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有感

2020-12-15 騰訊網

(張愛玲)

作者┃水荷 主播┃鎧淇

最近一直在看張愛玲的小說。尤其喜歡《金鎖記》。

感覺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簡直要活了,一個出身卑微、飽受歧視冷眼、婚姻不幸的女子,被赤裸裸的情慾與財欲迷住了心竅,終至心理嚴重扭曲,瘋狂地折磨自己的親人,親手斷送了一對子女的幸福。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透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的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還有描寫七巧出場的一段話,也讓人忍不住聯想到《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時的先聲奪人。

記得裡面這樣描述的,「四下裡一看,笑道:『人都齊了,今兒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遲到一一摸著黑梳的頭!誰教我的窗戶衝著後院子呢?單單就派了那麼間房給我,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活不長的,我們淨等著做孤兒寡母了一一不欺負我們,欺負誰?』」

一個口齒伶俐,尖酸刻薄的曹七巧躍然紙上。雖與紅樓中的鳳姐身份懸殊較大,但性格頗為相似。

小說的亮點是一直以月亮作為喻體,開篇就提到「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把月亮比喻為銅錢,暗指為金錢瘋狂了三十年的女主角,更是引申出一段陳年的讓人心碎的故事。再深刻一點,暗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紙醉金迷的歷史背景。

文中不止一次將月亮與金錢聯繫到一起。「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了下去。」

張愛玲把月亮也寫活了,而且緊緊扣題。讓人不禁有閱讀下去的強烈欲望。赤金的臉盆,如黃金的枷鎖,困住了故事中女人的一生。

小說裡寫到七巧為了破壞兒子兒媳的婚姻幸福,而夜夜召喚兒子為他燒鴉片煙,還不停地打聽小兩口的夫妻密事。這時候也描述到月亮,「影影綽綽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猙獰的臉譜。」這裡「猙獰的月亮」隱喻七巧已經嚴重扭曲變態的心理,如同面目猙獰的惡魔、瘋子。

而對於可憐的兒媳芝壽而言,夜夜獨守空閨,她看到的月亮卻是「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小而白的灼灼的太陽。」

婆婆不是婆婆,丈夫不是丈夫,這樣扭曲瘋狂的一切,豈不是反常的?讓人汗毛凜凜的?不得不佩服張愛玲,可以把月亮與當時之情景緊密聯繫到一起,把小說悽悽慘慘戚戚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故事中更悲催的是女兒三十了,終於有一位海歸喜歡她了,卻被七巧活生生地拆散了。張愛玲是這樣描述準女婿眼中的丈母娘: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無緣無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整篇小說單獨描繪七巧的地方很少,從這裡可以分明感覺到一個心理扭曲,可憐可悲,可恨可怕的婦人赫然在目。

小說的收篇之處,也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一一完不了。」首尾呼應,更讓人意猶未盡。

篇末說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張愛玲在此雖只是寥寥數語,卻起到畫龍點晴之效,一個封建社會婚姻的犧牲品,被財欲毒殺了靈魂的劊子手讓人既憐又恨。

張愛玲寫曹七巧真真一個「揉」字,字裡行間多少的慾火中燒,欲求不滿,欲罷不能,赤裸裸的人性、金錢與欲望「揉」成了一張無形的網,罩住了七巧與她身邊的親人。

難怪董橋先生說,張愛玲的小說裡有一隻幽魂,來回穿梭,你看不見它,它卻清清楚楚看著所有的人,陰寒,毒辣,虛無。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其實七巧的本質並不壞,她也曾是渴望真愛的一個單純的姑娘,這從文末七巧的回憶可看出,「十八九歲做姑娘時,……喜歡她的有肉店裡的朝祿,……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如果她挑中了他們其中一個,日子久了,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只是她哥嫂為了金錢,把她下嫁給患軟骨病的殘疾人,毀了她一輩子的幸福,在人性、情慾、財欲各種求而不得長期壓抑逼迫下,她才會產生了看不得身邊人幸福的病態心理。她其實也是封建制度下一個受害者。

這一切都說明,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女主角自己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小說的最成功之處,在於令我們這些讀者也不自覺地代入成故事中的角色,仿佛那些刮著心的恨和痛就在自己身上發生。

