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譽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從小到大見到過很多龍的形象,小時候學過的「葉公好龍」,很多電視劇中也都出現過龍,比如《西遊記》、《封神演義》、《活佛濟公》等。
這些神話故事中的龍不管是善的,施降甘霖,吞雲吐霧;還是惡的,禍害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莫不是神通廣大、變幻莫測、威風凜凜的形象,讓人望而生畏。
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龍從原始社會開始,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神靈,成了老百姓的民間信仰。我們都知道龍是皇家的象徵,那麼龍是什麼時候和皇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呢?
龍與皇權逐步聯繫起來是在秦漢時期,秦漢時期,國家歸於統一,統治階級需要從精神上給百姓一種「君權神授」,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讓自己的統治基礎更加穩固。
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龍形象,集中了眾多祥瑞動物的特徵,其影響力,神性光環越來越強大,極為符合皇帝神話自己的要求,由此龍便被帝王所用,成為皇帝的象徵。
漢高祖劉邦被傳是蛟龍與其母親劉媼交合所生的兒子,所以被稱為「真龍天子」,歷代帝王對此加以附會,都稱自己是「真龍天子」,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便成了皇權的代表。
龍的形象在漢代加以定型,東漢王符描述龍「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從此後世龍的形象基本也是塑造成這樣一個集多種動物精華部分於一身的神物。
龍紋在商代開始用於服飾,周朝時形成了包括龍紋在內的十二章制度作為帝王的服飾。
東漢時,皇帝和九卿都可以用龍紋,九卿以下禁止用龍紋。
唐高宗時期,試圖壟斷龍紋,沒有成功。
宋代朝廷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用「升龍」,一品高官服飾可以畫「降龍」。
元代規定民間不可以穿用龍鳳圖案的服飾,市面也不可販售,一時不能完全禁止,便規定雙角五爪的龍形象為皇帝專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龍紋民間可以用。
明代禁止民間使用龍紋,皇帝多賞賜大臣無角無爪的蟒袍,所以明代蟒袍比較盛行。
清代除了皇帝用龍袍外,文物百官都可以用其相應等級的蟒袍。而且在1888年,將「黃底藍龍戲紅珠」的黃龍旗定為國旗,龍從皇帝的象徵成了中國的標誌。
那麼龍又是如何成為華夏民族的圖騰信仰的呢?
革命黨人推翻清朝之後建立中華民國,多年內戰加上日寇侵華,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一度處於亡國的危險之中,急需一個重要的標誌把渙散的人心統一起來。這個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西方圖騰學的影響下,開始建構以龍作為中華民族標誌的圖騰。
1942年,聞一多發表了《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聞一多要論述的是,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境內的眾多民族,大家有共同的來源,以激發民眾的民族意識,以救亡圖存。即使聞一多的觀點證據不足,但影響巨大。
尤其同年(1942年)在美國拍攝了一部由小說《Dragon Seed》(龍種)改編的電影,主題是宣傳中國人對日本侵略的抵抗,向世界傳播中國抗戰的努力。龍種一詞對「龍的傳人」在中國知識界的成型起了推動的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龍成了封建落後的象徵被摒棄。到了1978年臺灣侯德健創作歌曲《龍的傳人》,瞬間傳入內地,火遍大江南北。
這首歌傳入中國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民族精神振奮,歌曲塑造的巨龍形象正好成為民族騰飛的象徵,每個中國人乃至所有華人都有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於是大街小巷所有的人都開始激情傳唱。
於是一首歌使龍重新成為中國的象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的崇拜與現實的結合,使龍很快成了中華民族的圖騰信仰。到現在人們在唱這首歌的時候,還是激情澎湃,中華人民都以是龍的傳人而自豪。龍蓬勃向上的精神永遠是華夏兒女奮力進取的精神!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