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到倉更工作之前,知道倉更是遠近聞名以6萬畝優質板慄林著稱的「板慄之鄉」,由於路途遙遠僅到過倉更一次,幾乎沒有了解。到任前,為儘快適應工作,我趕緊補課,倉更距市區65公裡,山高、坡陡、谷深,戶與戶、寨與寨、組與組之間居住分散,常住人口3773戶1419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14戶867人。群眾主要收入以林木、板慄種植和養殖為主,雖然有6萬畝優質板慄,但由於招商引資困難,僅限於初級農產品銷售,老百姓收益並不理想,屬於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業鄉鎮。由於交通不便、年輕勞動力外出,缺資金、缺技術等原因,倉更的脫貧攻堅工作比想像中更難一些。 記得第一次到我所幫扶的貧困戶韓啟貴家時,四十分鐘的車程後,車子陷入泥濘中,我們不得不踩著滿是黃泥的坑窪道路,爬上鋪滿腐葉的陡坡,我們終於到達韓啟貴家。木質結構的房屋,房屋邊上用木板稀稀拉拉釘著,寒風刺骨的冬天,韓啟貴和妻子孩子卻穿著已經破洞的鞋子。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些震驚,轉頭低聲問身旁的扶貧站主任:「條件這樣艱苦的貧困戶,我們還有多少家?」主任沉默良久後說:「近年來通過國家各項扶貧政策,各項條件已經改善了許多,但是這樣的貧困戶我們還有幾十家;目前,一部分我們正在積極動員搬遷;另一部分正在通過危改、飲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改善居住環境......」我細細聽著,內心倍感壓力,卻也深感責任艱巨,決心一定要帶領倉更的貧困群眾脫離貧困,過上好日子。

到貧困戶婁忠福家入戶走訪

幫扶道路上,困難、考驗和磨練不斷,但是我始終把每一位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作為興義市為數不多的女指揮長之一,我暗下決心不能輸給其他指揮長,不能對不起倉更的人民群眾。為此,既要當指揮長,更要做戰鬥員。一定身先士卒,堅持每周都到各村走訪貧困戶,對全鎮214戶貧困戶、23戶邊緣戶、310戶低保戶實現全覆蓋走訪;一定迎難而上,越是難題越督促自己親自上,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60餘次,制定幫扶措施2000餘條;一定以民為本,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參與群眾會100餘次,現場解決問題,幫助謀點子、出思路、引項目,始終做到思想上不不落伍,作風上不鬆勁,行動上不停步。

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

2016年以來,倉更鎮建立健全「路、水、電」大網絡,修建完善組組通、串戶路210餘公裡;修建完善小水池小水窖7000餘口,集中供水點10處;完成危房改造168戶,跑風漏雨整治44戶;修建完善活動廣場4個、路燈350餘盞、規範化建設1所一級綜合醫院、8個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群眾人居環境得到切實改善。構建完善「幫、育、保」小網絡,因戶因人精準制定幫扶措施,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無人輟學,非義務教育階段做到教育資助全覆蓋,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教育資助700萬餘元;組織實施扶貧項目20餘個,產業幫扶100%覆蓋貧困戶,涉及資金391萬餘元;累計完成1405戶2062人次的低保兜底保障工作,發放資金712萬餘元。通過「激發內生動力+精準幫扶短板+民政兜底保障」的立體幫扶結構,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圖為實地查看產業基地建設情況

四年的時間,一切都悄然改變著。經過全鎮上下共同努力,全鎮貧困發生率從5.7%降為0%,三個貧困村先後脫貧出列,214戶8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其中,104戶442人易地搬遷到興義市新市民安置區;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高到10000餘元;「板慄+N」的林下立體空間經濟產業經濟示範區範圍達3000畝,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畝均增收6000元......貧困發生率與群眾收入的一降一升,體現的正是脫貧攻堅政策實施前後的千差萬別。

下寨村「板慄+」林下經濟產業基地灰樹花種植情況我有幸成為倉更鎮脫貧攻堅工作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群眾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日子一天天美了起來。吃過的苦,流過的汗,最終匯聚於倉更這片熱土,凝聚為百姓們最幸福的笑容。

