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夏八俊之一!

2020-12-16 萌貨說文史

鄒城市,山東省轄縣級市,由濟寧市代管。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東部,是鄒魯文化的發祥地。

這裡的嶧山雖然山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齊魯名山歸岱嶧美譽。是中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韋玄成:

韋玄成,字少翁,魯國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西漢時期丞相、大儒,丞相韋賢之子。

年少好學,謙遜俠士,門蔭入仕,起家郎官,歷任常侍騎、諫大夫、大河都尉。襲封父爵,拜河南太守。入為未央宮衛尉、太常,坐罪免官。騎馬參加陪祀漢惠帝祠廟,降封關內侯,出任淮陽(劉欽)中尉。甘露三年(前51年),參加石渠閣會議,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韋賢:

韋賢,西漢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字長孺。後徙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後官大鴻臚。與謀尊立宣帝,賜爵關內侯,食邑。徙為長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為丞相,封扶陽侯。地節三年(前67),以老病辭官就第。丞相致仕自此始。少子玄成復以明經為丞相。漢代父子相繼為丞相者唯韋賢、平當兩家。

龔遂:

龔遂,字少卿,生卒年不詳,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西漢官員。初為昌邑國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劉賀。劉賀行為不端,龔遂多次規勸他。劉賀繼位後,驕奢淫逸,龔遂屢次勸諫,劉賀仍不改正,最終在位二十七天遭廢。劉賀屬臣二百多人都遭誅殺,只有龔遂與中尉王吉因多次規勸免於一死,但剃髮判處四年徒刑。漢宣帝繼位後,龔遂擔任渤海太守。龔遂平定盜賊叛亂、鼓勵農桑,很有政績。後升任水衡都尉,最終卒於任上。

靳雲鶚:

靳雲鶚,山東鄒城人,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靳雲鵬之弟。民國成立後,歷任北洋軍第二路備補軍團長、陸軍第八混成旅旅長。初隸皖系,直皖戰爭後轉投直系。1922年升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後,退居豫鄂邊境。1926年任河南省長。1927年被直系殘部推為河南保衛軍總司令,與奉軍作戰。戰敗後,逃往南京,被蔣介石任為上將參議。1930年回濟南經營實業。1935年在北平逝世。

靳懷剛:

靳懷剛,山東鄒城市嶧山鎮苗莊村人。1938參加革命,曾任八路軍115師聯絡科長,115師後方政治部主任。1949年,隨人民解放軍南進支隊赴上海任接管工作隊中隊長,以軍代表的身份接管舊上海的市公共運輸公司,同時任駐英商、法商在上海的水、電、交通企業的軍事特派員。1950年3月起任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總經理。1959年12月,任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局長、市環境衛生局副局長、代局長,他刻苦鑽研業務,深入基層,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攻克隧道工程難關,開展上海地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保質保量完成重大工程和建設項目。

盜蹠:

盜蹠,春秋末魯國(今鄒城看莊鎮)人,姬姓,展氏,名蹠,又作蹠、雄,又名柳下蹠、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稱為「盜蹠」和「桀蹠」,中國民間傳說中春秋時期率領盜匪數千人的大盜。當時魯國賢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因以展為氏。

戚忠義:

戚忠義,今鄒城市石牆鎮前樓村人。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戚母聰慧賢淑,深明大義,含辛茹苦,讓小忠義拜師求學。戚忠義自幼聰穎好學,懂得自律自強,發憤苦讀,習文練武,常常挑燈夜讀至三更,深得鄰裡讚許。明洪武年間,他以優異成績進入國子監太學。朱元璋知其苦讀,召見了他。朱元璋見他丰采凝重,英俊灑脫,大為讚許,便當廷策試,發現其才華橫溢,即旨封為。他身居官場幾十年,官至兵部尚書,儘管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

宋繼鵬:

宋繼鵬,鄒東田黃鎮白龍池村人,曾任鄒東田黃社社長,清末文賢教起義首領。文賢教起於鄒縣白蓮池,又叫習文教起義,俗稱白蓮教起義。

先後吸收郭鳳崗、李八、李九等入教並成為骨幹。以辦團練為名購買兵仗火器,建武裝,對骨幹授以官職,定年號為「天縱」,於鹹豐十一年二月借捻軍入鄒之機,宣告起義。接著就包圍鄒縣曲阜兩城,搗毀尼山書院、火燒顏母林。後在與清軍作戰中,因寡不敵眾,在鳳凰山東麓英勇戰死,郭鳳崗、李八被俘後慘遭殺害。起義軍民3萬餘眾也慘遭血腥鎮壓,以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堆積如山,慘不忍睹。

