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從民間信仰,到皇權標誌,再到華夏圖騰,是如何演變的?

2020-12-12 吉祥如意之人在旅途

我們被譽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從小到大見到過很多龍的形象,小時候學過的「葉公好龍」,很多電視劇中也都出現過龍,比如《西遊記》、《封神演義》、《活佛濟公》等。

這些神話故事中的龍不管是善的,施降甘霖,吞雲吐霧;還是惡的,禍害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莫不是神通廣大、變幻莫測、威風凜凜的形象,讓人望而生畏。

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龍從原始社會開始,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神靈,成了老百姓的民間信仰。我們都知道龍是皇家的象徵,那麼龍是什麼時候和皇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呢?

龍與皇權逐步聯繫起來是在秦漢時期,秦漢時期,國家歸於統一,統治階級需要從精神上給百姓一種「君權神授」,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讓自己的統治基礎更加穩固。

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龍形象,集中了眾多祥瑞動物的特徵,其影響力,神性光環越來越強大,極為符合皇帝神話自己的要求,由此龍便被帝王所用,成為皇帝的象徵。

漢高祖劉邦被傳是蛟龍與其母親劉媼交合所生的兒子,所以被稱為「真龍天子」,歷代帝王對此加以附會,都稱自己是「真龍天子」,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便成了皇權的代表。

龍的形象在漢代加以定型,東漢王符描述龍「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從此後世龍的形象基本也是塑造成這樣一個集多種動物精華部分於一身的神物。

龍紋在商代開始用於服飾,周朝時形成了包括龍紋在內的十二章制度作為帝王的服飾。

東漢時,皇帝和九卿都可以用龍紋,九卿以下禁止用龍紋。

唐高宗時期,試圖壟斷龍紋,沒有成功。

宋代朝廷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用「升龍」,一品高官服飾可以畫「降龍」。

元代規定民間不可以穿用龍鳳圖案的服飾,市面也不可販售,一時不能完全禁止,便規定雙角五爪的龍形象為皇帝專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龍紋民間可以用。

明代禁止民間使用龍紋,皇帝多賞賜大臣無角無爪的蟒袍,所以明代蟒袍比較盛行。

清代除了皇帝用龍袍外,文物百官都可以用其相應等級的蟒袍。而且在1888年,將「黃底藍龍戲紅珠」的黃龍旗定為國旗,龍從皇帝的象徵成了中國的標誌。

黃龍旗

那麼龍又是如何成為華夏民族的圖騰信仰的呢?

革命黨人推翻清朝之後建立中華民國,多年內戰加上日寇侵華,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一度處於亡國的危險之中,急需一個重要的標誌把渙散的人心統一起來。這個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西方圖騰學的影響下,開始建構以龍作為中華民族標誌的圖騰。

1942年,聞一多發表了《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聞一多要論述的是,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境內的眾多民族,大家有共同的來源,以激發民眾的民族意識,以救亡圖存。即使聞一多的觀點證據不足,但影響巨大。

尤其同年(1942年)在美國拍攝了一部由小說《Dragon Seed》(龍種)改編的電影,主題是宣傳中國人對日本侵略的抵抗,向世界傳播中國抗戰的努力。龍種一詞對「龍的傳人」在中國知識界的成型起了推動的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龍成了封建落後的象徵被摒棄。到了1978年臺灣侯德健創作歌曲《龍的傳人》,瞬間傳入內地,火遍大江南北。

這首歌傳入中國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民族精神振奮,歌曲塑造的巨龍形象正好成為民族騰飛的象徵,每個中國人乃至所有華人都有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於是大街小巷所有的人都開始激情傳唱。

