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怎樣才叫通?

2021-02-07 內丹

小周天怎樣才叫通?道家的書中有通周天的標準,我自己也有實踐的體會。首先就練功來講,且不說以意貪氣,因為以意領氣是達不到通周天的目的。我問問你,「以意領氣,你往哪領?」「任督二脈都在什麼位置上?」你只知道在身體的中間,從後面中間上來,前面中間下去,可你不知道任督二脈的具體位置。它有多深多淺?多寬多窄?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無論「後面向前轉」,還是「前面向後轉」,無論「男的是後面向前面轉」,還是「女的從前向後轉」等等,大家不必為此再爭論不休了,任督二脈在哪裡都沒搞清楚,結果轉了半天,那一點氣都在經絡外面亂轉,與肌肉產生摩擦,感到熱烘烘的,以為是得氣了。實際上是能量消耗了。摩擦生熱嘛。元氣是用來活命的。你的元氣在運動中就消耗掉了,而並沒有在經絡中運行。


      那麼大家要問,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周天」在哪裡?那就要「勿妄勿助,無中生有」。首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妄」,指妄想,或者希望得到不切實際的主觀意識去幫忙,讓它自己產生。這個過程就牽扯到了下丹田的位置問題。


      下丹田在什麼地方?說法很多。有的說「是肚臍裡面」,有的人說「是肚臍到命門之間」,「前七後三」或「前三後七」,有的說「是臍下三寸」,有的說是「臍下一寸二」,「臍下一寸三」,「臍下一寸三分五」,還有的說「是關元」,「是氣海」,甚至有的說「在膀胱的後面,小腸的下面——」,名目繁多。那麼丹田到底在哪裡呢?就在你小中的那麼一塊地方。什麼地方?不知道,到時候會產生,它自己會告訴你。如果你先知道了,那往往就錯了。因為每一個人腰的長短,胖瘦都不一樣,那麼腹中氣的反壓力的合力點的位置就不可能一樣。下丹田如何產生的?就是當你意守下丹田,你的氣不斷向下丹田中壓縮。壓縮的過程中,根據物理學熱力學的理論,「氣體壓縮,體積縮小的過程中,要放出熱量」。所以意守丹田的時候,你就會感到熱。當氣體進一步壓縮到一定程度,氣態就會轉化為液態,如液態氮、液態氧之類就是這樣得到的;這就可以產生精液、津液等。液體經過加熱以後才能產生蒸發及氣化,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就可以放出熱量。這時壓到一定程度。你就會感到腰、肚子一帶非常充實,飽滿。當氣體壓縮時,就會向周圍膨脹。而你腰的周圍,腹部的肌肉有個反彈力,這個反彈力的合力點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精確位置就每個人來說,多少有些差異。因為有的人內臟下垂,有的不下垂。按「前七後三者」「前三後七」的方法衡量很可能就不行。一些大亨的肚子特別大,「前三後七」的位置,前三的肚子裡面全是脂肪,如果說丹田在脂肪裡,脂肪裡根本沒有血液循環,那怎麼練哪?(笑)這就沒有道理了。所以,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練,到時候它自己會產生的。


