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頭、鷹鼻、皮膚黝黑,小臂的肌肉異常發達,每一根手指都有寺廟裡的蠟燭粗細,雖然年近不惑,但陳志文更像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握手時,你能感到他粗厚的手掌下有使不完的力氣。
陳志文目前是廣州一家攀巖健身俱樂部的教練,也是廣州最早的攀巖者之一。2016年,隨著競技攀巖被正式納入東京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他的俱樂部也迎來了學員井噴,上至50歲左右的中年大叔,小到六七歲的兒童,都開始參與攀巖運動。
陳志文說,而今廣州的資深「巖友」越來越多,他們會定期組織野外攀巖,這項運動正成為越來越多都市人皈返自然的生活方式。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武威 實習生陳文杰
視頻/廣州日報記者高凱珅
攀巖運動正成為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中國,攀巖運動起步很晚,以前也一直是個很小眾的運動。1999年畢業於廣州體育學院的陳志文,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洛溪一家攀巖俱樂部的指導教練。彼時,甚至科班出身的陳志文還不知攀巖為何物,而那家身在樓盤的攀巖俱樂部,更大的作用是「賺人氣,賣房子。」
剛入職的陳志文身體素質出色,公司派他到北京的國家登山協會接受培訓,陳志文回憶道:「當時並沒有正式的攀巖教練證,只要培訓的機構給予書面證明,你就能上崗了。」
在北京接受培訓時,陳志文用的巖壁是水泥巖壁,無稜無角,「就像垂直立起的高牆。」
雖然只是半個多月的培訓,培訓條件也十分簡陋,但卻真正讓陳志文接觸到了攀巖,回到廣州的陳志文成為本地最早的一批攀巖教練。
最初的幾年,陳志文的職業沒變,但卻不斷地更換著工作地點,有段時間,他還被公司從廣州調到上海工作,「當時行業不景氣,我們就是跟著開發商走,開發商將人工巖壁當作一個噱頭,吸引人們的目光,帶動房子銷量,而巖壁僅僅是體驗的產品。房子賣完後,巖壁也就沒有人管理了。」
陳志文苦笑說,早些年攀巖運動的學員很少,攀巖一直是個邊緣運動,但這並沒有妨礙陳志文將職業變成他的終身愛好,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陳志文從網上找了不少國外的攀巖視頻,一邊模仿,一邊學習,後來,他開始體驗野外攀巖,正是那種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感覺,讓陳志文感受到了攀巖最大的樂趣,並痴迷於攀巖。
「無論你在訓練場練得如何嫻熟,人工的巖壁做得如何逼真,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野外,這才是攀巖最大的樂趣,野外攀巖的魅力在於無限制,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路線。攀巖一旦上手,你就會想挑戰更難的線路,甚至自己去開發線路。野外攀巖,比你在訓練場地更能感受與地心引力做鬥爭的樂趣。」陳志文笑道。
陳志文在野外攀巖
從2000年開始,陳志文幾乎每年都要去三四次野外攀巖,幾乎每次野外攀巖,陳志文和其他「巖友」都是自費,當初剛剛工作的陳志文,儘管手頭並不寬裕,但已經進化為「攀巖痴迷者」,即使是「窮遊」,也自得其樂,「跟老闆請假,老闆也比較支持,畢竟攀巖教練就該多嘗試一下。」
於是,近至白雲山,遠至英德、陽朔、北京,國內幾乎每一處野外攀巖「聖地」,都留下過陳志文的腳印。而讓陳志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途,則是2003年在泰國甲米的一次戶外攀巖。
「那兒的風景太美了,巖壁就在海邊,你的身後就是大海,海風拂面,我們在那裡住了一個月,每隔兩天,都會挑戰一套線路,每一個高度,你都能看到大自然不同的風景。」陳志文饒有興致地述說起當年的趣事,當時甲米島奉行見光斷電的政策,「也就是說,當地一出太陽就停電了。」
