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鄉親打通脫貧致富路——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2020-12-26 瀟湘晨報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帘。這裡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布,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裡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遊。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15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念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裡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裡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裡還能這麼生活!」回到村裡,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裡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夥你一句我一句。村裡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帳:公路預計七八公裡,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於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裡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消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後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於,2004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於打通康莊大道!

「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裡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打開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幹,就知道瞎搞!」失敗後,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夥的議論。

山裡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了,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於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裡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14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於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恆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遊客開著小車來採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恆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他在琢磨,怎麼能讓村裡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29歲的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今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裡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著毛相林滿頭白髮,毛連長又回憶起當年修路的場景。看著村裡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說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這兩年,返鄉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選擇回來,振興家鄉。

2018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全村的事跡陳列室,記錄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下莊人事跡陳列室於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奮勇,當起講解員。

在村口的下莊人事跡陳列室裡,常常可見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遊客講述當年的奮鬥故事。

「這是我們當年修路時穿的鞋子,已經磨穿了……」毛相林說。這樣的話,毛相林不知講過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滿感情。

看著一撥撥年輕人來來去去,毛相林感慨萬千:「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記者 王斌來 劉新吾)

快評:執著堅守 不懈前行

【來源: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毛相林領獎回來之後說,還要為下莊的明天再幹幾年
    記者 崔曜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鮮血澆灌出花開的國度,生死相依只為了那一句承諾,報答你是我唯一的傾訴……」11月12日下午,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領到「時代楷模」榮譽證書和「時代楷模」獎牌後,與現場觀眾一起激情合唱了歌曲《不忘初心》,「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嚮往你的嚮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 記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當代愚公」毛相林:他率村民絕壁上「啃」出...
    一條出山的路,成為下莊人的奢望——沒人相信這裡能修出一條路來。毛相林,61歲,現任下莊村村主任,身高不到1.6米的他被大家稱為「毛矮子」。然而,就是這個「毛矮子」,帶領全村390餘人,在絕壁上譜寫出一個史詩般的悲壯故事——耗時7年,在絕壁上「啃」出一條出山公路。修路過程中,6條鮮活的生命,從絕壁上墜落。
  • 【脫貧攻堅她·力量】通渭縣90後女老闆帶領鄉親奔小康
    【脫貧攻堅她·力量】通渭縣90後女老闆帶領鄉親奔小康 2020-12-11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丨護鳥人楊金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鳥」事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芒壩小組,是「直過民族」地區的布朗族村寨,這裡共有50多戶200多人,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2019年實現全組脫貧。如今,布朗山寨村民的經濟收入除了茶葉、咖啡等作物,鄉親們還利用當地生態優勢,主動進山保護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紫胸鸚鵡等鳥類,通過當起護鳥人,著力打造觀鳥經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清晨的芒壩被大霧籠罩,鄉村「姿色」若隱若現。村民楊金偉如往常一樣騎著摩託車到山裡的鳥塘投食,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了五年。
