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宋末三傑」之一的民族英雄!

2020-12-15 萌貨說文史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中部。這裡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

這裡的白鷺洲書院位於江西吉安市內贛江江心的白鷺洲之頭,由南宋吉州知軍江萬裡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合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這裡的羊獅慕景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境內,與武功山景區相鄰,宋代大詩人楊萬裡求學期間遊歷此山,見山中奇石壯景而流連忘返,日夜思慕,尤其在觀賞了鬼斧神工的石筍峰後,留下憾世詩篇:「筆鋒插霄漢,雲氣蘸鋒芒」,因景區經年雲霧蒸騰,常現『羊』、『獅』追逐嬉戲於山間的氣象景觀,而有『羊獅慕』之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王直:

王直,字行儉,號抑庵,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人。明代初年政治家、學者,東晉太傅王導後代。與金溪王英齊名,時人稱之為「二王」,又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

正統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將親徵也先時,命他留守北京。「土木之變」後,時局倉卒,當時群臣朝議上奏,都以王直為首。明代宗時,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回歸。英宗復位後,王直因未居內閣而免於貶謫,不久後致仕歸鄉。天順六年(1462年)薨逝,獲贈太保,諡號「文端」。

王直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有《抑庵集》及《抑庵後集》。

周述:

周述,字崇述,號東墅,江西吉水人。明永樂朝宿儒。永樂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與從弟孟簡同舉進士,周述中榜眼,周孟簡中探花;成祖至比之「二蘇」。又並選入文淵閣讀書,授編修。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述文章雅贍,有東墅詩集六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羅欽順:

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進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後辭官,隱居鄉裡專心研究理學。在明中期,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時稱「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整庵續稿》。

劉同升:

劉同升,字晉卿,又字孝則,江西吉水人。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丁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其父劉應秋探花出身,與大劇作家湯顯祖是同年進士,兩人曾同朝為官,意氣相投,久而久之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湯顯祖把小女兒詹秀許給了探花之子劉同升。

孔平仲:

孔平仲,北宋文學家、詩人,孔子後裔。字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幹)人。孔平仲是北宋中後期著名的文臣,與二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章名世」(《宋詩鈔》) ,嘉祐、治平年間連續三科順次登進士第,元祐初同入朝為官,聲名卓著,時號「三孔」。有黃庭堅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等。《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孔平仲佔21卷。

楊士奇:

楊士奇,本名楊寓,字士奇,號東裡,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

楊士奇自少喪父,遊學四方,至建文帝時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實錄》,授翰林院編修。明成祖即位,遷太子侍講,輔佐明仁宗,遷禮部侍郎、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任兵部尚書。他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時人稱之「西楊」。並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楊稷殺人案而自請致仕歸鄉,自此憂慮患病。

尹昌隆:

尹昌隆,字彥謙,號訥庵,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陳安榜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惠帝即位,尹昌隆曾多次上疏勸諫,得罪了執政大臣,被貶為福寧知縣。燕王起「靖難」之師,兵臨京城。尹昌隆建議惠帝罷兵,準許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讓出帝位,惠帝不聽。永樂二年(1404),成祖立世子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禮部主事。後因得罪禮部尚書呂震,被羅織罪名二次入獄,判處極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呂震死後,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訥庵遺稿》八卷。

彭時:

彭時,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內閣首輔。

彭時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於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輅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胡銓:

胡銓,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聖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於吏事」著稱。

歐陽修被讒出守同州,他向皇帝建議把歐陽修留在史館修書,極力推薦讓其編纂《唐書》,並擔任翰林學士。歐陽修不負眾望,與宋祁等人同心協力,將《新唐書》編纂問世。嘉佑元年(1056)十月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工部尚書、知應天府,後又遷刑部尚書,徙陳州。個人藏書豐富,據《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劉沆書目》2卷,當為其家藏書目,今已佚,其藏書數量不詳。

胡廣: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諡文穆。明朝文臣得諡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後,加贈太子少師 。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吳溥:

吳溥 ,字德潤,號古壓,江西省崇仁縣人,名儒吳與弼之父。中舉人後,因病未參加會試,以教書自娛。後入國子監,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

成祖起兵「靖難」,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廣、解縉、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會於吳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縉、胡廣尤為慷慨,王艮獨流涕不語。

3人去後,吳溥子與弼嘆日:「胡廣死節,應是大好事。」話未畢,傳來隔壁胡廣吩咐家人的聲音:「外面太亂,小心將豬關好。」吳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捨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吳溥與胡廣等人均迎降。

解縉: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楊萬裡: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儒客大家,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裡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佳作傳世。

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關於他的具體事跡,詳見小編早期作品)