張愛玲真的是個奇女子,這篇《金鎖記》堪為她作品裡的頂峰之作,古往今來無人能及。把置身封建社會桎梏的女子之悲慘命運描寫得入木三分,讓人忍不住喟然長嘆,唏噓萬分。

水荷

水荷,本名何志堅,雖身體不佳,仍執著於文學夢,努力地活著,愛著。曾先後在各種公開刊物上發表過數篇詩歌、散文、小說,偶獲獎。現為廣東省茂名市作協會員。

END

相關焦點

  • 【張看小說】張愛玲的怨念——從《金鎖記》到《怨女》
    聯想到它是根據《金鎖記》所改寫的長篇,又是張愛玲在1955年去美國後寫的第一本書,不禁起了好奇心。1966年,胡蘭成通過朋友剪寄來的《星島晚報》陸續跟著讀,讀到了第六十,連載還沒有完,就忍不住寫了一篇文章《讀〈怨女〉》。「《怨女》是《金鎖記》改寫。為什麼不寫新的呢?剛讀了開頭,不禁心裡幸災樂禍,要說張愛玲沒進步。」作為最懂張愛玲文章的人之一,也到底是胡蘭成,他繼續讀下去,卻品出了《怨女》的好。於是他接著說:「此時窗外秋陽淡遠,無拘無束,及後讀下去,即又嘆息尋思。
  • 鬼魅:她們活著,卻早已死去,只剩一個軀殼|張愛玲《金鎖記》
    1最近一口氣讀了張愛玲的長篇張愛玲筆下的有些人,他們活著,卻像是早已死去,像被抽乾了靈魂,只剩下一個軀殼。典型的例子就是《金鎖記》的曹七巧和《怨女》的銀娣。《怨女》是在《金鎖記》的基礎上改寫的。(《金鎖記》挺短,三萬字左右,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想了解詳細的故事,可以看《怨女》,有十萬多字。)
  • 聽書《金鎖記》合集
    《金鎖記》是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又名《  怨女》,於1943年創作。《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
  • 讀張愛玲生平有感
    最近幾天空餘的的時間裡查閱翻了一下張愛玲,蘇青等一些女作家的生平故事,期間也瀏覽了一下《簡愛》的作者,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 讀了幾十種《張愛玲傳》,終於等到了一部45萬字的張愛玲全傳
    這確實只能是「理想」的寫法,於張愛玲傳尤其如此。張愛玲一生中不為人知的空白確實太多了,而張愛玲那些寫自我的文字,誰又能一一甄別虛實?止庵的感嘆,既是出自對張愛玲的發自內心的熱愛——因為愛,所以難以下筆;也可能是有感於市面上層出不窮的張愛玲傳寫得不盡如人意。
  • 張愛玲《金鎖記》:什麼樣的女人,用欲望榨乾了自己和兒女?
    在張愛玲眾多的文學創作中,《金鎖記》是一部獨特的小說,它長期以來被忽視,甚至遭遇偏見,不少讀者認為作品中的人物變態、扭曲,最後每個人的結局都悲慘,因而閱讀體驗不很愉快。但傅雷對它的評價相當高,認為這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寫得最好的一篇,把它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
  • 張愛玲《金鎖記》:一個女人對自己最大的善意,就是與自己和解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翻譯家傅雷評價《金鎖記》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中國旅美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評價《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金鎖記》主要描寫主人公曹七巧心靈變遷的發展歷程。
  • 《金鎖記》:壞婆婆是什麼樣的?答案由張愛玲在這篇短篇小說中給
    《金鎖記》是女作家張愛玲的代表作,在這篇短篇小說中,她生動地描繪了「惡婆婆」曹七巧。想知道婆婆是什麼樣的邪惡?讀這篇短篇小說。
  • 讀過了張愛玲,便也算見過了城市生活的人情冷暖
    但在我看來,倘若畢業了人在城市裡生活,還是應該讀一讀張愛玲早期的中短篇。如果是讀十月文藝2012年出的全集,那麼第一本開卷的便是《第一爐香》(原名《沉香屑·第一爐香》),現代都市女子愛用香薰、精油,亦好比舊式女子愛用薰香,從張愛玲的命題上便能夠覺出她對物質的在意,小說中的女子亦是如此。
  • 人生何處得團圓——讀張愛玲《小團圓》有感
    這是張愛玲在給鄺廣美的信中,寫到的對於《小團圓》的一段評價,也是一句非常「張愛玲」的話,我們對於張愛玲筆下的言情故事總是有著很高的期待與熱情的,但是對於《小團圓》來說,倒不如暫且放下它「小說」的身份,轉而將它看成一個傳記來讀一讀,甚至可以試著將故事中的九莉當作張愛玲,來仔仔細細地體會一番,她究竟想通過九莉,來告訴我們什麼。
  • 究竟誰能改編張愛玲的作品?
    《太太萬歲》之後,張愛玲對於作品影視化重新燃起了熱情。這一次,她的選擇是《金鎖記》。《金鎖記》小說本身特別特別有電影畫面感。風從窗子裡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託磕託敲著牆。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著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迴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
  • 讀懂《怨女》,才能讀懂張愛玲丨單讀
