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石榴上市的旺季,紅彤彤的石榴綻開了厚厚的果皮,露出了一粒粒擠得密匝匝、晶瑩剔透宛如水晶瑪瑙般的果實,引得人們直想掰下幾粒放入口中,啜取那清甜的榴汁,任這瓊槳玉液般的汁水沁入心脾。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石榴以花豔多姿、紅紅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果實紅彤飽滿、晶瑩剔透、千籽同房、多子多福的象徵,突出了「福」和「喜」的文化。不少地方都保留結婚生子送石榴、中秋節將石榴當供果的習俗,歷代文人也曾以石榴為主題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佳句。自古以來,民間還流傳不少有關石榴的典故。
石榴為石榴科,屬於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它不僅味美可口,而且姿態秀美,可謂花豔果奇。石榴原產於古代波斯和阿富汗等中亞地區,古稱安石榴、若榴、丹榴、金罌、金龐、天槳等,它傳入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漢使臣張騫出使西域時,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安國」是現在的布哈拉,「石國」是現在的塔石幹,都是中亞地區,所以稱石榴為「安石榴」。據漢上林令虞淵追憶: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內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歡,後又命人將石榴栽植到驪山(今臨潼)溫泉宮,從此,石榴成了「紅寶石」,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名居中國五大名榴之冠。
南北朝時期,石榴也受到各朝皇帝的青睞,這時期出現了石榴詩、石榴裙。據《古今圖書集成》、《廣群芳譜》等文獻資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石榴的詩散句有13句,賦散句有2句,賦有13篇,頌1篇,詩5首。
東漢末年,蔡邕在《翠鳥詩》中寫道:「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 這是現存古詩中最早提及石榴的作品。
建安詩人曹植有詩:「石榴植庭前,綠葉搖縹青。丹華灼烈烈,璀彩有光榮。」 直接將石榴紅花綠葉的絢麗燦爛比作女子的美貌,這是文學史上首次以石榴花比喻女子的作品。
南北朝詩人何思徴在其《南苑逢美人》詩中也有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用石榴裙暗比心中的女子。
南朝梁代江淹讚美石榴樹曰:「美木豔樹,誰望誰待?綠葉翠萼,花紅絳採。照列泉石,芬披山海。奇麗不移,霜雪空改。」
潘嶽在《閒居賦》中讚美石榴:「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乎其側。」 《石榴賦》:「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南朝梁時文學家陶弘景說:「石榴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所以這時期的文人在作品中大多以讚美石榴花實枝葉等外在形象為主,把石榴當作美果珍樹極盡誇耀,恰好說明石榴在南北朝處於最輝煌被視作珍寶的一個時期,當時還有石榴的身價「非千金不可得」一說。
到了唐代,由於武則天的酷愛和推崇,石榴的栽植蔚然成風,並很快形成了「榴花遍近郊,城郊栽石榴」的盛況。傳說楊貴妃曾在華清池內親手種植一棵石榴樹,「石榴仙子」也應運而生。
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提及:「漢代張騫自西域得石榴苜蓿之種,今海內遍有之。」 可見石榴的種植在隋唐時期已經相當廣泛了,石榴樹己不再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的珍貴花木。在相關文獻中還有提及嶺中安石榴「花實相間,四時不絕」、「塗林花有五色,黃碧青白紅」,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也有記載「衡山祝融峰」下法華寺中的石榴樹春秋都開花,「南詔石榴味絕於洛中」,從中可知石榴的栽培技術在隋唐時期也在不斷提高,已經培育出不同的品種。而這個時期以石榴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相比於魏晉南北朝時為數己相當可觀,據《古今圖書集成》、《廣群芳譜》等文獻資料記載,隋代詠石榴詩1首,詩散句1句;唐代詠石榴詩28首,賦1篇,詩散句21句。內容上也從對石榴表面的讚美到更深層次的賦予其思想情韻和文化內涵。
唐代詩人白居易:「爛漫一欄十八樹,根株有數花無數。」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
唐代詩人杜牧:「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落豔中閒。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
