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十六國燕國慕容氏家族內鬥激烈導致兩次亡國?

2020-12-26 桑朵廣場舞

十六國中的燕國慕容氏,確實兩次因為家族內鬥導致的亡國。晉朝時期的鮮卑慕容家族,是非常拉風的。這個家族從第四代慕容廆起,經第五代慕容皝、慕容翰,第六代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第七代慕容令、慕容農、慕容隆、慕容楷、慕容紹,第八代慕容盛等,接連數代英姿颯爽,俊傑輩出,堪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弄潮兒。他們建立的「大燕國」斷續百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唐朝武廟的64位名將中,慕容家族就佔了兩位,還不用說號稱「五胡第一名將」的慕容垂。慕容家族的一大特色是牛人眾多,但是這些牛人之間又頻發內鬥。第四代慕容廆就和他的哥哥慕容吐谷渾鬧矛盾,導致吐谷渾遠走青海。

此後,幾乎每一代慕容都會發生內鬥。內鬥規模小時,尚能不對國運造成大的影響。而內鬥規模大時,就會引發國家危亡。慕容家族的第一次嚴重內鬥,是在前燕晚期的369年。當時在位的是第七代皇帝慕容暐,國家棟梁是吳王慕容垂(慕容暐的叔父)。但是太傅慕容評(慕容暐的叔公,慕容垂的叔父)卻與皇太后可足渾氏勾結起來,迫害慕容垂,導致慕容垂被迫離開故國,遠走前秦。前燕失去慕容垂這中流砥柱之後,迅速淪為老財迷慕容評胡作非為的垃圾場。沒多久,就被前秦所攻滅。慕容家族的第二次嚴重內鬥,是在後燕後期的公元4世紀末到5世紀初。396年,後燕的開國皇帝慕容垂死於伐魏途中,他的兒子蠢貨慕容寶繼位。

隨後,北魏拓跋珪就率軍大舉入侵後燕。面臨強敵壓境,在昏君慕容寶的統治下,後燕接連損兵折將,丟失大片領土。397年春天,慕容寶在柏肆大敗,損失了十萬大軍。大敵當前,慕容家族沒有說精誠團結共赴國難,反而激發了血液中內鬥的因子,一場場骨肉相殘相繼上演。內鬥與北魏入侵夾雜在一起,導致了後燕的迅速土崩瓦解。慕容寶敗回中山的當夜,就有官員企圖政變殺死他,立趙王慕容麟。陰謀敗露後,主謀斬關出城,投奔北魏去了。慕容麟再次感到不安。同時,慕容寶的次子慕容會,向老爹請求帶領東北軍團增援中山,慕容寶同意後,這位二皇子卻又藉口訓練,按兵不動幾個月。

困守中山的慕容寶,還有幾萬精兵,大家一心想和魏軍拼命。皇帝的弟弟慕容隆建議借這個士氣殺出去,把拓跋珪打退,免得拖延下去,士氣早晚衰竭。慕容寶也同意了。可是皇帝的另一個弟弟慕容麟卻不同意。每次慕容隆把軍隊整頓好,準備帶出去打仗時,慕容麟就跳出來阻撓。每次慕容寶都會聽慕容麟的,改變主意下令解散。這麼前後搞了幾次,慕容隆氣得仰天大哭。全城的軍隊也都怨恨慕容麟。慕容麟索性真的謀反,連夜劫持了禁衛軍統帥慕容精,要慕容精帶禁衛軍殺掉慕容寶。慕容精拒絕,慕容麟就殺了慕容精,衝出城去做起了土匪。等到天亮,慕容寶嚇得雙腿發軟,不顧士兵們的要求,帶著主力逃回龍城。