    而《怨女》則是對《金鎖記》的改寫,是一次升級,更加逼近文學與人世的真相。今天,單讀作者張敞用兩萬字的篇幅,帶領我們換一個角度,重新進入張愛玲的世界。在他看來,「《怨女》是『中年的張愛玲』對『青年的張愛玲』的『背叛』,從《金鎖記》到《怨女》,也根本是張愛玲的成長。」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11月28日,寶石山腰的純真年代書吧,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做客錢報讀書會,與同是張愛玲研究者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任茹文教授、主持人杭州市作協秘書長陳曼冬對談,共讀一百年來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舒緩懷舊的《張愛玲-我》音樂聲中,朗讀聲漸起。造型各異的藝術蠟燭裝置靜放在小舞臺一角,發出晶瑩溫暖的光芒,暗香四溢。
  • 傅雷曾嚴厲評價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則以《自己的文章》作為回擊
    此後的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佳作不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壇一時風頭無兩。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等相繼發表,在文壇掀起一陣強勁的張愛玲旋風。在一片「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的叫好聲中,1944年4月,傅雷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他清醒而冷靜地站在一個文藝批評者的立場,對張愛玲一年來發表的小說進行了極為嚴格的審視。
  • 張愛玲文字中,那些驚豔高級的絕美比喻
    ——張愛玲《金鎖記》21// 墨灰的天,幾點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下面白雲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張愛玲《金鎖記》22// 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袴褂裡去,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 讀了《親密關係》這本書,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胡蘭成
    張迷們受不了雪蓮花一樣的民國才女張愛玲的作品被改成、被演成這個樣子,要知道,張愛玲是多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啊!她出身貴胄,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祖父是另一個重量級人物張佩綸,家學淵源頗為深厚。她6歲入私塾讀詩背經,同時開始小說創作,少年成名。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故意搗亂的「小市民」作家 書鄉: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二十三四歲時寫的,包括《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那時候她自己其實也沒有什麼戀愛經驗,但她筆下的愛都是「千瘡百孔」的,如何會有這樣一種悲劇性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 讀張愛玲《遲暮》有感
    但我從張愛玲的口中也體會到了另一種的苦澀與傷感,這就像是世紀末的悲哀,有人在發出悲鳴,讓我充滿漣漪。在這樣的世界裡徒留她一人在此悲傷,她曾是如此的風華萬裡,如今只看她的背影就從中領略到一絲傷感,不願去靠近,因為它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世界中,它在無形中已被摒棄了。好想對他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但我沒有這勇氣,因為我在悵惘,悵惘自己。
  • 《雲集》|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傅雷評論張氏小說,立場可笑
    止庵先生是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大家,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張愛玲全集就是由止庵主編。最近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再版的《雲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點評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專門對張愛玲所繪《傳奇》人物的圖贊。其中有一段評論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談到傅雷時,書中說「《論張愛玲的小說》立場近乎可笑」。
  • 陳思和 | 這是張愛玲作品中最令人感到心靈震顫的一部
    《金鎖記》是文學史上的名篇,曾經獲得評論界極高的榮譽。小說發表不久,傅雷化名「迅雨」發表評論,盛讚《金鎖記》是張愛玲「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獵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