你還知道哪些吉安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棗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宋中後期民族英雄!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黃火青:黃火青,湖北棗陽新市鎮楊莊村人。1926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三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歷任紅九軍第二十六師師長等職,是鄂北黨、政、軍組織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田維揚:田維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湖北棗陽吳家店皇村人。在軍旅生涯中,歷任紅軍排長、連長、團參謀、營長、團長,八路軍營總支書記、支隊參謀長、支隊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新四軍副旅長,軍分區司令員、師長等職。
  • 撫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海上四妖」之一,張大千的恩師!
    這裡有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湯顯祖紀念館、湯顯祖墓、曾鞏讀書巖、曾鞏紀念館、譚綸墓、陸象山墓、樂史墓、吳澄墓,舒同書畫博物館,還有數條以撫州名人命名的街道。歷代到撫州為官或週遊的文人墨客如顏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陸遊、謝靈運等,為市內留下了大量詩詞、文賦、字畫、雕塑、摩巖石刻。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
    營口市,遼寧省轄地級市,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這裡的望兒山位於營口市熊嶽鎮東兩公裡處,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母親佇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遠方的兒子歸來,其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這裡的白沙灣位於營口市南部仙人島新區的白沙灣海濱公園境內,以海域風光為主,被譽為「遼東第一灘」,並且盛產白沙灣仙桃,故又被譽為「東北第一桃鄉」。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漢中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四大妖姬之一!
    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這裡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 壽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竟陵八友」之一!
    歷史上也寫作鉅定湖、距澱湖,原稱青丘濼,又稱作清水泊。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清水泊戰役就是發生在此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馬保三:馬保三,山東省壽光市牛頭鎮人,曾化名張炳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壽光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遂即發動了聲震渤海平原的牛頭鎮起義,樹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的大旗。
  • 如何看待南粵先賢館中的韓愈、包拯、蘇軾、周敦頤等歷史名人?
    位於廣州的南粵先賢館首批「入駐」的先賢共有56位,其中有11位非廣東籍名人入選,為何他們可以入選?(含港、澳、瓊)為國家民族做出過重要貢獻,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值得後人景仰的名人;2、主要影響發生在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3、既包括原籍廣東人,也包括雖非粵籍但在廣東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 鄒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夏八俊之一!
    是中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
  • 陽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冠山雨過」為平定州八景之一。金、元時期祖籍平定的著名愛國詩人元好問在《鄉郡雜詠詩》中讚美冠山曰:「新堂縹緲接飛樓,雲錦周遭霜樹秋。若道使君無妙思,冠山移得近城頭。」這裡的娘子關為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張家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張家界史上唯一的狀元!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張兌:張兌,原名張文悅,張家界市慈利縣五雷山麓張家塌人。元朝至正元年(1341)進士,著有《溪堂集》等書。他能文、能武、能醫,先後在山東德州、江蘇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過官,後因不滿朝政腐敗,隱居道教名山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長,留下不少奇聞軼事。
  • 蘭溪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金華四先生」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歷史名人!貫休:貫休,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谿市)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畫僧、詩僧。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貫休能詩,詩名高節,宇內鹹知。
  • 德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特級英雄」、民族英雄!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高節:高節,字公秉,號竹亭,別好大鶴,四川羅江縣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欽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高節與其兄高簡、弟高第俱以文章馳名,人稱「三高」。嘉靖二十三年(1544),高節出任會試同考官。被捲入科場作弊案,發配充軍。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董和: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
  • 海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之一!
    (關於潘閬的故事,詳見小編其它作品)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陳元龍: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浙江海寧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書。六十年,調禮部。乙丑科會試開始施行殿試十本進呈之制。
  • 廈門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終生未婚的「萬嬰之母」!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蘇頌:蘇頌,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後徙居潤州丹陽。
  • 江陰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劉半農:劉半農,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曾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元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
  • 上海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的一生為何如此複雜?
    如此繁華的都市,自然也誕生了不少歷史名人!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潘允端:潘允端,字充庵,上海人,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允端留給世人最大的貢獻就是修建了豫園。
  • 衡水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這裡的冀州古城遺址位於冀州鎮北關村一帶,是漢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牆,從東北向西南延伸,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裡的景州塔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物,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城內,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為景州塔,前人曾有詩說:「絕頂靜觀真景象,卻也身疑在蓬瀛」。
  • 許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許姓始祖!
    許姓不僅歷史悠久,也誕生出了很多歷史名人!許平君:許平君,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漢宣帝劉詢的元配皇后,漢元帝劉奭的母親。元鳳六年(前75年),與漢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劉奭。同年,漢宣帝繼位,封許平君為婕妤。
  • 洪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一些歷史名人!王繼賢:王繼賢,字翰城,洪江黔城長坡村人。幼聰慧,12歲應童子試,曾兩度入長沙嶽麓書院受業,由稟貢生赴京都入國子監。受工部侍郎何凌漢的器重,延至其家授業子孫。不久以便補導援列入任中書科中書,前後達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