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愛吃的麵食還有燒餅、餡餅和餛飩。
燒餅
燒餅:當時做燒餅的種類很多,有芝麻燒餅,是用粗白面,也叫黑面發麵,就是帶點麩皮的麵粉,那時機制麵粉叫「洋面」,做燒餅一般沒有用洋面的。面中加鹼、礬、鹽,做時每二十個或三四十個烙一爐。把麵攤開,抹上芝麻醬,撒上花椒鹽,再裹起,分成小塊,擀成餅,刷點鹼水,沾上芝麻,先烙後烤。過去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的名點有肉末燒餅,就是精白麵粉做的吊爐燒餅,價錢自然貴一些。閒園菊農《一歲貨聲》說:「其爐如四尺屋,上貼烘熱,稍小而尖者曰驢蹄。」又云:「吊爐、高面一派,味殊勝。」
馬蹄燒餅是典型的清代小食品。馬蹄燒餅分「椒鹽馬蹄」和「白馬蹄」兩種,前者色紅,故稱「紅馬蹄」;後者色白,故稱「白馬蹄」,因為都是用吊爐烤制而成,因此又通稱「吊爐燒餅」。據說慈禧太后曾夢見吃燒餅,次晨早膳正好有肉末燒餅。太后大悅,認為給她圓了夢,便賞廚師尾翎和銀子。從此,肉末燒餅便出了名。過去,北海公園「漪瀾堂飯莊」和「仿膳茶社」的馬蹄燒餅夾肉末,配以雞絲湯麵,即成為便餐中的主打。
螺絲轉
燒餅還有一種稱為「螺絲轉兒」,是將極薄的多層半發麵面片,刷上芝麻醬、花椒鹽,盤成圓錐形的火燒,先烙後烤而成。上有均勻清晰的旋紋,狀如螺殼。特點是食之外皮酥脆,內瓤鬆軟,味道鹹香。年輕牙口好的可將它放在微火上烤,將內外水分全部蒸乾,成為「幹嘣兒」,用手一拍即碎,吃起來嘣焦酥脆,別有風味。
餡餅
餡餅:因餡與餅的形狀而得名,大致可分三種:一是「肉餅」,其餡以肉為主,以菜為輔。常見的有羊肉、白菜;牛肉、大蔥等餡,肉餅是餡餅中最大的,一般論斤稱售。二是「餡餅」,以羊肉、西葫蘆;羊肉、白菜餡為多,直徑多為10釐米左右、厚度不足1.6釐米,放鐺上半炸半烙而成。三是「門釘餡餅」,個頭比餡餅略小,但要厚,成圓墩形,烙成焦黃狀,如城門上的門釘,故稱。賣餡餅的多代賣稀粥,餅、粥配套,成為一種經濟實惠的便餐。
餛飩
餛飩:老北京的餛飩首先分京式、南式兩種,南式餛飩是清湯皺皮餛飩,在南味館子中賣。《同治都門紀略》中詠《致美齋餛飩》寫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喉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京式餛飩則不同,是骨頭濃湯煮的,餛飩鍋一般都用較深的「掬口」鍋,鍋中間用一塊鐵皮隔開,一邊煮骨頭,一邊不停地滾開著湯,以便隨時煮餛飩。京式餛飩盛出來時,先在碗底放點醬油,滴點雞油或豬油,盛好後,上面灑點京冬菜末、蝦皮,放點香菜或豌豆苗,添點綠意,又提香味。
說起老北京餛飩,還有個故事。清伍宇澄《飲淥軒隨筆》中有一條記載:「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為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於隙地築樓,市餛飩,味鮮美。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麇集,得金錢無算。」
過去,老北京的餛飩以「東華門侯」、地安門外天匯大院口上的「餛飩範」兩家較為有名。尤其是範家餛飩肉鮮、餡大、湯肥,四季佐料不同。南式餛飩館,有名的要算宣武門外的「媽媽館」。清人得碩亭《草珠一串》竹枝詞云:「蘇松小館亦堪誇,南式餛飩香片茶。可笑當壚皆少婦,館名何事叫媽媽?」南式餛飩與北式餛飩不同,雖是清湯,但餡好,湯內加蛋片絲,亦別有風味。
老北京的餛飩鋪一般都備有掛麵、雞蛋,甚至還代賣燒餅。顧客可向攤主要餛飩「臥果兒」、餛飩煮掛麵等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