於是一首歌使龍重新成為中國的象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的崇拜與現實的結合,使龍很快成了中華民族的圖騰信仰。到現在人們在唱這首歌的時候,還是激情澎湃,中華人民都以是龍的傳人而自豪。龍蓬勃向上的精神永遠是華夏兒女奮力進取的精神!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西安長歌行研學|龍圖騰
    有的民族的圖騰還不止-一種,如蒙古族的圖騰是蒼狼和白鹿,侗(dòng)族是狗和山羊,壯族是水牛和鷺(lù) 鳥等等。而龍作為圖騰也並不專屬於中華民族,自認是「龍的傳人」的還有朝鮮人、越南人、東埔寨人等。龍圖騰形象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龍已經成為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標誌。龍形象成為了皇帝的專屬標誌。皇帝就是「真龍天子下凡」。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龍」的身影隨處可見,是伴隨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一員。現如今,龍在我們國家是神聖的象徵,「龍的傳人」的觀念早已經深入到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龍這一奇特現象的形成,反映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融合過程,從部族大融合到堯帝時基本完成,龍的這一形象逐漸確定下來。  可以說,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對「龍」擁有一種原始的圖騰崇拜,直到今天人們還會用帶有「龍」的詞語或者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
    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2月底,我開始思考如何系統的向大家介紹陶瓷之美,進而確定了從「釉色」到「紋飾」再到「器型」的方向。於是整個3月,我們一起領略了單色釉陶瓷的魅力。從常見的白、黃、紅、青到小眾的黑、藍、綠,基本囊括了全部單色釉種類。至於瓷器「紋飾」,無論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青花還是粉彩,都是技術與色彩運用。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引言: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
  • 為什麼會出現「圖騰」,他的作用是什麼?為啥直到清代還有圖騰
    在原始人的信仰中,圖騰常常與某種特定動物聯繫在一起,例如我們熟識的狼圖騰,虎圖騰等,群體成員都認為是由圖騰繁衍而來,是其圖騰之神的後代。當然也有植物,非生物和自然現象等。中國有很多關於圖騰的文化,有彩陶上的圖騰,葫蘆上的圖騰等等,但數千年來,龍的傳人們都對龍有特殊的崇拜之情,古往今來的記載中也有很多關於龍圖騰的傳說。
  • 上古神獸龍的起源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是《說文解字》中對龍的描述。古人說,龍是庇護人類的神獸,龍是皇權的象徵,龍是力量的標誌。讓我們一起看看,龍是怎樣的。龍的原型關於龍的原型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蛇、有人說是閃電、也有人認為是鱷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學者聞一多探討龍的原型。支持「蛇演變說」,龍是由蛇為基礎原型變化來的,之後不久,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 歷史上如此多「墜龍」事件,龍真的存在嗎?龍又代表何種意義?
    以下是考古學家在內蒙古挖掘出的遠古人類製作的龍形玉石:【被譽為華夏第一龍的紅山玉龍】一、龍圖騰的由來龍這種事物,最早的記錄出現在三皇五帝時期,它最初的原型便是古人崇拜的——蛇。聞一多先生也曾在《伏羲考》中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玉豬龍】正因為龍是一種人為虛構的生物,所以龍的外形在歷朝歷代都呈現出不一樣的模樣。
  • 英國獅子德國鷹,中國巨龍最霸氣,法國的圖騰最稀奇
    圖騰文化源遠流長,從有部落的時候就有圖騰了。從一開始作為部落祖先或者神靈的靈魂載體,以及外在表現形式,更多的是作為祭祀或者信仰來使用。再到後來,圖騰開始漸漸的變成了代表某個族群或者某個國家的功能,更像是某些共同族群的人凝聚力的表現。
  • 「龍」——茅臺酒上最尊貴的標誌!
    自古以來,在中國龍便是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徵。在古代,龍便代表著皇權帝位,皇帝便是天選之子——龍子,代替上天來統治人間的。
  • 龍圖騰的由來之拜火的啟示
    中華民族脫胎於上古華夏,且文明一脈相承。自夏族之時,就已經有龍旗產生。那麼,龍旗之中的龍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難道是對蛇的崇拜?對鱷魚的崇拜?還是對蠑螈的崇拜?甚至在坊間還有認為是多種圖騰合一而成。前邊說到大眾對於龍形的認知是源於動物的模仿。筆者認為,在上古時代,當時的人類歷史看到了鱷魚,也未必能立馬刻畫出形狀來,而且從歷代典籍記載中可知,鱷魚這一物種早就有所認知,龍形和鱷魚兩回事。其次是蛇,不論民間還是官方,對於蛇是很容易刻畫的,而更大的蛇形卻是伏羲女媧,也就是說,從最早的時候人們也已經認清了龍和蛇是有區別的。
  •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作者:趙輝)龍作為華夏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創新、綜合、包容、進取、獨立的民族精神。龍的形象已經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龍的傳人也成為中華人民最自豪的稱謂。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圖騰來由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
  • 圖騰與兩性的關係
    圖騰的出現,是人類進步到某一階段的產物。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區分不同族群的氏族,氏族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兩性關係的一大進步。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區別於其他氏族的圖騰。氏族和圖騰的出現,在人類性關係的發展演變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白蛇傳》|圖騰、京劇、皮影,非物質文化為何如此眷顧民間藝術
    或者說白蛇傳是如何形成的呢?《白蛇傳》與《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合稱之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何為民間傳說,意思是植根於民間最為廣泛的傳統文化,不管是裡面的愛情還是故事都是民間百姓的嚮往。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俗話說「龍鳳呈祥」,提起鳳凰總是與龍相對。最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最初是由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這代表著以蛇圖騰為主古代華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它部落,並將它們的圖騰不斷融合到自身而形成所謂的龍。同時,鳳鳥也變成了中國另一個圖騰符號,成為東方集團頂禮膜拜的對象。
  • 濬縣廟會的民間手工藝——「泥咕咕」,雞、大雁、老虎、龍、鳳凰
    從身邊常見的家禽家畜,到大自然中的珍禽異獸;從大自然中實際存在的人物和動物,到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中的神袛、瑞獸;從歷史傳統人物,到戲曲和文學作品的形象,可以說凡是藝人能夠見到和想像到的都能夠表現出來。其內涵也是極為豐富的,往往在一種形象上聚集了多種文化元素,有多種功能,使其更加具有魅力。
  • 傳統文化中「龍」形象的演化歷程。「龍紋飾品」吉祥與力量的象徵
    原始製作工藝的起源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任何一種有具體象徵意義的物體形象,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有演變過程的。都是由簡入繁,由抽象到寫實,龍圖騰的形成,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演化過程,龍是炎黃子孫的象徵。真龍演化完全成熟,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庇護華夏,造福於民。長江黃河是龍的化身!哺育著華夏兒女。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