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歷史悠久,悠久的歷史除了沉澱了優秀的文化外,不外乎就是衍生了眾多美食了。與文化文明一樣,美食也是需要時間去積澱的,在北京,有一種叫「咯吱盒」的特色麵食,它的歷史就非常久遠,據說比老北京城還老呢,而且它還被稱為是煎餅的豪華升級版。
咯吱盒伴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之生而生於運河源頭之通州,歷經人們千百年品味推敲,此味視運河漸衰而不顧至今留存於京東民間,且有日益蔓延之勢。京杭大運河通航後,大批京東百姓操起漕運營生。
船工們從山東帶回酥脆的煎餅,日久受潮,煎餅變的皮軟,入口不爽。有心得人將煎餅捲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之久不變質。咯吱盒很快成為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運河碼頭張家灣己方圓數十裡的京東一帶民間傳開。
舊時每逢春節過大年,京東通州乃至運河兩岸百姓將所餘雜糧細作,油炸咯吱盒便是其中之一。直到現在,每到頭過年的前幾天,老北京人就要開始攤煎餅皮,包餡,做這道咯吱盒。做幾大臉盆,過了大年初一,就該各家串門,來的人多了,臨時準備菜就顯得忙不過來。而且以前那一到過年基本賣菜的也回家了,買的菜又不好保鮮,所以做成咯吱盒,一來人串門就拿出幾塊炸完一切就可以上桌了。
咯吱盒的製作原料非常廣泛,麥、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均可入選,當然現在一般都用綠豆面和小麥粉。將綠豆面和小麥粉的對比為3:1,攪拌均勻。然後打進一個雞蛋,攪拌均勻,加入雞蛋的面在攤餅的時候邊上會微微翹起,好翻面。
緊接著用溫水稀釋麵粉,水邊倒邊攪拌看狀態,能在鍋中攤成餅,流動狀態最佳,這就為後麵攤煎餅做好了準備。接下來鍋中倒入一點點炒菜油,潤一下鍋,油不要太多,倒入適量的麵糊,混開,攤成煎餅皮,這樣咯吱盒的皮就做好了。
下面就是開始調餡了,胡蘿蔔擦成絲,香菜洗淨切成末,加入鹽、生抽、白胡椒粉、五香粉拌勻,最後點一點點芝麻油。把煎餅平鋪在案板上,在上面碼好餡料,在上面蓋上一張煎餅,麵皮邊抹上麵粉糊粘緊。然後切成等寬的長條,不用切成小個的菱形塊,那樣炸的時候容易散,最後就是炒鍋倒油,6成熱時下入切好的咯吱盒,炸制表面稍硬即可。
聽著很是複雜,實際操作起來並沒有很困難,馬上就是年下了。愛動手的吃貨小夥伴們不如就按照小編文中說的步驟給家人做上一份麵皮酥脆的咯吱盒吧。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註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