      如前所述,氣體膨脹後,反彈力壓回來,繼續膨脹,反彈力又壓回來,如此反覆,最終在合力點上集聚能量。當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一塊東西,或者說是「擠」出來一塊東西。這就鑽牛角尖為「氣」。當壓力再繼續壓,這團東西要運行的,其運行方向自然是選擇通常阻力最小最薄弱的部位。在人身體上阻力最小地方在哪?就是經絡。這地方電阻最小,電流最大。此處正好是最薄弱的環節。當壓力膨脹到一定程度時,首先把這地方先擠開,然後進入經絡中去,沿著經絡運行。這時走到尾閭,走到尾閭部位拐個彎,再返折而上,這個彎捐得很急。好象咱們澆花用的皮管子,如果離水龍頭很遠,又要把水源切斷,為了節省水,可以把管子折回來,水的流量面積減小,水就被截住了,達到暫時切斷水源的目的。然後就可以拿著管子去關龍頭。道理完全一樣,因為尾閭這個彎太銳了,氣要通過地方很困難,這地方有一個很細和很窄的縫,必須把它擠開。這時大家就不要去管它,繼續往下丹田裡打氣、壓氣。當氣打足時,自然就通過了。這就如同救火用的高壓水龍頭,要想把它折彎,兩個人都折不過來。因為能量往前衝,力量很大——也就是壓力要足夠。這時,只要繼續往下丹田打氣,打到足夠的時候,這個「折」就被撐開了。一撐開馬上氣息就上來了,氣體體積增大了,單位平均面積的壓強就減少了——達到後腰背部又頂不過去了。壓力又不夠了,就需要繼續打氣。將氣打到一定程度時,出現腰背酸痛,因為這地方經常是著,也形成一個比較扁而且貼在那裡的頭部。同樣需要加壓。當氣力足夠時,一下子把通道撕開,「轆轤關」就通過了。過了這關,氣再向上走,體積又增大了,單位平均面積的壓強和壓力又減少了———到了後頸部。那裡有枕骨,而且經絡通道比較窄,是一個最難過的「關」,就需要繼續往下丹田打氣。與前面道理一樣,只要壓力夠了就可以過去,壓力不夠就過不去。氣頂得脖子酸、腦袋疼,腦袋裡嗡嗡的亂七八糟地響,這時按摩、針炙,吃什麼藥都不管用,感覺難受極了。而你不要管那些痛苦,堅持意守下丹田,坐在那裡。當壓力達到足夠的情況下,會有這樣一種特殊感覺:壓力不夠時疼得不行,繼續加壓,當壓力達到的一瞬間,突然一下感到頭與身體無限大了,好象全身什麼都沒有了,感到特別舒服。同時還發現一個特點,用鼻子往裡吸氣,只吸而不呼,吸半個小時好象都吸不代你要想呼氣,試著呼出很長時間也還可以呼,這時就進入了「胎息」狀態。這就是通了「小周天」。


      小周天一通「必然進入胎息」。道家書中寫的非常清楚。「小周天」「通」了,如果沒有「胎息」過程告訴你,那這「小周天」肯定是沒通。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小周天通了「百病皆無」———基本就沒什麼病了。當「小周天」通了以後胳膊腿的毛病可能還有些,其它五臟六腑的毛病不會再出現了。這就是通「小周天」的特點。


因為這團氣運行起來了,它就要在身體裡面走,你就能體會它在裡面走的過程。而後你用意跟著它走,時間長了就可以體會出你自己的任督二脈在什麼位置上。這時候氣的運行渠道你也熟習了,你再拿意使它快轉或慢轉,正轉反轉,都無所謂了,而且氣都是在你的經絡中走。通周天就是如此而來———「勿妄勿助,無中生有」。如果一開始練功就想拿意去領,領了半天不一定在經絡中運行,結果把你的元氣都消耗掉了。所以說「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它自己就來了,你盼望著它來,它不一定來。這是「小周天」的問題。根據我自己和我的一些學生的體會,都是如此。


      此文是對小周天的另一種解釋,大家是不是認為很有道理呢。真正的丹道功夫好像都是這樣呢,只是在解釋上和認知上有些不同罷了!