半途和土匪頭子慕容麟打了一仗。等到了薊城,一萬多人只剩幾百騎兵護衛。他的次子清河王慕容會帶著兩萬精兵,公然叛變。父子倆一番血戰,造反的慕容會大敗,逃到中山,被守將慕容祥殺了。接下來慕容家族的內訌愈演愈烈。先是守中山的慕容祥殺了大將庫傉官驥和大臣苻謨,自稱皇帝。這個皇帝荒淫無道,短時間內殺了王公以下五百多人。隨後,混世魔王慕容麟進入中山,殺死了暴君慕容祥,宣布自己當皇帝。這位自封的新皇帝對北魏打一仗輸一仗。十月裡全軍大敗,往南逃去鄴城。後燕首都中山,終於還是落到北魏手裡。慕容麟逃到鄴城後,又自動取消皇帝頭銜,然後勸叔父慕容德撤退到黃河南岸的滑臺。

至此,整個冀州完完全全被魏軍佔領。慕容德自稱「燕王」,宣布代行皇帝職權,改年號,置百官。這其實和直接做皇帝沒什麼兩樣了。慕容麟還想造反,直接被慕容德砍了。這會兒,北邊的後燕皇帝慕容寶繼續折騰。他忽發奇想要收復失地,強行率領三萬大軍南下,結果引發全體士兵譁變造反。這一段動亂堪稱是好萊塢劇情。首先慕容隆的部將段速骨帶著亂兵,殺了慕容宙等宗室親王,擁立慕容隆的兒子慕容崇為主。慕容寶、慕容農等只剩光杆逃回龍城。慕容垂的舅父蘭汗暗中和段速骨勾結,誘捕了鐵桿忠臣慕容農。蘭汗、段速骨等攻破龍城,燒殺搶掠,軍民死傷無數。

慕容寶在大兒子慕容盛和大將慕輿騰等保駕下突圍而出。他們走了之後,亂兵又發生內訌。有人覺得慕容農威望高,想把慕容崇擼下來,換慕容農當傀儡首領。慕容崇的親信不幹,搶先殺了慕容農。回頭蘭汗又殺了段速骨,廢黜慕容崇,把太子慕容策當招牌,派人去迎接慕容寶回來。慕容寶拒絕了長子慕容盛的勸告,逃回龍城。之後,慕容寶就和自己的太子慕容策,還有一百多個忠於後燕的王公大臣,一起被蘭汗所殺害。這以後,慕容寶的兒子慕容盛取得了蘭汗的信任,還挑撥離間,讓蘭汗和他的兄弟蘭提、蘭難相互猜忌。又暗中指派堂弟慕容奇在外起兵反對蘭汗。

在他的挑撥下,蘭提、蘭難起兵造反,兵敗被殺。慕容盛趁他們慶功宴,起兵發難,殺了蘭汗父子,成為新的後燕皇帝。可是慕容盛的堂弟慕容奇不肯服從,帶著幾萬軍隊打到龍城和慕容盛搶皇位,最後兵敗被殺。這以後,慕容盛努力治理國家,可是他猜忌心太重,不再相信任何人。嚴厲地監視自己的臣下,有很小的嫌疑,也要加以偵訊,甚至提前除掉。沒幾年,後燕朝廷上下害怕,人人自危。401年七月,燕國左將軍慕容國、殿上將軍秦輿、段贊因為謀反被殺,株連了五百多人。過了五天,前將軍段璣和秦輿、段贊的兒子在皇宮裡造反作亂。慕容盛親自鎮壓,結果混戰中受傷身亡。

