹飪就有這樣的記載:「以生椒醬調和食之良。」
可以看出,此時的人們已經逐漸走出了對於扇貝單一炙烤的領域,而是尋求如何更好地保持其原有鮮味的同時,發揮出不同的特色。在蒸煮後加以生椒醬的扇貝肉有著別具一格的鮮辣味,也可謂是香辣扇貝的原型。
中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這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古代人的飲食文化傳統。其主食以各色雜糧粗糧為主,肉類也以家禽牲畜佔絕大多數。
受到了交通以及存儲條件的限制,除了少數的沿海地區,早期內陸地區的人們通常難以接觸到包括扇貝在內的各色海鮮。
因而可以看到,食用海鮮以及海鮮製品是一種身份地位和奢侈的象徵。而扇貝作為一種內陸地區的珍惜食材,與魚骨、海參、魚翅、鮑魚、魚肚、 魚唇、魚子齊名,被列入「海八珍」之中。
它們作為帝王設宴時將會食用到的海產品烹飪原料,曾使當時許多達官顯貴趨之若鶩。
到了宋代,江南地區逐漸出現了專賣海鮮料理的攤子。
其中以「酒江珧」最為有名。在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就曾提到這道佳餚的製作方法:「生取肉,酒洗淨,細絲如筋頭大,極熱酒煮食之。成作縷生,胡椒、醋食之。椒、醋、入糖鹽少許,冷供。」
熱酒可以很好地祛除扇貝本身的腥味,使之哪怕是作為涼菜也清爽尚口。而在《宛委錄》中也記載了人們通過雞汁的鮮美來掩蓋貝類肉腥的嘗試。
到了清代,隨著航運的發展,貝類的普及,喜歡使用扇貝、乾貝、江珧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不同的地方菜系也逐漸將扇貝吸納到自己的菜品製作過程中。
除了滿漢全席中需要囊括「海八珍」的宮廷料理,許多官府菜、譚家菜、孔府菜中都可以看到含有乾貝這種食材的料理出現。
一時間涼拌、炒、蒸扣、熘、燴、燒、汆,或調羹作餡,各種各樣的烹飪手段都運用於這種食材之中。
而在這些古法調製的料理當中,屬「酒醉法」、「煨雞湯法」、「乾貝羹」等烹飪方法最為有名。在如今的許多對於扇貝的做法和處理法中都可以看到這些古法傳承的影子。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到了中國帝國中晚期,扇貝被做成幹製品得以與其他海鮮一道逐漸滲透入內陸地區。在一般的街市上也逐漸可以看到這些食材的身影,它們看上去似乎並沒有被皇家所壟斷。
但是,作為一種珍貴的食材,扇貝並非是尋常百姓所消費得起的。
而或許正因為如此,其鮮味才得以更鮮。雖然古人對於扇貝和江珧的概念時常出現混淆,但是到了清代以後,產量遠遠低於江珧的扇貝也被加工為乾貝。
至於人們常說:「乾貝峻鮮,無物可與倫比,食後三日,猶覺雞蝦乏味。」想來是對於這種食材的至高讚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