步雲亭:

步雲亭,名步佔潤,字雲亭,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鄒縣南亢抗日武裝起義的發起人之一。今鄒城市太平鎮東紀溝村人,出身於農民家庭。1937年「七七事變」後,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並於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任中共鄒縣縣委軍事委員。他拿出50塊大洋,賣掉20多畝地,買了槍枝彈藥,於12月中旬參與領導發動了鄒西南亢抗日武裝起義,組建了「魯南人民抗日遊擊總隊」,任副總隊長,與馮起一起率部配合國民黨川軍在界河襲擊日軍。揭開鄒縣人民抗日鬥爭的序幕。1939年8月,成立鄒縣抗日民主政府,步雲亭任縣長。帶領軍民打日軍,消滅黑七團等地方反動武裝,為開闢鄒東、鄒西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2年秋,任魯南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抗戰勝利後,又率部清剿了盤踞在嶧山的匪特李興泉部。1955年,任北京醫學院總務處長兼校黨委紀律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5月,北京醫學院黨委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召開了追悼大會。

劉寶:

劉寶,西晉軍事將領,文學家,字道真。山東省鄒城市郭裡鎮人。

自幼聰穎,能歌善簫,並善於以優美的樂歌表達自己的感情,聞者無不留連。曾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任從事中郎,後任吏部郎。他善於騎射,精於武功,作戰英勇,又先後任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領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等職,後因戍衛北境有功,賜爵關內侯。劉寶不但能武,而且善文,尤通經史。著有《劉寶文集》3卷及《歷代史書考異》,流傳於世。

張丕矩:

張丕矩,字季方,清末庠生、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清末民初鄒縣大峪口村(今鄒城市田黃鄉大峪口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庠。

1905年畢業於鄒縣師範傳習所。從28歲起至近八旬,從事教育工作約50年。1955年11月18日,在鄒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被選為鄒縣人民委員會委員,並連任二至五屆縣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被山東省文史研究館聘任為館員。

彭建華:

彭建華,黨員,鄒城市平陽寺鎮張村人。生前曾任鄒縣工委書記、縣委書記,1938年3月在平息「紅槍會」的戰鬥中犧牲。

仲長統: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仲長統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長於文辭。少年時敏思好學,博覽群書。20餘歲時,便遊學青、徐、並、冀州之間。

才華過人,但性卓異、豪爽,灑脫不拘,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稱為狂生。凡州郡召他為官,都稱疾不就。到漢獻帝時,尚書令荀彧聞其名聲,舉薦他為尚書郎,之後,曾參與丞相曹操的軍事,但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書郎的位置。仲長統的思想和才華集中表現在《昌言》之中。

張儉:

張儉,字元節,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時期名士,江夏八俊之一。

漢桓帝時任山陽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黨錮之禍起,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直到黨錮解禁才回到了家鄉。消息被得知後,大將軍、三公一起徵聘他,又被舉薦為敦樸,公車特徵,以其為少府,都為張儉所推辭。漢獻帝時,百姓遭遇饑荒,張儉用盡全部財產,救活了數百人。建安初年,被徵為衛尉,張儉不得已只好就任。因為曹操專權,於是閉門不出,不參與政事。一年多後,在許都去世,卒年八十四。

