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到倉更工作之前,知道倉更是遠近聞名以6萬畝優質板慄林著稱的「板慄之鄉」,由於路途遙遠僅到過倉更一次,幾乎沒有了解。到任前,為儘快適應工作,我趕緊補課,倉更距市區65公裡,山高、坡陡、谷深,戶與戶、寨與寨、組與組之間居住分散,常住人口3773戶1419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14戶867人。群眾主要收入以林木、板慄種植和養殖為主,雖然有6萬畝優質板慄,但由於招商引資困難,僅限於初級農產品銷售,老百姓收益並不理想,屬於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業鄉鎮。由於交通不便、年輕勞動力外出,缺資金、缺技術等原因,倉更的脫貧攻堅工作比想像中更難一些。 記得第一次到我所幫扶的貧困戶韓啟貴家時,四十分鐘的車程後,車子陷入泥濘中,我們不得不踩著滿是黃泥的坑窪道路,爬上鋪滿腐葉的陡坡,我們終於到達韓啟貴家。木質結構的房屋,房屋邊上用木板稀稀拉拉釘著,寒風刺骨的冬天,韓啟貴和妻子孩子卻穿著已經破洞的鞋子。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些震驚,轉頭低聲問身旁的扶貧站主任:「條件這樣艱苦的貧困戶,我們還有多少家?」主任沉默良久後說:「近年來通過國家各項扶貧政策,各項條件已經改善了許多,但是這樣的貧困戶我們還有幾十家;目前,一部分我們正在積極動員搬遷;另一部分正在通過危改、飲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改善居住環境......」我細細聽著,內心倍感壓力,卻也深感責任艱巨,決心一定要帶領倉更的貧困群眾脫離貧困,過上好日子。
到貧困戶婁忠福家入戶走訪
幫扶道路上,困難、考驗和磨練不斷,但是我始終把每一位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作為興義市為數不多的女指揮長之一,我暗下決心不能輸給其他指揮長,不能對不起倉更的人民群眾。為此,既要當指揮長,更要做戰鬥員。一定身先士卒,堅持每周都到各村走訪貧困戶,對全鎮214戶貧困戶、23戶邊緣戶、310戶低保戶實現全覆蓋走訪;一定迎難而上,越是難題越督促自己親自上,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60餘次,制定幫扶措施2000餘條;一定以民為本,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參與群眾會100餘次,現場解決問題,幫助謀點子、出思路、引項目,始終做到思想上不不落伍,作風上不鬆勁,行動上不停步。
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
2016年以來,倉更鎮建立健全「路、水、電」大網絡,修建完善組組通、串戶路210餘公裡;修建完善小水池小水窖7000餘口,集中供水點10處;完成危房改造168戶,跑風漏雨整治44戶;修建完善活動廣場4個、路燈350餘盞、規範化建設1所一級綜合醫院、8個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群眾人居環境得到切實改善。構建完善「幫、育、保」小網絡,因戶因人精準制定幫扶措施,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無人輟學,非義務教育階段做到教育資助全覆蓋,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教育資助700萬餘元;組織實施扶貧項目20餘個,產業幫扶100%覆蓋貧困戶,涉及資金391萬餘元;累計完成1405戶2062人次的低保兜底保障工作,發放資金712萬餘元。通過「激發內生動力+精準幫扶短板+民政兜底保障」的立體幫扶結構,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圖為實地查看產業基地建設情況
四年的時間,一切都悄然改變著。經過全鎮上下共同努力,全鎮貧困發生率從5.7%降為0%,三個貧困村先後脫貧出列,214戶8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其中,104戶442人易地搬遷到興義市新市民安置區;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高到10000餘元;「板慄+N」的林下立體空間經濟產業經濟示範區範圍達3000畝,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畝均增收6000元......貧困發生率與群眾收入的一降一升,體現的正是脫貧攻堅政策實施前後的千差萬別。
下寨村「板慄+」林下經濟產業基地灰樹花種植情況我有幸成為倉更鎮脫貧攻堅工作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群眾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日子一天天美了起來。吃過的苦,流過的汗,最終匯聚於倉更這片熱土,凝聚為百姓們最幸福的笑容。
航拍中今日的倉更
脫貧不是終點,幸福正揚帆起航,奮鬥一如既往在今天!作者 張雲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