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語中為什麼除了「東北」,還有「北東」這樣的說法?

2020-12-12 日本頻道

中文在表達方位時,四個基本方位說成「東西南北」,四個中間方位說成「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就是說「東西」需要排到「南北」的前面。與此相對,西方語言中卻要說成「南北東西」以及「南東」、「北東」、「南西」、「北西」,也就是說「南北」需要放到「東西」的前面。而在日語中,這兩種形式都有。

日語中在單獨表達四個基本方位時要使用「東(ひがし)」、「西(にし)」、「南(みなみ)」、「北(きた)」,也就是使用的是日語固有詞匯「和語(わご)」,隻有將這些方位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才使用漢語詞匯「漢語(かんご)」,即「東西南北(とうざいなんぼく)」以及「南東(なんとう)」、「北東(ほくとう)」、「南西(なんせい)」、「北西(ほくせい)」。如此看來,日語中基本方位的排列與中文是一致的,但中間方位的排列卻與西方語言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東西排到南北前面的說法,一開始是從中國傳到的日本,因此日語中用「東北地方(とうほくちほう)」表示日本的東北部地區,該地區的方言稱作「東北弁(とうほくべん)」﹔1877年發生在九州的叛亂稱作「西南戦爭(せいなんせんそう)」﹔東南亞稱作「東南アジア」。如上這些東西方向在前,南北方向在後的說法都是很早之前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但是在天氣預報中,我們聽到的卻是「北西の風(かぜ)」、「南東の風」,除此之外,像「南西諸島(なんせいしょとう)」、「北東アジア」、「東京都北西部(とうきょうとほくせいぶ)」等說法中又都是南北方向在前,東西方向在後,這些都屬於相對較新的說法。

天氣預報中之所以使用南北方向在前的說法,其原因據說是這樣的:1875年(明治8年)日本成立了氣象廳的前身—東京氣象臺,聘請了一名英國專家進行指導,與風向相關的方位名詞應該就是從這時候引進的。

新的說法進到日語中以後,便開始取代之前的說法,例如,日常生活中在說方位的時候,由東西在前改為南北在前﹔從前稱作「西南諸島」的地名逐步改為「南西諸島」等等。但另一方面,「東北地方」、「西南戦爭」、「東南アジア」等這些約定俗成的名詞卻並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現在兩種說法並用的局面。

盡管在提及地理位置時,現在通常採用南北在前的形式,但東西在前的形式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如由日本國土地理院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出版的地圖中便標注著「京都西北部(きょうとせいほくぶ)」、「仙臺(せんだい)東北部」、「長崎(ながさき)東南部」、「室蘭(むろらん)東北部」等很多東西在前的說法。另外,日語中在提及中國地名時,通常會按照中國的習慣叫法,如稱東北地區為「東北部」或「東北地域(ちいき)」等。但當提及其他國家的地名時卻不一定是固定的,如稱印度東北部時,既有「北東部」的說法,也有「東北部」的說法。前面提到的「東南アジア」的說法雖然已經約定俗成,但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外務省的機構設置中,「南部アジア部」下設的卻是「南東アジア第一課(だいいっか)」與「南東アジア第二課(だいにか)」,並且其涉及的國家與「東南アジア」是相同的。再有,東北亞這一地區在日語中多數情況下稱為「北東アジア」,但仍然存在大量的「東北アジア」的說法,很難判斷誰對誰錯。

這些不同的說法之所以能夠並存,有一種可能性是它們正處在變化的過程之中,將來有可能走向統一。但筆者更傾向於另外的可能性,即它們會長期共存下去。原因在於日本文化存在很大的包容性,對各種事物兼收並蓄。這包含多個方面,僅就語言方面而言,日語中有「和語」、「漢語」和「外來語(がいらいご)」三種不同來源的語言,本土的說法與不同來源的外來說法已經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時很難分清彼此。南北在前的說法盡管來自西方語言,但卻使用原本為東西在前的漢語詞匯進行表達,所以出現這些不一致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

上述這種不一致,除了方位名稱之外,還體現在公司名字等其他方面。日本的公司中除了有「○○株式會社(かぶしきがいしゃ)」這種說法之外,還常常可以看到「株式會社○○」這種說法。在酒店中既有「○○ホテル」的說法,也有「ホテル○○」的說法。在電視臺的說法中,既有「日本(にほん)テレビ」、「TBSテレビ」這樣的說法,也有「テレビ朝日(あさひ)」、「テレビ東京」這樣的說法。

