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前進的民族需要英雄,一個國家的奮起不能沒有英雄。英雄不是站在神壇,他們有血有肉,心有大我的情懷,懷揣著對國家和民族的信仰、懷揣著對社會的寄託與嚮往。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卻無「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卻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中最不凡的一群人。
一、地震中的生命之臂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都難以忘記的日子,一場大地震襲擊了四川。一位在汶川地震期間為了護住四位學生的生命,不惜用自己的身軀擋住坍塌的牆壁和房頂,任由扯斷的鋼筋刺進胸膛也毫無懼色的災區教師。
他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最後學生都獲救了,而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2008年。
他就是四川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大愛無聲,在災難來臨之際,他選擇了用死亡的方式來守護這些孩子,用他曾傳播無數知識的臂膀,從死神手裡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
多年之後,孩子們是否還記得三尺講臺上他細心的板書,是否還記得他擔心學生玩耍受傷悉心撿起的小石塊?時間的海浪湮沒了人心,英雄的故事已為陳跡。
二、廢墟下的英雄亡魂
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經歷苦難之後的我們,是否在拿起手機的瞬間轉頭就忘卻了你所曾經歷的這個時代歷經苦難之後所留下的英雄們的血痕,前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當你拿起短視頻看到賽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飽含熱淚地向中國求援並深情地親吻中國國旗時,這時的你也許會為這並肩抗疫的中塞友誼深深動容。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記得,1999年數枚北約飛彈劃破天空,直奔位於薩瓦河左岸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而來。時年48歲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31歲的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他28歲的妻子朱穎在飛彈襲擊中不幸遇難,以身殉職。
唯有自強不息,才能贏回尊嚴,然而中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總是抱著對文明國家的一絲僥倖,帶著對文明國家友善擁抱的一絲企盼。一個國家的文明與道德是否相關?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這件事告訴我們,文明程度與道德並非正相關,弱國無外交是國際關係準則中亙古不變的真理。所謂自由的浪潮衝刷著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認同,有許多人在其中迷失而不知所往。
20多年後,有的人選擇遺忘,有的人選擇重新詮釋這些慘痛的真相,我們當中只有部分人還清晰地記得這些痛苦的歷史過往。這些英雄們試圖用血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相信這次轟炸是誤擊,這是一場有意為之的屠殺。
而今,遠離戰火和平年代的人們卻在意識形態的輿論交鋒中,不乏媚外的醜態,甚至出現了污衊、詆毀這些平凡英雄的不友好的聲音,這是比遺忘更甚讓人可悲的一個群體。
三、碰撞中的思潮羈絆
網絡時代,靠什麼來守護這些逝去的亡魂?靠什麼來提醒人們不要忘卻這些傷痛,學會鑑往知今?靠什麼讓那些抹黑英雄的言論沒有躲在鍵盤背後的藏身之所?維護這些英烈的名譽,銘記他們,是全社會共同的義務與責任,也是一項全民族的精神長跑。它構建著民族的精神內核,凝聚全民的正氣與力量,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催生著一代代人的信仰堅守。
崇拜英雄的思潮紮根於世界文化的各個角落。影院裡的好萊塢大片無處不在的英雄情結,是否讓你血脈噴張?「美國隊長」、「超人」、「鋼鐵俠」這些虛構人物下美好的英雄光環是否讓你趨之若鶩?我們在為舶來品歡呼的同時,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犧牲的英雄們的故事哪一個不如他們的上天入地來得波瀾起伏呢?
大家習慣了這樣的商業化英雄敘事,卻對本土化寫實英雄不聞不問,這歸根結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而追其本源是國家實力的差距,造就了這樣的信仰迷失。好萊塢大片裡的英雄人物個個非同凡人、身懷絕技、飛簷走壁,身負拯救世界、維護和平、彰顯正義、捍衛自由平等的使命,這些神化的英雄,通過理想化的虛構世界,讓凡人們在「誰的超能力最強」的假設中不斷探索,高唱不切實際的凱歌以獲得精神富足。
一個大國的崛起,背後一定是綜合實力的崛起。文化崛起是必由之路,文化供給也需要跟上,關於這些英雄的記憶不是簡簡單單的記述轉載,不是幾份宣傳稿、幾部電影就能講明白的事情,這是一個宏大的文化工程,這是國民文化理念的一次顛覆性革新。
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宣傳陣地、我們的文化理念也要隨之變革,我們的腳步不能僅僅停留在眼前,不能僅僅停留在國內,兼容並包,打造具有的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從而提升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是亟不可待的。
人們的選擇性遺忘其實也是一種科技發展的縮影,時間飛速地篩選出你所喜好的記憶碎片,單一化個體偏好也是有局限性的。人們更願意記住那些他們能夠輕易獲得的快樂,深陷「二八定律」,寧願被工具玩弄,英雄的鮮血與傷痛恰如枷鎖,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精神負擔,於是逃離與遺忘成為了他們的選擇。
因此,銘記英雄,也需要提升國民認同,觀念的變化是有穿透力且具有感染力的,如何將這些凡人英雄的故事傳揚下去,本身就是一場全民觀念的重塑。我們文化本身即有一種平民的特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文化本真,外來文化的中國化發展一直是存在著的。
如何固守這些傳統文化的真諦,如何打造出適合於各個層面的民眾接受的高品質、多渠道文化宣傳,接納外來「神話」的同時,如何學會尊重自己的本土故事,這都是當下的我們所需要思考的。
這些為民族復興事業奮起的平凡英雄,他們用鮮血、用生命來告誡後世的人們選擇遺忘是一種對於歷史過往的褻瀆,提醒人們要時常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要時刻守護信仰與良知,要時刻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新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