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將來很好立足社會,三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父母不容忽視

2020-12-13 花花媽媽談教育

都說,父母的心永遠都是系在兒女身上,孩子上學時,巴不得孩子有個好成績,長大進入社會後,希望孩子將來有個好前途,能很好地立足於社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更加殘酷的現實,孩子如何能很好地在社會立足?

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對孩子將來很好立足社會很重要,父母一定要特別重視。

一、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顧自身的教育經歷,在一篇《論教育》為題的講話中曾深刻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生活錯綜複雜,孩子怎樣才不迷失自己?孩子擁有對自己,對生活,對未來的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而有個明確的目標而努力,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而這些都需要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鍾芳蓉,湖南留守女孩,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曾經引起熱議。

很多網友認為,一個家庭不富裕的孩子,應該報考一個好就業,更賺錢的專業。

而鍾芳蓉自己卻有著對未來的思考和規劃 ,由於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她對考古非常有興趣,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可以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鍾芳蓉對於自己的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熱愛所在,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相信她未來可期。

愛因斯坦曾經深有體會地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數位化教父」尼葛洛·龐蒂也說:「我不做具體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

可見,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質。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是要成大事的人必備的條件。

而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就要鼓勵孩子大膽聯想,提出的設想越多越好。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遇事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幾個「怎麼辦」。讓孩子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各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去尋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結論。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會發現獨立思考的樂趣。

二、終身學習能力。

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德·聖吉說過:

「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在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科技急速發展,每個人必須隨時接受最新的教育。要在這個社會中成功,不只靠一張名牌大學的文憑,而取決於不斷持續的終身學習能力。

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學習之路,而具備了學習能力是決定孩子能否成為優秀人才的決定因素。

而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成功與否的標誌,但是,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但一個有很好學習能力的孩子將來遲早會有所成就,而且可以為他的長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因此,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社會立於一席之地,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學習能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但教孩子接受知識,而且,教導孩子全方位地學習,並著力培養孩子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孩子可以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將來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奠定基礎。

三、保持積極樂觀的能力。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

只有樂觀與希望,才能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滋長,能夠鞭策我們的奮鬥意志,生出無窮的力量。」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見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消極、悲觀的孩子,面對挫折時,首先自己就被這些挫折、困難打敗了,怎麼還可能立足於社會?

而讓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能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和自信心,會讓孩子順利度過難關,最終走向成熟,從而讓自己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美國心理學大師,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其著作《活出樂觀的自己》)裡提出:樂觀和悲觀的根本區別在於個人的歸因/解釋方式:

樂觀的人,遇到失敗,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者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因而,會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挑戰,會更努力去面對和克服。

而悲觀的人,遇見壞事或失敗,會相信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些壞事會毀掉他的一生,對他的影響會持續很久,甚至一蹶不振。

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歸因/解釋方式在8歲左右開始形成,除遺傳基因外、孩子在成長中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母親,如果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是積極樂觀的,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樂觀的母親,才會有樂觀的孩子。因此,母親在遇到事情時,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在學習和以後的工作中,才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

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讓孩子將來可以獨立,可以很好地立足於社會,擁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因此,孩子的這三種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當然,要想孩子很好地立足於社會,有很多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最為關鍵是離不開「努力」二字。因為,即使你具備各種能力,不去努力,成功也不可能實現。