因此,日語中方位名稱的多樣性其實只是眾多多樣性的一個體現而已,不同的說法可能會長期並存,很難走向統一。

(責編:陳思、孫璐)

相關焦點

  • 日語第一人稱說法大全,除了「わたし」還有很多哦
    日文解釋わたし這是日語中「我」的最普遍的說法了,不管你的日語有多菜,都是會說的,不分男女都可以使用わたくし也是很普遍的說法,用於正式場合,有些家庭有背景,有教養的人也貌似也會這麼說多用於書信中。男性自謙用語。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說法。日文解釋妾(わらわ)女性用語。語源為「幼童」,寓意「像孩子般還未成熟的自己」。原本是用於表示謙遜的。わっち女性使用的第一人稱。同「あっし」、「 あちき」一樣,它僅用於小說中。在美濃話中,無論男女都將它作為第一人稱使用。
  • 「手袋をOO」日語中「戴手套」的表達有五種?!
    Q&Aサイトなどを見ると、関東などでは、「手袋をする」「手袋をつける」も普通に使われているようだ。而在廣辭苑上查一下「手袋」這個詞,就會出現「手袋をはめる」這個樣的表達方式。看了Q&A等網站發現,在關東等地區還會普遍使用「手袋をする」「手袋をつける」這樣的表達。そこでJタウン研究所は、「手袋を使うときは、何と呼ぶ?」
  • 除了「わたし」,日語中還有超過20種關於「我」的說法!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點擊上方 「新世界日語
  • 曖昧的日語——日語中的「いいです」到底是不是好的意思?
    關於日語中奇妙而讓人困惑的表達方式。我們從開始學習日語的時候就知道「いいです」表達的是ok,好的,肯定的意思。再者還有一點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太喜歡去很明確的跟對方表示拒絕,他會換一種委婉的說法;那其實這個「いや/いえ、いいです」的原句是「いや/いえ、(行かなくても)いいです。」——我不去也行。還有時候日本人表示拒絕會直接「いいです」,那到這種時候就更加難以去判斷了。我們要看對方的面部表情,手勢,神態,以及說出這句話時的語氣。
  • 為什麼日語中襪子叫「靴下」而不叫「靴內」或「靴上」呢?
    日語中襪子叫做「靴下」(くつした),從字面上來看稍稍有些奇怪……襪子明明是穿在鞋裡面的,為什麼不是「靴中」或者「靴內」呢?一般來說,貼近肌膚的衣物感覺為"中"或"內",而與之相反的則感覺為"外"。比如,大衣在日語中也可以叫做「外套(がいとう)」。正是因為它穿在身體的最外側。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一定語境下,「なに」還可以表示感到驚訝或不解。日語中「何」的訓讀有兩種發音,除了以上提到的「なに」之外還有「なん」。那麼你知道「何」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に」,又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ん」嗎?首先給大家看一看三個帶有「何」的例句,大家可以猜一猜每句中「何」的發音。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表示最後動作的「〆」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比較特別的則是菜單中的「〆」,通常是表示最後一道收尾的料理或吃法,像是鍋物中的〆即是在鍋中放入烏龍麵或是米飯煮成雜炊,讓顧客最後填飽肚子用的,甚至日本各地的〆料理還有不同的文化與特色,像是衝繩吃牛排、北海道吃聖代等,相當值得旅人玩味與品嘗哦。
  • 日語裡「屋」和「店」有什麼不同 ?
    隨著深入的學習,你會發現日語裡面很多結尾都用到了一個「屋」(や),比如:本屋(ほんや)  、靴屋(くつや)等等。同時,在表達商店的時候,除了「屋」(や)有的時候也出現了「店」(てん),比如:書店(しょてん),那麼兩者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道別時慎用「さようなら」!日語中「再見」的說法有哪些?
    剛開始接觸日語的同學,用日語和其他人道別時,不少人會說「さようなら」,即使不久之後兩人就可以再次相見。實際上,「さようなら」這個說法在日本人的日常對話中並不常見,因為這個詞本身帶有「永別、永不相見」的含義,所以如果被誤用了的話會引發誤會的。用日語道別」也是用一番學問的,如何禮貌得體地與他人說「再見」呢?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日語:我們不會亂用「さようなら」,那日語的再見怎麼說