相關焦點

  • 怎樣才能通小周天
    小周天怎樣才叫通?道家的書中有通周天的標準,我自己也有實踐的體會。首先就練功來講,且不說以意領氣,因為以意領氣是達不到通周天的目的。我問問你,「以意領氣,你往哪領?」那麼大家要問,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周天」在哪裡?那就要「勿妄勿助,無中生有」。首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妄」,指妄想,或者希望得到不切實際的主觀意識去幫忙,讓它自己產生。這個過程就牽扯到了下丹田的位置問題。下丹田在什麼地方?說法很多。
  • 為什麼打通小周天不生病!
    張錫純曾這樣描述其神奇的效果:「蓋通督脈可愈身後之病;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長生矣。」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這個要點。這樣,不通過點按任脈、督脈的穴位,也能夠讓呼吸的氣息在任督二脈內循環流動,反覆循環,化為真氣。
  • 小周天原理及習練
    因其範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小周天是古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煉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日築基。內丹術認為:人到成年,由於物慾耗損,精氣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後天精氣充實起來,並使之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小周天煉精化氣的目的。完成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進行小周天功法的鍛鍊,內氣感覺在督任脈上流走,開始於活子時。
  • 修煉打通小周天的功法!
    小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練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日築基。故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或取坎填離、坎離交媾、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等。子時為陰氣已極陽氣始動之時,午時則陽氣至極轉衰,陰氣初萌。故子午代表天體的日月,人體的心腎,卦象中的坎離,方位中的南北。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說可以用後天八卦圖表示。因為小周天要求後天返還先天,內丹術理論中就用後天八卦圖進行指導。所以著眼點放在坎、離兩卦上。
  • 百日築基周天詳解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氣通小周天」。氣通小周天后,真氣可以沿著任督二脈,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自動運轉,愈煉愈純,久之凝結成丹。 習練丹道小周天功,有一個採「小藥」的過程。精神虛極靜篤後,則元神顯現;元神顯現,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元精,即是煉就內丹的重要「藥物」。元精產出後,陽氣振作,丹田處會有一種溫熱、舒泰、暢美難言的感覺,同時外腎興起。
  • 丹道中的「周天」是什麼意思,大小周天又有什麼區別?
    綜合諸多典籍,比較普通的說法,周天就是人身本一小天地,氣血周流,一晝一夜。要知道丹法取象天地,要以我身之小天地,混融而入於乾坤之大天地,然後可以「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然而其實周天有至少下面三種解釋。
  • 內丹小周天修煉方法,一個磨鍊心性的過程!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氣通小周天」。氣通小周天后,真氣可以沿著任督二脈,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自動運轉,愈煉愈純,久之凝結成丹。習練丹道小周天功,有一個採「小藥」的過程。精神虛極靜篤後,則元神顯現;元神顯現,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元精,即是煉就內丹的重要「藥物」。
  • 道教丹道內丹小周天,百日築基秘法
    築基的過程:築基-煉己-調藥-產藥-採藥-煉藥-上督脈,然後是過三關-上百會-過鵲橋-下任脈-回丹田-下會陰,再進入下一個循環(此為小周天運轉)。然後出玉液,玉液還丹,然後氣走大周天,移丹,出金液,後面還有很多。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築基,跨出萬裡長城的第一步。
  • 第27章 坎離、心腎、龍虎相交都屬於小周天功夫
    一,小周天意義及搬運河車要法應明確小周天的來龍去脈、意義以及搬運河車重要方法。孔穎達在《禮記 月令篇疏》中說「一日一夜一周天」是說天地運行周天。西晉葛洪在《大丹問答》說:「運火(元氣)一晝夜象一周天「。