慕容盛死後,繼位的是他叔父,慕容寶的弟弟慕容熙。慕容熙繼位後,先把造反謀殺慕容盛的段璣等人滅三族,又逼著先前和自己謙讓皇位的侄兒慕容元自殺。另外有幾個宗室將領想還是復立慕容盛的兒子慕容定,慕容熙把他們全部殺了,再把侄孫慕容定也逼死。此後幾年,慕容熙又把哥哥慕容寶的兒子全部殺光,免除後患。慕容盛先前和丁太后通姦,藉助丁太后的權勢登基。現在自己已經當了皇帝,轉而寵幸苻娀娥和苻訓英。丁太后被小情人拋棄,難免怨憤,和兄弟丁信商量廢掉這個沒良心的。慕容熙就殺了丁信,逼著丁太后自殺。此後,慕容盛逐漸荒淫起來,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407年,燕國將軍馮跋兄弟和慕容寶的乾兒子慕容雲(本是高句麗貴族,原名高雲)作亂。慕容熙被亂軍抓獲殺死。慕容雲自稱皇帝,恢復自己的高姓。後燕至此滅亡。由此可知,無論前燕還是後燕,都是在內鬥中遭到覆滅的。不同之處是,前燕關鍵性的內鬥集中在慕容評對慕容垂的迫害,而一旦失去了慕容垂這根擎天玉柱,前燕就在強敵前秦的攻擊下迅速滅亡。而後燕則是發生了持續十年的一連串的內鬥。這一連串的內鬥不斷奪走慕容家族的精英,使得慕容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小,終於滅亡。