    幾乎,「さようなら」是最出名的日語了吧,可是當我們真正開始學日語的時候,老師都會特別告誡我們,「さようなら」不是隨便哪個【再見】時刻都能用的【再見】。那麼,日語裡面平日裡怎麼說【再見】呢?「お疲れ様でした。」大家回答。董事長點點頭說:「除此以外,還有不論是見面還是分別時都可以用的「御機嫌よう」。」京都人的「さようなら」又出么蛾子在酒店工作的時候,因為董事長特許,我可以去健身房鍛鍊,和我們一起練瑜伽的還有日本領事館的某領事夫人(長住客)。
  • 「老婆」用日語怎麼說?
    這詞從日本古代就有的詞語,但明治以前多把「妻」讀作「さい」,羅馬音是:sai,「つま」是新近才有的讀法。而「家內」要比「妻」略微顯得尊敬,除了表示「妻子,內人」等含義以外,還可以引申為「家屬,家裡」。其實,在日語中除了「妻」(つま),還有幾個詞可以用來表達「妻子」的含義,它們分別是:[1] 「嫁」(よめ) 羅馬音:yo me[2] 「奧さん」(おくさん) 羅馬音:o ku sann[3] 「女房」(にょうぼう) 羅馬音:nyo u bo
  • 日語中人稱的區別:「私」「僕」「俺」「君」「お前」「あなた」……等
    日語學習者無論男女,建議先使用「私(わたし)」即可,因為各位接觸日本人通常都是商務接觸,即使是在網絡上認識日本朋友
  • 基礎日語——日語助詞「に」詳解(上篇)
    作為日語中用法最多的格助詞之一,「に」經常會出現在高考日語及日語能力考初級的考題中,某些特殊用法偶爾也會在高級的語法和排序題中出現,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列舉一下「に」的用法。由於「に」用法較多,針對助詞「に」的講解內容會分成兩篇。
  • 「主人」「旦那」還是「夫」?三分鐘幫你弄清「丈夫」的各種說法!
    日語幫曾就「妻子」的說法做過一期介紹,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見的「丈夫」的日語說法。用法:第二人稱「あなた」常用於結婚多年的夫妻中,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註:丈夫通常叫妻子名字。)對於雙方來說,這樣的稱呼顯得關係更密切,語氣更柔和。還有一些妻子會稱呼自己的丈夫為「○○くん」,或者為丈夫起一個暱稱。不過,在雙方家長面前提及自己的丈夫時,一般稱作「○○さん」。當夫妻雙方不再以名字相稱,而是直接簡略為「ねぇ」、「ちょっと」或者「あのさ…」(餵)時,那就表示兩個人之間正在冷戰,或是進入七年之癢的冷淡期了。
  • 日語中「敲鬥(ちょっと)」的全部涵義及「等一下」的正確說法
    這意思的「ちょっと」因為太萬用,所以也常常聽見日本的年輕人在用,例如年輕人常會說「ちょっとやばくない」,中文的意思大概「你看是不是挺贊的呀」,又或者是「これ、ちょっと可愛いかも」,中文意思是「這好像有點可愛」。總而言之如果已經會一點基礎日語的話,「ちょっと」絕對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詞。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
  • 日語近義詞辨析「向け」「向き」
    今天的日語近義詞辨析欄目中,我們來講講日語裡兩個類似的接/尾詞「~向け」「~向き」。它們都可以接續在名詞後面,表示「面向~的」,「適合~的」,比如:この映畫は子供向けの映畫だ。兩種說法都可以,但它們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就跟小編來看一下。「向け」和「向き」的區別我們先對比兩個更典型的例句吧:このアニメは幼児向けに作られた。
  • 除了「わたし」,日語中的「我」還有其他說法?
    日語中,在表達「我」的意思時,也就是第一人稱的詞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比如:わたし(私)
  • 如何用日語表達「好吃」?原來「うまい」和「おいしい」還不一樣!
    兩者確實都有「東西味道好、美味」之意,不過辭典上對於它們的語感差別是這樣解釋的——「「うまい」與「おいしい」相比,會給人以粗魯的感覺」,反之「「おいしい」與「うまい」相比更顯禮貌、優雅」。「おいしい」是東京話,女性就該用這個詞也是出於「東京式想法」麼?雖然在時代劇以及落語的東京(江戶)話中「うまい」也會經常出現……國立國語研究所在1950年~60年代通過調查繪製成的「日本語言地圖」(網絡公開發布)上有「おいしい」與「うまい」的分布情況。
  • 為什麼日語的「さようなら」不同於「再見」
    想必不管大家學沒學過日語,應該都聽過「さようなら」這個詞吧,在大家的印象裡是不是就是「再見」的意思,然而今天小豆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輕易的對別人說「さようなら」,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探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