唐代李白的《詠鄰女東窗海石榴》:「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唐代詩人李商隱:「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
唐代孔紹安的《侍宴詠石榴》:「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
唐代柳宗元的《始見白髮題所植海石榴樹》:「幾年封值愛芳叢,韻豔朱顏竟不同。從此休論上春事,看成古木對衰翁。」
唐代詩人元稹的《感石榴二十韻》:「初到摽珍術,多來比亂麻。深拋故園裡,少種貴人家。」
到宋代時期,石榴的種植已布遍村村寨寨,有「安石榴為村客」之稱,被認為只有「五品五命」,地位在百花中只算中等,與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比,石榴遭受的待遇一落千丈。雖然這個時期石榴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但也沒有妨礙吟詠石榴的文學作品雲湧而出。宋王朝腐朽沒落,但也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士子得到最優遇的時期,文人墨客們官閒事輕,有大把的時間去吟風弄月。據不完全統計,這個時期以石榴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宋詩有15首,詞12首,賦1篇,詩散句23句,金詩2首。這是文學史上第一次迎來以石榴為主題的批量創作,因為這個時期石榴的地位正好與這個時代相貼切,成為文人借物抒發情感的最佳對象,倒進一步加深文人對其受關注的程度。
宋代朱熹的《題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也是廣為流傳的佳句。
宋代蘇泂的《次友人韻》:「時事紛紛一笑中,臥看牆外石榴紅。誰楚客當年意,與把離騷繼國風。」 南宋末期的宋王朝已經腐朽不堪,蘇泂已厭倦談論國事,正值端午石榴花開,借屈原的離騷來延續憂國憂民又懷才不遇的心境。
宋代歐陽修的《西園石榴開》:「荒臺野徑共躋攀,正見榴花出短垣。綠葉晚鶯啼處密,紅房初日照時繁。」
宋代王禹偁的《詠石榴花》:「王母庭中親見栽,張騫偷得下天來。誰家巧婦殘針線,一撮生紅熨不開。」 借一種戲稱,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排解苦悶。
宋代楊萬裡的《石榴》:「深著紅藍染暑裳,琢成紋玳敵秋霜。半含笑裡清冰齒,忽綻吟邊古錦囊。霧縠作房珠作骨,水精為醴玉為漿。劉郎不為文園渴,何苦星槎遠取將。」
宋代蘇軾的《石榴》:「風流意不盡,獨自送殘芳。色作裙腰染,名隨酒盞狂。」 借石榴抒發自己對家國的感概。蘇軾另在《賀新郎》詞中:「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先把榴花描繪成頗有西子含顰風韻的紅巾,令人浮想聯翩,接著筆鋒一轉,投向凋謝後的落寞景象,表達出仕途坎坷、壯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宋代王安石的《詠石榴》:「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這是他在翰林院看到一株石榴樹後,心有所動寫下的詩句,可惜是一聯殘句。王安石才華無雙,而且恃才傲物,詩句正體現了他的豪情壯志,非常符合他的氣質。
宋代還留有與石榴有關的故事,比如秦檜識偷榴吏的故事;比較有名的是大文豪蘇東坡的故事:沈東老好客,結果迎來了回先生的光臨,回先生大醉之後,用石榴皮在牆上吟詩一首,蘇東坡後來路過此地,也用榴皮續詩,傳為佳話。這則故事在宋人陳鵠的《耆舊續聞》、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阮閱《詩話總龜》、蘇軾《補註東坡編年詩》、陳葆光《三洞群仙錄》等書中均有記載。宋代文人還喜歡將石榴萱草連用作詩,石榴有多子的寓意,萱草是宜男人的象徵,二者都是在仲夏開花,所以宋代有許多出現「萱草石榴情更多」之類的詩句。石榴作為友人間互相贈答的題材在宋代也有一個高潮,「榴」與「留」諧音,古代士人喜歡宦遊他鄉,與親友離別,看到榴花便想起故園,所以石榴又成思鄉人的寄託之物。總之,石榴在宋代時期的整個文學作品中,無論被借喻還是隱喻,都體現出一種特有的「石榴文化」。
到元明清時期,有關石榴意象與題材的文學作品還在繼續增加,元代人還將石榴花作為曲牌名。據《廣群芳譜》和《古今圖書集成》等文獻統計,這個時期以石榴為題材的元詩有21首,元詞1首;明詩有95首,文2篇,詞2首;清詩有225首,文5篇,賦5篇,詞22首,數量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從內容上看基本上也以讚美石榴為主題。
元朝馬祖常的《趙中丞折枝石榴》:「乘槎使者海西來,移得珊瑚漢苑栽。只待綠蔭芳樹合,蕊珠如火一時開。」
元格的《榴花》:「山茶赤黃桃絳白,戎葵米囊不入格。庭中怱見安石榴,嘆息花中有真色。生紅一撮掌中看,模寫雖工更覺難。詩到黃州隔千裡,畫家辛苦費鉛丹。」
明朝李小漁的《旅居遣興》:「梅子黃時雨不休,炊煙低只傍簾鉤。老蛙深坐怒何事,笑倒一枝紅石榴。」
明朝楊升庵的《庭榴》:「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深秋能結果,肯於夏半爛生姿。翻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
