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中部。這裡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
這裡的白鷺洲書院位於江西吉安市內贛江江心的白鷺洲之頭,由南宋吉州知軍江萬裡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合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這裡的羊獅慕景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境內,與武功山景區相鄰,宋代大詩人楊萬裡求學期間遊歷此山,見山中奇石壯景而流連忘返,日夜思慕,尤其在觀賞了鬼斧神工的石筍峰後,留下憾世詩篇:「筆鋒插霄漢,雲氣蘸鋒芒」,因景區經年雲霧蒸騰,常現『羊』、『獅』追逐嬉戲於山間的氣象景觀,而有『羊獅慕』之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王直:
王直,字行儉,號抑庵,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人。明代初年政治家、學者,東晉太傅王導後代。與金溪王英齊名,時人稱之為「二王」,又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
正統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將親徵也先時,命他留守北京。「土木之變」後,時局倉卒,當時群臣朝議上奏,都以王直為首。明代宗時,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回歸。英宗復位後,王直因未居內閣而免於貶謫,不久後致仕歸鄉。天順六年(1462年)薨逝,獲贈太保,諡號「文端」。
王直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有《抑庵集》及《抑庵後集》。
周述:
周述,字崇述,號東墅,江西吉水人。明永樂朝宿儒。永樂二年,(公元一四o四年)與從弟孟簡同舉進士,周述中榜眼,周孟簡中探花;成祖至比之「二蘇」。又並選入文淵閣讀書,授編修。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述文章雅贍,有東墅詩集六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羅欽順:
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進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後辭官,隱居鄉裡專心研究理學。在明中期,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時稱「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整庵續稿》。
劉同升:
劉同升,字晉卿,又字孝則,江西吉水人。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丁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其父劉應秋探花出身,與大劇作家湯顯祖是同年進士,兩人曾同朝為官,意氣相投,久而久之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湯顯祖把小女兒詹秀許給了探花之子劉同升。
孔平仲:
孔平仲,北宋文學家、詩人,孔子後裔。字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幹)人。孔平仲是北宋中後期著名的文臣,與二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章名世」(《宋詩鈔》) ,嘉祐、治平年間連續三科順次登進士第,元祐初同入朝為官,聲名卓著,時號「三孔」。有黃庭堅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等。《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孔平仲佔21卷。
楊士奇:
楊士奇,本名楊寓,字士奇,號東裡,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
楊士奇自少喪父,遊學四方,至建文帝時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實錄》,授翰林院編修。明成祖即位,遷太子侍講,輔佐明仁宗,遷禮部侍郎、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任兵部尚書。他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時人稱之「西楊」。並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楊稷殺人案而自請致仕歸鄉,自此憂慮患病。
尹昌隆:
尹昌隆,字彥謙,號訥庵,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陳安榜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惠帝即位,尹昌隆曾多次上疏勸諫,得罪了執政大臣,被貶為福寧知縣。燕王起「靖難」之師,兵臨京城。尹昌隆建議惠帝罷兵,準許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讓出帝位,惠帝不聽。永樂二年(1404),成祖立世子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禮部主事。後因得罪禮部尚書呂震,被羅織罪名二次入獄,判處極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呂震死後,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訥庵遺稿》八卷。
彭時:
彭時,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內閣首輔。
彭時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於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輅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胡銓:
胡銓,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聖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於吏事」著稱。
歐陽修被讒出守同州,他向皇帝建議把歐陽修留在史館修書,極力推薦讓其編纂《唐書》,並擔任翰林學士。歐陽修不負眾望,與宋祁等人同心協力,將《新唐書》編纂問世。嘉佑元年(1056)十月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工部尚書、知應天府,後又遷刑部尚書,徙陳州。個人藏書豐富,據《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劉沆書目》2卷,當為其家藏書目,今已佚,其藏書數量不詳。
胡廣: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諡文穆。明朝文臣得諡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後,加贈太子少師 。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吳溥:
吳溥 ,字德潤,號古壓,江西省崇仁縣人,名儒吳與弼之父。中舉人後,因病未參加會試,以教書自娛。後入國子監,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
成祖起兵「靖難」,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廣、解縉、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會於吳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縉、胡廣尤為慷慨,王艮獨流涕不語。
3人去後,吳溥子與弼嘆日:「胡廣死節,應是大好事。」話未畢,傳來隔壁胡廣吩咐家人的聲音:「外面太亂,小心將豬關好。」吳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捨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吳溥與胡廣等人均迎降。
解縉: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楊萬裡: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儒客大家,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楊萬裡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佳作傳世。
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關於他的具體事跡,詳見小編早期作品)
你還知道哪些吉安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