航拍中今日的倉更

脫貧不是終點,幸福正揚帆起航,奮鬥一如既往在今天!作者 張雲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另一個「戰場」 丨興義市倉更鎮扶貧辦負責人...
    2016年8月24日,作為一名退伍老兵,一名黨員,我滿懷戰鬥熱情來到了黔西南州興義市倉更鎮,走上了人生第一個崗位,進入了人生另一個「戰場」,同時也有了更多的角色。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不由微微皺眉,放眼望去漫山黃土、遍地黃沙,這與我在部隊到高原荒漠駐訓時的環境也不遑多讓吧,心中不禁對自己的選擇多了幾個問號?當天報到後我被安排到倉更鎮扶貧辦工作,正式成為扶貧辦的一員。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你最喜歡的八字句是哪一句?
    「你最喜歡的只有八個字的句子是什麼?」 ——八月長安《你好,舊時光》 12.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明代《增廣賢文》 13.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14.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放妻協議 15.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_合肥在線
    合肥市紅星路小學教育集團於2020年7月7日在國際部校區報告廳開展了「種子教師」暨新教師懇談會,會議在合肥市紅星路小學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校長朱清萍的指導下,副校長高曉婭的主持下進行,各部門領導及70餘名青年教師共同參與。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循環的力量
    作為科學自媒體人,路漫長且艱辛。每天看著寥寥閱讀量,應該能夠深刻體會到那句名言:世界上最難的事,一個是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裡,另一個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堅持才有希望,讓我們踏著循環的節奏,早日邁進量變到質變那一天。
  • 尋找Mr. right 的路阻且長,上伊對行則將至
    來源標題:尋找Mr. right 的路阻且長,上伊對行則將至 我跟林散散約了在咖啡館見面。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見到這個小師妹是件讓人高興的事。
  • 呂蘭芝: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百草回芽,否極泰來。我們總會擁抱春暖花開,總會等到萬物復甦,總會看見世間萬物展現出生命的蓬勃。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在教學的這片園林中,我們且待花開,且待春來!
  • 「我的扶貧故事」翻越千山萬水來扶貧丨興義市滄江鄉祭山林村扶貧...
    我叫楊克萬。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來到「春城」雲南省昆明市工作,成為了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分公司的職工。2018年我離開公司,離開昆明,來到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參加事業單位招聘考試,2019年我來到興義市滄江鄉,就這樣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
  • 曠視總裁付英波:AI與產業網際網路的結合是「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我認為從AI和整個產業網際網路來看,如果5G是產業網際網路的高速公路,沒有5G就沒有這個平臺來發展這些產業應用,AI可能是產業網際網路或者物聯網裡的血液,會滲透到前端整個傳感器和物聯網的採集端,也會滲透到整個後端,包括數據的分析、處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辛苦也幸福|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
    我叫邢孝仙,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2014年3月,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幫扶人」,幫扶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李顯國。回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那些溫暖的事兒歷歷在目。2014年6月,在我的鼓勵下,李顯國和妻子同泥凼鎮的水泥工一起四處幫人刷牆、扎鋼筋、做防水、砌隔牆等,每天250元,每個月大概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3月,我幫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用於養殖業,8月,李顯國和朋友合夥養豬50頭,李顯國妻子在養豬場當飼養員,每月有2500元的工資收入。
  • 江蘇選調生張凱焱:心有所向,方能行遠;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為政貴在行,以行則治,以文則不治。我們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又要在「務實」上做文章,既要有實幹的精神,又要有巧幹的本領。苦幹實幹也離不開奉獻精神,王部長強調「年輕人不奉獻,就談不上做貢獻」,因此,作為基層公務員,我們要能奉獻、願奉獻,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人民幸福、國家發展做貢獻,做擔當有為的新時代人民公僕。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2019年,我還幫助王斯華申請到了1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用來發展養殖業,目前他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了8000元,王書麗在校也獲得了國家助學金及興義市教育局教育資助共計3900元,她告訴我到2021年元月份她就畢業了,同時能拿到中專、大專畢業證書,等畢業找到工作後,還會繼續攻讀本科文憑。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李東榮談金融業數位化轉型五點思考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李東榮表示,金融業數位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意義重大,任務艱巨。相信,在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不斷提升金融業數位化水平,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金融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電工書記來了!」丨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
    「電工書記來了!」脫貧攻堅隊的幾個隊員總是這樣稱呼著我。我叫歐陽廣智,是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在參加工作以前,曾參加過一期電工培訓,並取得操作許可證。得知這些情況後,我到供電部門進行諮詢和協調,供電部門說三天內可以安裝上電錶,但進戶線和戶內線不由他們負責,且由於人手不足,之前戶內戶外的電改工程都是外包的,而像這樣零星兩三戶的工程量,難以找到施工人員。三天後,我再次到需安電錶的這兩戶走訪,發現吳鳳金家還是沒有安裝。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興義市灑金街道周定武
    因為他們來自農村,承包土地、山林地、享受的良種補貼還在,且戶口還在原居住地,但是他們現在進入城市生活,就需要面對小孩上學、看病就醫、就業增收的問題。為方便他們無障礙就學、就醫、就業,黔西南州政府首先在全國為搬遷群眾做了一張類似於身份證的相關卡片,該卡片有身份證的屬性,起名為「新市民證」,就把我們的搬遷群眾親切地叫做「新市民」。
  • ...扶貧故事」扶貧那些事,我的2020年|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
    梨樹坪沒有梨樹,梨樹坪也不平,梨樹坪是興義市泥凼鎮下屬的一個村。梨樹坪最多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山,還有滿山的石頭!我們的教務主任也有機會進入百年名校浙江大學學習,他們時常在電話裡激動地向我們介紹起所見所聞所感……這一年,居然有城市的朋友託我在村裡買些茶。我才知道,在扶貧政策引領下,梨樹坪這個小村子裡產的苦丁茶已遠銷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 鴻鵠中國交一萬送十萬優秀合伙人展播 鍾曉: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鴻鵠中國交一萬送十萬優秀合伙人展播 鍾曉: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有人說:2019年是過去10年裡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裡最好的一年。 沒想到,一語成讖。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黎平縣敖市鎮八開村第一書記陸文良
    我叫陸文良,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黎平分局黨組成員、汙染減排辦公室主任、駐敖市鎮八開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因原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任,長期堅持駐村幫扶,2019年7月因勞累成疾,最終病倒在一線扶貧工作崗位上,不能繼續履職駐村工作,必須新派一名第一書記頂崗履職。看望留守老人2019年是黎平縣脫貧摘帽之年,基礎設施需要按時完成,保障措施必須落實到位,各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工作要從「心」開始丨岑鞏縣大有鎮黨委...
    我叫劉澤文,就職於黔東南州岑鞏縣大有鎮人民政府,任大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脫貧攻堅期間,我負責大有鎮脫貧攻堅「三保障」與就業扶貧工作,並擔任大有、奔坡兩個村的脫貧攻堅作戰隊隊長。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叫張孟碧,是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4年與石硐結緣,一來,就是6年,見證了石硐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攢勁」的女強人,是我在石硐6年來大家眼中的我。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