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血燕來歷,中國古代醫書和一些散文筆記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金絲燕吐血築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巖洞中的礦物質滲透到燕窩,但一直以來缺少科學的求證和根據,即使在引燕業十分發達的馬來西亞,對此也莫衷一是。
在杭州擁有燕窩公司的一名馬來西亞古晉城華人介紹,真正的血燕產量非常低,而且採摘極為困難,根本形成不了市場,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人都難得一見。「我有過統計,中國市場上血燕的年消耗量目前達到了兩三百噸,試問天然血燕就算有,產量也是少之又之少,哪有那麼多貨?」
「吃燕窩的人比築窩的燕子還多,能不造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馬來西亞燕窩經銷商說。
但嗅覺靈敏的商家竟然依靠這個傳說和民間滋補信仰,在中國憑空打造出了一個龐大的「血燕產業」。
據了解,在馬來西亞,有5萬間引燕屋,這是燕農根據燕子的習性喜好築的屋,用各種手段吸引燕子築巢,收穫燕窩。這是一個半人工的燕窩產業,年產值200億元人民幣,90%以上銷往中國。
>>加工方式 燕窩+燕糞+加熱在一家集中批發燕窩的市場廣州一德路批發市場裡,記者發現,白燕窩價格每500克從五六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而加工過的「血燕」價格更為便宜,為每500克5700元,算是低檔貨。
馬來西亞一些業內人士透露,「血燕」其實是在加工作坊裡,對白燕窩進行燻制或染色後形成的。
在一名馬來西亞商人提供的「血燕」製作錄像中,記者看到,白燕窩被整整齊齊擺放在一個盒子裡,上下都蓋上燕子糞便,然後打開取暖器對整個環境加熱,一周後打開盒子,燕窩就成了「血燕」。
「在馬來西亞,大家都知道在引燕屋裡,燕窩只有白色的。」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燕窩經銷商表示,從幾十年前開始,有些人用一些化學藥物將白燕窩氧化成紅色,而這些用作加工紅燕窩的原料,很可能是劣質燕窩,一經染色就看不出瑕疵了。
不僅僅是「血燕」,白燕窩造假也很嚴重。
而在東南亞當地甚至專門有教授如何給燕窩增重、美化或直接造假的課程,整個課程只需付出約200港元學費、耗時一天即可學成,所需工具也只是一種主要成分為木薯粉的膠水黏合劑和豬皮、海藻等原料。
>>進口渠道 把關不嚴+大量走私據了解,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於燕窩進口,有明確的質量標準。國家強制性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嚴格限制食品添加亞硝酸鹽,僅允許生產醃燻肉等製品有微量殘留,限量為30毫克/千克,最高燻制火腿殘留量也不得超過70毫克/千克,並要求按照進口批次15%抽樣。
但調查中發現,各經銷商出具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明卻不盡相同。
在廣東佛山綜合市場,一些銷售人員拿出的燕窩送檢單上,只有甲醛的檢驗指標,並沒有亞硝酸鹽的檢驗項目。
廈門市雙丹馬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血燕」產品,配送至浙江省40餘家「燕之屋」加盟店,該公司出具的「出入境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中,入境口岸為廈門,沒有標明亞硝酸鹽的檢測結果。
廣州龍標心燕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涉案企業,其提供的「衛生證書」中,入境口岸為廣州,僅說明「上述貨物業經檢驗檢疫,準予銷售/使用」。
而另一家涉案企業浙江英特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卻是「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有關專家認為,「問題血燕」「飛」進中國市場,至少存在兩個漏洞,一個是從出入境檢驗檢疫的證明可以看出,各地海關的標準並不統一;第二,還有大量燕窩是走私進入中國的。
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從馬來西亞進口的燕窩是0.379噸,2009年是6.218噸,2010年是8.689噸,2011年1至6月是5.068噸。而根據馬來西亞國內的估計,該國每年燕窩產量達到60噸,90%以上的出口地是中國。據新華社電
(責任編輯:U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