相關焦點

  • 不管你貧窮是富貴,一定要培養孩子這5種能力,將來才是人生贏家
    如今,是一個競爭力、壓力都很大的社會,孩子能否過得他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質量是否高,就得看孩子的能力高低。然後孩子的能力並不是天生自帶的,他需要各位家長後天的教導培養成的。把孩子舉例成一張白紙,我們在白紙指導他畫什麼樣的畫,他們就會學著怎樣描繪。所以各位家長要注意對孩子能力的培養。
  • 這5類孩子,天生就是「學霸」,父母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
    在我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家長最大的願望,因此家長們總是會想,我家孩子會不會是一個學霸呢?甚至有的家長趁著孩子還沒有出生就開始揣測自己的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是不是讀書料。其實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能夠看出來,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學霸,從小就能看出來,家長要多多注意。
  • 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幾點建議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和手指相連的神經所佔的面積比較大,手的活動對這部分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能促使大腦的發達;而大腦的發達,智力的發展,又可使雙手更靈巧,以此達到心靈手巧。怎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
  • 這三種類型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為了孩子的將來,中一個也要改
    所以,父母生而不養,不僅僅是對孩子不負責,也是對社會不負責。2、控制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願。為了讓孩子成才,父母殫精竭慮,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批批「虎媽」、「狼爸」,為了孩子的前程前赴後繼。
  • 性格影響孩子一生,父母應如何培養?
    我們都知道,性格跟遺傳基因有關,一個人生下來,有他自己的「先天氣質」,但我們需要明白,性格更主要的還是受後天環境的塑造與培養。孩子0-12歲這個階段,是性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0-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
  • 孩子多動手有利大腦發育,培養動手能力的6種方法,父母要知道
    研究表明: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好處很多,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能促進孩子語言、智力的發展。但很多家長有一種誤解,認為孩子將來從事腦力勞動,動手能力不強無所謂。其實不然,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可以看出,父母為了讓孩子成才,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其實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身上有這4個突出表現,可能是他右腦發達的特徵,作為家長不能忽視了,好好的培養孩子,娃長大後有出息的概率會更大。到底是哪4個呢?大家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 不想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在6歲前應進行逆商培養,父母別忽視
    尤其是7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更加渴望交流,會更加渴望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事物。他們已經在自己的社會當中開始扮演角色了,必然需要面臨挫折,這個時候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之一,做好挫折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長。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也是逆商培養,既然逆商培養這樣的重要,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 這3類孩子從小「鬼靈精」,將來卻難在社會立足,但願你家的不是
    有的孩子小的時候會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被灌輸一些不好的思想,要是家長不及時幹預,反而認為孩子很精明,那將來孩子走出社會以後難免會吃虧,甚至走上歪路,家長自然是脫不了關係了。趙女士原本是想去教育孩子,但是又想到難得老人今晚開心,不好當著老人的面訓斥孩子,她決定晚點和老人私下聊聊,看看老人是否在原則上同意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老人是打心底覺得孩子做得好的話,那她以後再苦再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親自教養。為什麼有些老人覺得孩子佔小便宜,是一種很精明的表現呢?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研究者發現,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這種能力如今被稱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以此而認為是「管教」,是為了孩子將來不被「社會毒打」。然而這樣的管教真的能達到引導孩子不犯錯,不接受社會的檢驗麼?不能。有人說我就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我想問,即使是你因為確實犯錯了挨打,你挨打的時候真的懂得了你父母說的道理麼?
  •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成績很重要,但絕不是唯一。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至今認為,這姑娘無論在什麼單位,一定都能做得很好,都會深受歡迎。而她的教養、友善、責任感、主動性、抗挫能力,一定都有她父母的功勞。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ICPS四步驟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是家長不容忽視的課題。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我們從卷帙浩繁的育兒書海中「撈出」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作者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給了我們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一套實用方法和技巧——「我能解決問題」法。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如果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答應別人,自己的事就辦不好。不答應別人,又怕影響友情。會感到騎虎難下,心情不好。 其實,說「不」是自尊的體現,要注意分清重要的事和次要的事,學會拒絕,這就需要練就厚臉皮的能力。 彪悍一隻貓在書中寫到:面對別人的請求,我會想這件事是不是我該做的,如果不是我就會第一時間拒絕。
  • 父母做好三件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父母做好三件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單位新來的畢業生,都是95後,從他們身上,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天到飯點,成群結隊去吃飯的都是老員工,新員工基本都喜歡宅在辦公室裡叫外賣;平時有啥事需要溝通時,我們都是直接打電話,或者去對方辦公室聊一聊,可是他們卻喜歡發微信。不知道這算不算95後「宅」的一個表現,但是不管怎樣,我認為既然踏入工作環境,如果太宅會影響工作的。
  • 霍啟剛帶7歲兒子下廚做咖喱蝦,聰明的父母會培養孩子這三項能力
    其實,對於孩子最重要的事,只是這三樣:第一是自立能力,第二是正確的金錢觀,第三是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孩子擁有這三項能力,不優秀都難。那麼,為什麼這三項能力如此重要呢?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僅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培養獨立性和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一個人想獨立成長,必須生理獨立,這是獨立成長的必要條件。
  • 李玫瑾:上大學之前,培養孩子這兩樣「能力」,增強孩子心理韌性
    孩子上大學,不只是成績達標了就可以,還有些能力要培養好,否則孩子將來難以在社會上生存。01為什麼孩子上了大學才出現問題?大學裡匯聚了各個地方的人才,聰明的孩子不在少數。大學不只是學習好就可以了,學習成績是一方面,大學更多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中的能力表現會更加分,只懂學習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相對處於弱勢。李玫瑾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也就是讓孩子多吃吃苦,可以從體力之苦來實現。
  • 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父母這樣做
    並不是每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理解表達能力都很強,隨著年紀的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會慢慢提高,所以說家長應該給孩子一些時間,不要給孩子有太大的壓力,但是反過來講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對偏弱的話家長就應該重點進行培養和訓練了,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呢?
  • 3~7歲孩子「能力的培養」 超詳細,值得收藏!
    如果時時處處還在依賴父母,自已不獨立,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從一個無助的生物體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的過程。孩子需要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怎麼把握這個度,應該怎樣有效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 培養寶寶觀察力,是家長給的「財富」,父母的培養尤其重要!
    孩子的出生會給一個家庭增添溫馨,讓父母變得柔軟。對於這個剛剛降臨的小天使,家人自然是把孩子作為「最寶貝」的人。很多父母也是願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那從小一些細節的培養就尤為重要。培養孩子觀察力,是家長給孩子的「財富」,父母的培養尤其重要!
  • 想培養堅強的孩子,逆商一定不能忽視,是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根源
    高智商和商情商,是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標配,所以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著重於這兩方面培養。這當然沒有錯,卻遠遠不夠,因為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還有一種"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是"逆商"。所以我們應該像重視智商和情商那樣重視逆商,而對於家長來說,則應該像培養智商和情商那樣,去重點培養孩子的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