  • 擼起袖子養牛養鵝,舒城勵志漢子紀道明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13個中央媒體,以及多個省級主流媒體組成採訪團,分赴合肥、六安、滁州等地,拿起筆頭、端起鏡頭,對江淮兒女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予以宣傳報導。一人,一城,一故事。在為期一周的採訪中,採訪團的記者們頭頂烈日、腳踩泥土,深入基層,將鏡頭對準一群閃耀著光芒的普通人,通過文字、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安徽百姓豐富多彩的小康生活。
  • 十八洞村七年脫貧致富路——
    金融撬動產業扶貧  「叫我龍姐就行,這裡的人都這麼叫我。」龍姐一邊麻利地收拾桌子,一邊和記者交談。近年來,來十八洞村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龍姐抓住機遇,開了農家樂,一家人的日子忙了起來,也富了起來。現在的十八洞村,家家戶戶忙產業,獼猴桃種植、苗繡、農家樂、鄉村旅遊……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在十八洞村,每個富起來的農戶都熟知這樣一句話。在金融支持下,富起來的能人不忘鄉親們,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增收。
  • 廿年追雲趕月苗木間,父子齊心,帶領鄉親脫貧致富逐笑顏!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二十年太短,短到都不及天際划過的流星;但於個人而言,二十年不短,它可以讓人從嬰孩變青年,從青年成壯年,換了脾氣改了面容,從一窮二白到衣食豐足,喜笑顏開。二十年,對於萬兵和他的父親萬龍喜來說,不短,那是2畝水杉田變2萬的數字迭代,那是年銷售額躍至1800萬的經濟回報,那是帶領鄉親脫貧致富逐笑顏的樸質溫暖……萬龍喜
  • 【新疆好網民 傳遞正能量】「羊司令」帶領眾鄉親奔小康
    【新疆好網民 傳遞正能量】「羊司令」帶領眾鄉親奔小康 2020-07-0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2020-11-2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重返第二故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丨綏陽縣坪樂鎮...
    坪樂鎮可以說是我的第二個故鄉,自我再次踏上坪樂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下定決心,要帶領全鎮群眾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坪樂鎮位於綏陽縣東北部,距縣城54公裡,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裡,西與溫泉毗鄰,東北面與正安相連,東南與湄潭接壤。轄大埡、和平、解放、聯民、順河5個行政村,142個村民組。
  • 波瀾壯闊遷徙路 決戰決勝斬窮根——重慶「十三五」25.2萬貧困群眾...
    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2000年以前,村裡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360多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要想富,先修路。」不甘「坐井觀天」的下莊人產生了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的念頭。
  • 「龍江殘疾人脫貧「故事匯」」張貴江: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近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殘聯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海倫市聯發鎮百興村,見到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江。今年51歲的張貴江在一次意外中落下殘疾,右手缺失,他克服困難,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2001年時,我是村裡的青年書記,當時村裡進回來一批扶貧牛,在一次為牛鍘草的過程中,被鍘草機切斷了右手,落下了殘疾。
  • 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 他帶領鄉親們養出 漫山遍野的...
    原標題: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  他帶領鄉親們養出 漫山遍野的「奔跑豬」帶領鄉親們養蕨麻豬脫貧的羅家磨村第一書記趙樹鴻。  如果不是2013年初的那個打給家裡的電話,現在的趙樹鴻,也許正在北京,坐在公司明亮寬敞的辦公室裡,從事著他喜歡的軟體開發工作。
  • 每個人都了不起!(望海樓·徵途·奮鬥 ①)
    2020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醫護人員被口罩勒到發紫的面龐令人難忘,鄉親們脫貧致富露出的笑容真摯動人,血肉之軀築起的鋼鐵堤壩堅不可摧,大國重器傳來的捷報振奮人心,經濟正增長讓我們對未來信心滿懷……英雄的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古老的神州大地,唱響嘹亮的幸福之歌。歲末年終,踏歌而行,本專欄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徵途·奮鬥」,銘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奮鬥之路。
  • 建製衣廠辦烹飪班她帶鄉親共致富
    本報訊(首席記者 杜慧 通訊員 劉書兵)「一家致富不算富,眾人致富才能奔上小康路。」這是平山縣溫塘鎮西黃泥村村民付麗會常說的一句話。付麗會今年42歲,她出生時,正是國家改革開放起步時期,上學期間親歷了人們從缺吃少穿到走向豐衣足食的幸福新生活。
  • 河北平鄉:返鄉青年搭建「多肉王國」領鄉親脫貧致富
    河北平鄉:返鄉青年搭建「多肉王國」領鄉親脫貧致富 2020-07-17 18:12:11 姚友諒 攝   中新網邢臺7月17日電 (張鵬翔 楊英聰)「這幾天村裡幾個鄉親也想租地種多肉,俺有種植經驗,正好可以帶帶他們,大家一起致富唄。」河北省平鄉縣油召鄉後田莊村依萌多肉種植基地負責人張朝磊高興地說。  張朝磊出生於1988年,瘦瘦高高的個子,渾身帶著一股樸實幹練的勁頭。
  • 馮亞珂:一支「小畫筆」繪就脫貧致富路
    本報記者 劉琴報導「我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用畫筆和顏料繪就一幅幅美麗的畫,如今我用磚頭、創新思維繪就了一幅看得見,摸得著的畫,畫的名字叫『鄉村振興』。」「村裡很多人連寫生是什麼都不知道,跟他們說要建寫生基地,很多人雖然嘴上沒說,但我知道我成了他們眼裡的『怪人』。」馮亞珂說,家人朋友最初也是不支持的,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創業夢想。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有一次公社來人,看到這些書說沒想到咱們這兒藏了一個農業專家!他對公社幹部說農業門類太多,知識太廣,一輩子也學不完,一旦學好了可大有用途。由於他人品好,愛學習,愛勞動,在知青和村民中威望很高,大家有什麼事都願意找他說道說道,誰家做了好菜好飯也都不忘給他送點兒。從1973年起,生產隊、大隊、公社三級每年都推薦他上大學,但都被他拒絕了。他說自己在生產隊幹也是一種學習,並且是最好的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永葆軍人風採丨黔西縣錦星鎮白泥社區...
    1971年10月,我從部隊退役後,先後在大方縣水泥廠、畢節水泥廠工作。  2006年,大方水泥廠因經營不善關停。經過幾番考察論證,我主動接辦了水泥廠,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大方水泥廠很快就扭虧為盈,我也富裕了起來。  背井離鄉,不忘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