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分享,線下圈子,盡在微信:EMBACLUB
===================================
我們知道禪是離不開打坐的。可是一般人以為打坐就是禪。有些人說他學過禪,實際是說他學過打坐。我常說:打坐如果是禪,那麼石獅子坐了幾十年,該有禪了吧!如果打坐才有禪,不打坐就沒有禪,那只是修腿,不是修禪。所以說「打坐非禪」。但是,禪宗不離打坐是真的。打坐是訓練自己走向實證的禪修,體驗自己如何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況,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達到心性本來的方法。
修禪的方法很多,其基本原則是,首先要認清自己心理的現況,不一定需要打坐,大家隨便在什麼狀態中都可以體驗出來。只需要把現在自己的思想集中起來,觀察自己在幹什麼。諸位如果照此作去,一定開始發現腦中有很多思想。不打坐還不曉得思想的雜亂,愈打坐則愈覺得雜亂。猶如一杯水,裡面有很多的塵垢,當它動的時候,並不能發現裡面的沉渣;但把這杯水放好,加上澄清劑,才發現沉渣很多。初步靜坐的道理也是如此。
這種種雜亂的感覺和思想,佛法統統名之為妄想,也叫妄心。為什麼把這一種心理狀況叫做「妄」呢?舉例來說,我今天已經講了很長時間了,講了很多的話。那段時間哪裡去了呢?過去了。我講的話呢?講過了,也就沒有了;你們聽過了,也沒有了。再如,電燈剛剛亮的時候,第一剎那的閃光,立刻消失了;只是電源不斷地供電,在不斷地消耗中,我們才不斷地看到亮光。總之,我們聽講的、聽的、感受的、思想的都「過去」了,不能把握它。我們的思想,可以想得很多,可是要它停留,卻留不住。所以叫做妄心、妄想。妄者,虛妄不實。是靠不住的。佛法也叫它「幻」。
諸位注意,當這一秒鐘——「嘿」,我手這麼一擺,這一秒鐘已經過去了。可是,當這個剎那幻想(現象)存在的時候,不能說沒有,是有的,存在的;但是,這個存在不是永恆的,它馬上過去了,故謂之幻,是妄想,是妄心。但是,我們能知道現在自己在講,自己在感覺,自己在煩惱、歡樂,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動過。各位知道自己在這裡聽,聽些什麼?過去了;可是,那個能聽之性沒有變動。
我們在靜中要慢慢抓住這樣一個心理狀況:對於感覺、知覺、虛妄不實的思想,過去了,不去理它。但是,很多人在靜坐的時候往往在自我的心理上犯了錯誤:本來很悠閒,因為要一心一意去自覺打坐,反而顯得很緊張。愈用思想的,思想愈是把握不住。所以要使你的心境永遠如「風來竹面,雁過長空」。就是要像天空中的飛鳥,永遠沒有留下鳥的痕跡;況且你要留,也永遠留不住。要像微風吹過了竹面,風過了竹子依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此而悟道,便有些近於這個道理。有人問:「為什麼六祖能夠因此而悟道呢?」因為他「無所住而生其心」。可是大家看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說「要作到」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就是有所住了!六祖知道了,什麼都不留,自當悟道。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何謂過去心?這一句話過去了,就是過去心。何謂未來心?還沒有來的思想,還沒有來的感覺,就是未來心。何謂現在心?我們現在就是現在心。大家注意啊!「現在」……立刻過去了;再說「現在」,又過去了;「未來」……馬上變成「現在」,也過去了。無論感覺、知覺,過去、現在與未來,凡一切心皆不可得!如果兩腿結跏趺坐,閉目垂簾,欲留心常住,強而行之,豈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來源:摘自南懷瑾著《二十世紀的文明與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