因此陳志文必須在每天早上太陽出來前,將早餐和午飯做好,晚上也得到太陽下山後才有電做飯。因為是窮遊,「巖友」們吃的東西相當隨便,他們通常只能拿電飯鍋煲青菜湯,偶爾才能吃到一些雞蛋和豬肉,「相比攀巖所帶來的樂趣,吃得差點算不了什麼。」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陳志文花費只花了5000元,機票前已經佔了其中一半。這次特別的窮遊經歷,用陳志文的話說,是他「唯一次能無憂無慮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攀巖中。你會覺得攀峰登巖,不再只是一項運動,一次挑戰,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嚮往。」
「攀齡」已有十七個年頭的陳志文說:「攀巖正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攀巖俱樂部裡的「爺爺輩」王兵
與此同時,攀巖這項運動也在讓越來越多愛好者欲罷不能,48歲的王兵就是其中之一。平常做市場銷售的王兵,兩鬢雖已花白,但卻身姿矯健,他算是陳志文俱樂部裡的「爺爺輩」,旁人並不知道,身高165cm的他,體重曾一度達到80千克,高血脂、高血壓一步步蠶食他的健康。但堅持攀巖幾年下來,老王的體重居然減到了60多公斤,身體也變得異常健碩,作為草根「巖友」,老王說起自己與攀巖的不解之緣,讓身旁體重90千克的視頻記者躍躍欲試。
「我第一次爬的時候,只爬到第4塊板(註:人工巖壁由一塊塊攀巖板拼接而成,每塊板大約80公分高)就堅持不了了。」王兵長舒一口氣,當年他是陪著孩子一起玩攀巖的,沒想到兒子試了兩三次就成功登頂了,作為老爸,成績如此差。
但王兵是一個有毅力的人,從那以後,他每周三次雷打不動到攀巖場練習攀巖,整整練了一個月,王兵終於成功到頂,「堅韌,這是攀巖教會我的。」
如今,已經是「攀巖界」老司機的王兵十分樂於向記者秀他的「攀技」,在攀巖場上,他在腰間系上保護繩,腳踩著比正常尺碼小兩號的專用攀巖鞋,一路沿著90度的巖壁騰挪直上,僅僅兩分來鍾,就攀上了5層樓高的巖場頂端。
和陳志文一樣,工作時間比較自由的他,每個月都會開車去一次戶外攀巖,在親近自然的同時,王兵會感到一種重回孩提時代的欣喜,「我想這才是我喜歡攀巖的真正原因,因為當你全身心在戶外攀巖的時候,你一定能把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煩惱都丟掉一邊,就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一樣。」
王兵說,和許多巖友一樣,攀巖是他逃離都市喧囂的最好方式,他會堅持這項運動,「我想我會爬到六七十歲,直到爬不動為止。」
廣州日報:攀巖尤其是戶外攀巖在人們的印象中更像是一個極限項目,他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是否容易受傷?
陳志文:專業的攀巖路線都是經過開發的,只要有專業人士帶隊,安全設備都到位,一般不會發生事故。以往攀巖出事,大多數是一些技術沒練好的生手出的。當然,攀巖也會經常受小傷,比如身上皮膚的擦傷,肌肉拉傷等等。
廣州日報:為什麼你會這麼喜歡攀巖?
王兵:首先,攀巖能打給我一種境界,生活與工作會給你很多的煩惱與壓力,到一到攀巖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都拋到腦後了,在攀巖結識的朋友聚在一起時,即使是鹹魚淡菜,也吃得津津有味,不亦樂乎,就像回到當年的學生時代。這種感覺在工作的飯局中是不可能找到的,相比,攀巖能喚回我一種童真的感覺。
其次,當你克服了一條很難搞定的線路後,你獲得的喜悅感是難以形容的,「比掙了錢」還興奮。不光是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是對辛苦付出的自己一個交代。
廣州日報:攀巖給了你們怎樣的感悟?
陳志文:當你徵服了一個難度係數,你會自然而然地向下一個等級進發。就好比你登上一個新的臺階,感到無比愉悅之後,就想著再登上一個。
攀巖久了,你會覺得人生就如攀巖,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往上爬,成功後又往下一個目標進發。
攀巖也有很多智慧,比如攀巖並不是一味地使蠻力,該停下歇息的時候,不可魯莽用力;但該奮起直上的時候,千萬不可猶疑不決,你多猶豫一分,力氣便多減一分,心態也會多焦慮一分。生活中也該如此。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