  • 周天搬運功
    此時,當以守引法使之循任脈通於羶中及氣海,加強先後天聯繫,以先天灌溉後天,以後天滋養先天,使先後天氣混為一體,變成能控制能用作強身治病的真氣。    一、導引法: 1、呼吸:吸氣時,小腹內凹,微微提肛,意領真氣沿任脈向上升。升至羶中,開始呼氣;呼氣時,小腹外凸,松肛,氣沉丹田。
  • 小周天功煉過程【秘法】
    而且小周天那個督脈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裡面,這樣就把先天氣的信息量直接通過督脈上升到頭部。頭裡面藏神,生殖系統陰蹺庫這兒藏陰精。精氣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裡面神的全息性比較強,神和精氣結合到一起,能強化人的全息性。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是那樣打有很多困難,道家練丹派那樣練成功的也很少。為什麼呢?
  • 大周天、小周天運行法不用找來找去了,這裡都有!
    特別提示:小周天一定氣足運行,不要空用意念引導。空轉會造成不育的可能。  一、練功姿式  初學真氣運行法要有正確的姿勢,作為初學者的規範。練習真氣運行有行、立、坐、臥四種形式,其中以坐式為主,其他姿勢為輔。
  • 小周天口訣詳解
    小周天歌微撮谷道暗中提,尾閭一轉趨夾脊;玉枕難過目視頂,行至天庭稍停息;
  • 道家周天及百日築基
    築基的過程:築基-煉己-調藥-產藥-採藥-煉藥-上督脈,然後是過三關-上百會-過鵲橋-下任脈-回丹田-下會陰,再進入下一個循環(此為小周天運轉)。然後出玉液,玉液還丹,然後氣走大周天,移丹,出金液,後面還有很多。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築基,跨出萬裡長城的第一步。按照第一步的方法去練,會有什麼內景呢,首先,覺得下丹田發冷,大概練了三天以後會有這種感覺。
  • 小周天修煉秘法(秘傳口訣+親身體會+詳細方法)[精華]
    這個真憑實據就是內氣由會陰穴的「子」位節節逆升、無絲毫錯過、無半點遺漏地通向泥丸,又由泥丸的「午」位,以同樣的縝密下降到下丹田,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地通了一次小周天。如果在任督二脈的運行路徑中還有空白的地方沒有內氣的運行,就不能算是真正地通小周天。這是一個檢驗功夫真偽的標尺,也是向高層行進不可逾越的階段和過程,沒有半點投機取巧可言,所要的是扎紮實實的功夫。
  • 秘傳呼降吸升法(打通小周天,就能不生病)
    也就是傳統的小周天氣功鍛鍊法。神奇的效果:「蓋通督脈可愈身後之病;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長生矣。」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時,意念不需要太重。所以在運行小周天吸氣的時候要提肛,把陽氣提起來。陽氣到了頭頂以後舌尖就要頂一下「上齦齒之間」,把陰氣降下來。這就是動作的要領!注意是自然的,不要太刻意地做。許多氣功在修煉時要求「舌抵上顎」,即舌頭輕輕抵住上顎部位。就是指舌尖要輕輕頂在上齦齒之間。氣功學認為這是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俗稱「搭鵲橋」。
  • 我用這些方法打通了大周天!(實修經驗)
    張老練功三十餘載,打通了大小周天,現將其練功經驗娓娓道來,言筒意賅,對丹功修習者多有啟發,故從《氣功》雜誌轉載於此。古來丹經道典汗牛充棟,不得其真訣,看似十分繁複;得其真訣,則十分傳單,故有「一言半句妙通玄,何用丹經千萬篇」之嘆。練丹功必須階段節次井然,每個階段各有顯景,作為此一階段功夫的標誌。如果弄亂了,便成為一筆糊塗帳,自己打通周天也未?究竟到達何等水平?
  • 感謝祖師,我終於通大周天,並啟動了胎息,這過程確實激動人心……
    過一小會兒,百會穴又傳來一聲清亮的類似金屬聲音的脆響,接著又聽到較小的響聲:人體內部居然會自發出如此的動靜呢?血肉之軀怎麼會發出金屬之聲呢?!想到丹經中的「普化一聲雷」是否就是現在的功態了呢?這時,我感到氣脈的運行有些不一樣,氣好像蕩鞦韆似的從頭頂蕩到腳底,再從腳底往上晃蕩,「鞦韆氣」晃蕩時,原來旋轉的氣場就不轉動了,百會穴也不旋轉。「鞦韆氣」持續約四五十分鐘。
  • 壁虎爬行輕易打通小周天
    為打通小周天的第一步。(高血壓患者暫不練此功) 震動尾閭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二)       雙腿盤座,有些人說我盤不上,咱們這個功盤不上正好。雙腳微盤能交叉即可,然後用腳掌外緣骨用力往起站立。(站的過程中膝蓋不可觸地)。
  • 【科普】道教丹道內丹、小周天、百日築基、性命雙修等方法介紹!(注意結尾的一句話)
    築基的過程:築基-煉己-調藥-產藥-採藥-煉藥-上督脈,然後是過三關-上百會-過鵲橋-下任脈-回丹田-下會陰,再進入下一個循環(此為小周天運轉)。然後出玉液,玉液還丹,然後氣走大周天,移丹,出金液,後面還有很多。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築基,跨出萬裡長城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