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13 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是金剛寶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種佛塔建築形式。起源於印度。現存年代最早的金剛寶座塔為印度菩提伽耶佛塔。金剛寶座塔建築樣式為方形的塔座(金剛寶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構成。寶座上的塔有密簷式、樓閣式、覆缽式等多種,有的金剛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築頂上。
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五座塔代表金剛界五部佛主,中間的為大日如來佛,東面為阿閦(chù)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佛。
金剛寶座塔也是密宗壇城(曼荼羅)的一種形式。
14 福建華安二宜樓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牆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樓內空地中還有兩口井,分名為「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的陣型。就算井外溫度一致,兩泉的泉水溫度還是會相差一度。
15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北,獅子溝南側,佔地22萬平方米,為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宏大者,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下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
普陀宗乘之廟主體建築位於山巔,60餘座(現存40餘座)平頂碉房式白臺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
16 承德普寧寺大乘閣
大乘閣位於河北省承德普寧寺,興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大乘之閣,又名三陽樓。因人們希望得道發財,取三陽開泰的意思,又把這座樓閣叫作三陽樓。
普寧寺是一座漢藏形式相結合的寺廟。寺的前部為漢族典型的伽藍七堂布局形式,寺的後部則為藏傳佛教的建築布局形式。大乘之閣就是普寧寺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全寺的中心建築。
17 紫禁城三大殿
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中和殿最小。
三大殿是中國明清宮殿建築,體現了中國宮殿建築的以下特點: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
殿堂建築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牆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簷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18 福建永安安貞堡
永安安貞堡,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 安貞堡又名「池貫城」,位於距福建省永安市城區110公裡的槐南鎮洋頭村內,由當地鄉紳池佔瑞於建於清朝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歷時十四年完工。該堡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見的大型民居建築。
貞堡又名「池貫城」,位於距福建省永安市城區110公裡的槐南鎮洋頭村內,130多年前,由當地鄉紳池佔瑞,建於清朝光緒十一年,歷時十四年完工。安貞堡佔地面積5449.5平方米,2層合計建築面積7560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大型民居建築。
19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長壽元年(692年)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又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20 武當山南巖宮
南巖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巖上。據《太和山志》記載,唐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道士在此創建道觀,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慶萬壽宮」,元末建築毀於大火,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時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餘間,賜額「大聖南巖宮」,清末大部分建築復毀。現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原元君殿舊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華衣,形態逼真。宮外巖北有老虎口,巖南峰巒之上有梳妝檯、飛升臺等古蹟。
21 五臺山顯通寺無梁殿
因無量殿為磚石結構,全殿由青磚砌成無梁無柱,又稱無梁殿。
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原名「大孚靈鷲寺」是中國及白馬寺之後第二座寺廟,寺廟中軸線上有七重大殿,其中最為罕見的是一座漢白玉石砌成的「無梁殿」此殿整體磚石砌成沒有用一根柱子結構奇特,充分運用了力學的原理,外觀是兩層結構,實際是個一層的穹窿拱洞,拱洞由一塊塊青磚壘砌,扶搖直上,邊上邊縮。通高達20.3米,面寬28.2米,進深達16.2米,為國內明代建築中不可多得之瑰寶。
殿內供有釋迦摩尼報身相盧舍那佛,報身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是佛施展才能時的面目。佛的智慧是無量的,所以這個大殿也叫「無量殿」。
22 曲阜孔廟奎文閣
「奎文閣」是孔廟主體建築之一,原來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藏書樓。曲阜孔廟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重修。
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宇的建設上稱的上是孤例。它高23.35米,東西闊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層飛簷,四重鬥拱,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安然無恙,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傑作。
23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裡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
24 青海樂都瞿曇寺
瞿曇寺(qú tán sì),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公裡處的馬圈溝口,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又稱「卓倉多傑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始建於建於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瞿曇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築群。歷史上瞿曇寺曾領屬十三寺。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