相關焦點

  • 慕容復一心想要重建的燕國,在歷史上到底有著怎樣的輝煌?
    在《天龍八部》中,慕容復一心一意想要恢復的燕國,在歷史上一共有四個政權:分別是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另外還有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北燕政權,與慕容氏建立的燕國一些關係,一般不看作是大燕的延續。小說中的慕容復,生活於北宋後期。他所說的大燕,最早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也就是西晉初期。
  •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除了他的武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人感到好奇,再有就是他的身份——姑蘇慕容氏,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燕國」的皇族後裔,鮮卑族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到處都能看到鮮卑人的身影,他們十分活躍。鮮卑人曾先後建立過十個國家,也曾統治過中國半壁江山。可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他們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 從地圖看十六國的演變: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是如何走向統一的?
    十六國是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現的一系列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六國」。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分裂時期,其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糾纏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繼東漢末年以來最大的災難。從東漢到西晉時期,周邊的羌族、氐族、羯族、匈奴、烏桓、鮮卑等民族不斷內遷,開始改變北方的民族分布格局。西晉後期,統治十分昏庸,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可以說西晉後期就是中國古代最黑暗的時代。「八王之亂」破壞了北方生產力,導致北方流民四起。
  • 五胡亂華:鮮卑慕容氏的崛起
    說起慕容復,以前就有個疑問,他口口聲聲要復國,那究竟要復哪一個國呢?大燕,好吧,我們先數一下在慕容復生前的歷史中有多少個燕國:周王朝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有南燕、西漢時有封地燕國(今北京一帶)、西晉封國、五胡十六國中的前後南北西燕、隋末王須拔割據勢力、隋末高開道所建燕國、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建立大燕,也稱偽燕、五代時有一燕國,僅存兩年。
  • 慕容氏:中國古代老兵,魏晉南北朝的老男孩,六十歲起兵讓人乍舌
    很難想像,會有人在六十歲的年紀選擇繼續徵戰四方,更不會有人會想在六十歲重新拾起建國的美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過了中年的坎,似乎人生就應當平淡了結餘生。但是這個世界的人各不相似,從小生活在欺壓環境的慕容垂,註定要走上最不凡的道路。如果說古代有老男孩的評選,慕容垂無疑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他的一生和燕國的名字捆綁在一起,成為他忍辱負重多年唯一信念。
  • 要不是慕容家族的殘酷打壓,或許,這個家族不能兩次統治中國
    對於鮮卑族的來歷,有人認為,古代的鮮卑族,民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東胡族。《史記索隱》載:「鮮卑,東胡別種。」《晉書》在記述都督慕容廆的事跡時,也寫道:「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由此可見,鮮卑族應當起源於東胡族,而東胡,曾是上古時代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遊牧部族之一。
  • 五胡十六國第一將是誰,慕容垂、王猛?不考慮民族因素,我選石勒
    東晉十六國,一段大混亂時期,北方五胡互相徵伐,南方東晉內亂疊出,造成北方玩北方的,南方處理南方的,彼此相安無事(大的戰事很少),也算難得。整個十六國,先後兩個勢力統一北方,石勒的後趙和苻堅的前秦。對於苻堅,人們大多抱有善意,一個心善仁慈的悲劇君王,總是令人憐惜。石勒就不同了,身為異族,又是暴君,自不會有人稱頌。
  • 六國衰亡之燕國篇:與周朝同歲的古老國度,誰該為其的滅亡負責?
    燕國,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幾乎與周王朝同歲,太史公在《史記》中曾說過「歷時八九百歲」。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說起周武王的弟弟,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那位制定周禮的周公旦,而對於召公奭這個人可能沒什麼印象。
  • 吐谷渾的祖先是鮮卑慕容氏?為何跑到甘肅青海?後被李世民打服了
    導致這裡連個當官的都沒有,他在這裡搞了一個藝術品叫京觀,覺得十分滿意,於是撒丫子就跑回去了。估計是覺得遼東這地方天寒地凍,當時又沒有暖氣,司馬老爺子這養生的道理別提多精明了。遼東這裡一下子就空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們,在有時候凍的實在是受不了,或者餓得不行了,就南下搶掠一番。這次南下忽然發現,遼東居然沒人了?
  • 水滸裡有花石綱和生辰綱,其中之一導致了北宋的亡國
    花石綱和生辰綱分別是什麼,小說中只提到了後者。至於生辰綱這個詞,則是第十五回從吳用的嘴裡第一次說出來的。那麼,這個「綱」指的又是什麼呢?書中沒有交待。至於楊志所說的花石綱則更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知道究竟是什麼。
  • 禪讓制闊別已久,為何戰國中期的燕國還能再度實施?
    但是自從大禹建立夏朝之後,禪讓制度也就被擱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世襲制度,在那之後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不再在整個天下尋找德才兼備的人繼承統領的位置,而是在一個家族內部進行權力的傳承。
  • 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為什麼反而成了亡國之君?
    但是宋國有個國君,叫宋康王,是宋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卻成了亡國之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宋康王,子姓,名偃,是商朝後裔。商朝滅亡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又被鎮壓,按照「存亡繼絕」的傳統,周成王把商朝王室成員微子分封在宋國,延續商朝祭祀。前329年,戰國中晚期,子偃發動叛亂,搶了他哥哥的國君之位,成為宋國國君,11年後稱王,即宋康王。
  • 有著「戰國第八雄」之稱的鮮虞中山國覆滅之路
    說明了白狄國君新喪,繼位的國君年幼,政治上不成熟,造成人心渙散,失去凝聚力,加之鮮虞氏的不作為,導致了白狄部落聯盟的瓦解。《國語》中: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後世學者認為「中人」就是當時中山國的都城中人城,由此可能推斷,這次戰爭很可能導致了中山國的第一次覆滅。
  • 戰國七雄:存在感極低,號稱八百年諸侯國的燕國,都幹了哪些事?
    歷史的車輪從春秋駛向的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和戰爭更頻繁了。要說春秋可能受周禮的影響,諸侯之間可能更多的爭的是地盤,想要的地位,並不以殺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主,而到了戰國一切都不同了,動輒參戰幾十萬人,充斥著戰死、坑殺、俘虜。
  • 都說三國有魏蜀吳,其實還有個燕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但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當時有魏蜀吳還有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稱帝之前)。圖-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圖燕國在哪呢?燕國的國君叫公孫度,在董卓霸京師的時候,公元190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牽制河北軍閥劉虞和袁紹。公孫度不是大族出身,遼東的官油子們根本不用正眼瞧他。公孫度的本家公孫昭任襄平令,公孫度前腳剛到遼東,公孫昭就給公孫度來個下馬威,讓公孫度把兒子公孫康送去服役。公孫度知道公孫昭這是給自己穿小鞋,不立威還能管別人?公孫度手段夠狠,當場抓捕公孫昭,亂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