譚嗣同絕筆曾寫道: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當然,鄒城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鄒城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漢中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四大妖姬之一!
    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這裡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 壽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竟陵八友」之一!
    歷史上也寫作鉅定湖、距澱湖,原稱青丘濼,又稱作清水泊。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清水泊戰役就是發生在此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馬保三:馬保三,山東省壽光市牛頭鎮人,曾化名張炳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壽光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遂即發動了聲震渤海平原的牛頭鎮起義,樹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的大旗。
  • 陽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冠山雨過」為平定州八景之一。金、元時期祖籍平定的著名愛國詩人元好問在《鄉郡雜詠詩》中讚美冠山曰:「新堂縹緲接飛樓,雲錦周遭霜樹秋。若道使君無妙思,冠山移得近城頭。」這裡的娘子關為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蘭溪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金華四先生」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歷史名人!貫休:貫休,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谿市)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畫僧、詩僧。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貫休能詩,詩名高節,宇內鹹知。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董和: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
  • 海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之一!
    (關於潘閬的故事,詳見小編其它作品)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陳元龍: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浙江海寧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書。六十年,調禮部。乙丑科會試開始施行殿試十本進呈之制。
  • 撫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海上四妖」之一,張大千的恩師!
    這裡有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湯顯祖紀念館、湯顯祖墓、曾鞏讀書巖、曾鞏紀念館、譚綸墓、陸象山墓、樂史墓、吳澄墓,舒同書畫博物館,還有數條以撫州名人命名的街道。歷代到撫州為官或週遊的文人墨客如顏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陸遊、謝靈運等,為市內留下了大量詩詞、文賦、字畫、雕塑、摩巖石刻。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江陰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劉半農:劉半農,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曾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元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
  • 吉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宋末三傑」之一的民族英雄!
    這裡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聖地」的美譽。
  • 衡水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這裡的冀州古城遺址位於冀州鎮北關村一帶,是漢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牆,從東北向西南延伸,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裡的景州塔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物,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城內,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為景州塔,前人曾有詩說:「絕頂靜觀真景象,卻也身疑在蓬瀛」。
  • 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
    營口市,遼寧省轄地級市,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這裡的望兒山位於營口市熊嶽鎮東兩公裡處,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母親佇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遠方的兒子歸來,其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這裡的白沙灣位於營口市南部仙人島新區的白沙灣海濱公園境內,以海域風光為主,被譽為「遼東第一灘」,並且盛產白沙灣仙桃,故又被譽為「東北第一桃鄉」。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許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許姓始祖!
    許姓不僅歷史悠久,也誕生出了很多歷史名人!許平君:許平君,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漢宣帝劉詢的元配皇后,漢元帝劉奭的母親。元鳳六年(前75年),與漢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劉奭。同年,漢宣帝繼位,封許平君為婕妤。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聶榮臻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深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向榮:向榮,字欣然。
  • 洪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一些歷史名人!王繼賢:王繼賢,字翰城,洪江黔城長坡村人。幼聰慧,12歲應童子試,曾兩度入長沙嶽麓書院受業,由稟貢生赴京都入國子監。受工部侍郎何凌漢的器重,延至其家授業子孫。不久以便補導援列入任中書科中書,前後達16年。
  • 資興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資興史上第一位進士!
    因唐代舊縣治位於資興江畔(今東江湖)而得名,是郴商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東江漂流位於湖南郴州資興市內東江湖旅遊區,湖面煙波浩淼,湖水晶瑩透澈。景區內氣候宜人,山奇水秀,景色迷人,觀賞性項目融為一體,別具雄、奇、秀、明、趣的特色。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無錫歷史名人,個個家喻戶曉,最後一位竟是華太師的原型
    無錫別名梁溪,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它地處長江三角洲,江蘇省東南部,滬寧鐵路中段,古運河正好穿過,在惠山腳下,太湖之濱。無錫的名勝、人文景觀也很多。有88米高的靈山大佛,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二泉,江南第一山的惠山,久經滄桑的龍光塔,人來人往的錫惠公園,太湖隹絕處的黿頭渚,四季飄香的梅園,珍奇細巧的蠡園……這裡不僅環境優美,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要離: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
  • 德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特級英雄」、民族英雄!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高節:高節,字公秉,號竹亭,別好大鶴,四川羅江縣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欽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高節與其兄高簡、弟高第俱以文章馳名,人稱「三高」。嘉靖二十三年(1544),高節出任會試同考官。被捲入科場作弊案,發配充軍。
  • 茂名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茂名名字的由來!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高力士: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她歷經梁、陳、隋三朝,順應歷史潮流,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功勳卓著,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稱為嶺南「聖母」。《隋書》、《北史》、《資治通鑑》均為她立傳。陳鑑:陳鑑,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其祖父乃有「藩臬清風」之美譽的名宦陳珪。
  • 汝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
    汝州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是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之一。這裡的風穴寺又名香積寺、千峰寺,白雲禪寺,位於汝州市區東北中嶽嵩山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後經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重修與擴建。
  • 張家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張家界史上唯一的狀元!
    因旅遊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這裡的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嵩梁山,是張家界永定區海拔最高的山。因自然奇觀天門洞而得名,最早被記入史冊的名山。著名學者黃錦祥曾賦詩《遊天門山》一首:「絕壁千峰萬仞哉,迂迴棧道上雲臺。天門霧鎖晴還雨,洞宇彌煙撥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