歷代記載石榴的典籍也頗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不僅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引種石榴的史實,還對石榴的栽培技術以及藥用功效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記述。
歷代還留有不少以石榴題畫的作品。宋人陳深《題錢舜舉寫生五首》之一的《石榴》開創了題畫石榴詩的先河,元代馬祖常的《趙中丞折枝石榴圖》、傳若金的《題畫石榴》、以及王惲的《宋徽宗石榴圖》等,包括以石榴為吉利寓意的經典畫作《榴開百子》、《三多》、《華封三祝》、《多子多福》等,表明這時期以石榴為題畫的熱潮逐漸興起,並一直延續到清代。
民間還有「石榴裙」和「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梁元帝在《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由此而來。古代婦女著裙染色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因此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唐代還留有許多寫石榴裙的詩句,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 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韋莊也有詩:「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等,石榴裙一直流傳到明清,仍然受到女性的喜愛,《紅樓夢》裡亦有大段的描寫。而「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則來自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歡石榴花,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和王母祠等地廣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就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楊貴妃酒後雙腮緋紅醉態嫵媚,唐明皇常將楊貴妃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豔麗?因過分寵愛楊貴妃而不理朝政,大臣們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直到唐明皇聞之下令所有文武百官見到楊貴妃一律使禮,眾臣無奈,凡見到楊貴妃走來無不紛紛下跪,因楊貴妃身著石榴裙,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在歷朝的民俗中,石榴代表著美好事物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北齊書·魏收傳》載:文宣帝帶著一幫官員為侄兒安德王相親。到女方家,女孩母親宋氏親自端著一個放著兩隻大石榴的果盤,恭恭敬敬地跪獻到皇帝的案上。皇帝拿起石榴反覆觀看,問諸人皆不知何意。此時皇太子的老師魏收說石榴豐碩多子,薦獻石榴是期望安德王多子多孫,金枝繁葉。皇帝聽後大喜。從此以後,訂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時互贈石榴的風俗在民間廣為流傳,民間常有石榴剪紙,稱作「榴開百子」。清朝有文獻:「送採定之婦,紗羅衣著,伴以榴花艾葉九子粽,謂之綴莭。亦送嫁女及新婿。」 可見婚嫁時石榴是必帶之物已成風俗。
農曆五月正是石榴花開最豔的季節,因此五月又稱「榴月」。「榴花紅似火,火紅似硃砂」,硃砂色有驅邪之稱,因此民間有「榴花攘瘟剪五毒之說。顧祿在《清嘉錄》記載:「五日俗稱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為端五景。」 《長元吳志》有載:「端午簪榴花艾葉以闢邪。」 可見端午時佩戴榴花已成風俗。張岱在《夜航船》中記載:「端陽日以石榴花葵花菖蒲艾葉黃梔花插捅瓶中,謂之五端,闢除不祥。」 從中可知榴花不但插頭上,還插花瓶裡。
到中秋,恰逢石榴成熟的季節,火紅的石榴又和十五的月亮一樣,成了團圓的象徵。民間還有中秋之夜祭月以石榴作供果的習俗,借石榴的吉祥之意以求月神賜福。
石榴除了觀賞和食用之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記載:御飢療渴,解醉止醉。《名藥錄》中記載:療下痢,止漏精。石榴的果實、種子、果皮、根皮、花、葉、均可入藥。石榴花可治療婦人帶下、腰酸乏力、赤白痢下,石榴皮是一味效果顯著的收斂止瀉藥,並有止血的功效,石榴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石榴果實對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抗菌抗病毒和抗腫瘤等方面具有治療作用,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心臟病以及骨質疏鬆、更年期症候群等都有顯著的療效。民間有關石榴的偏方和驗方多達百餘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