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新市民家裡,或稱兄道弟,或叫叔叔阿姨。
去把疑惑消除,去讓新市民的不滿退去臉上換出笑意,去解決實際問題。
敲門,等待。隨著一道又一道門打開,核對信息,逐一看看廚房、臥室、衛生間、客廳及冰箱裡面裝的食物,仔細記錄。
新市民家門戶手寫感恩對聯
這就是我們興義市灑金街道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常態,思維方式裡,一定要讓「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新市民感受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時時入戶走訪,宣傳交通安全、消防、在家帶小孩注意高空拋物、上學的孩童、獨自在家的老人,總之能夠想到的我們儘量每次多說一點,讓來自大山深處的群眾儘快適應城市,讓獲得感和幸福充溢社區,讓黨的聲音傳進每個人耳中,黨的恩情沉浸進心底。
2019年8月12日,灑金街道正式掛牌成立,宣告搬遷7482戶332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67戶26671人)的三個新市民社區(康平社區、南興社區、慄坪社區)加上原有的灑金村、壩美村總計10357戶45965人正式進入嶄新的灑金開發模式。灑金街道原屬於興義市坪東街道,地勢平坦,壩地平坦適宜居住。2016年,各級政府提出易地搬遷後這裡成為搬遷的首選地,至2019年6月匯聚興義市19個鄉鎮街道及跨區域搬遷的晴隆縣、普安縣的搬遷群眾超過3萬人,按規定設立新的街道辦事處,為我們的搬遷群眾做好就業、就醫、就學的長期保駕護航,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為什麼搬遷的群眾叫「新市民」?因為他們來自農村,承包土地、山林地、享受的良種補貼還在,且戶口還在原居住地,但是他們現在進入城市生活,就需要面對小孩上學、看病就醫、就業增收的問題。為方便他們無障礙就學、就醫、就業,黔西南州政府首先在全國為搬遷群眾做了一張類似於身份證的相關卡片,該卡片有身份證的屬性,起名為「新市民證」,就把我們的搬遷群眾親切地叫做「新市民」。
新市民居住證
新市民講感情,面對我們地入戶走訪,倒水、端茶、遞煙、指引我們四處參觀窗明四淨的新家,嘴裡念叨著「感恩共產黨!感恩總書記!」。談論著以前遠在大山裡的家,沒有水泥、柏油路,沒有路燈、電梯,更沒有10分鐘內就可到達的學校、工廠。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漆黑的夜就籠罩了大地。由於不通公路,每次趕場回家,都要爬幾道山梁,淌幾次水,遇到雨雪,溼滑的泥巴路更加重艱辛。遙遠的好學校、幾千裡外的工廠,都是夢。現在不同了,全家五六口人住進城市社區,老人帶娃,年輕人就近就業,娃娃就近讀書,下樓有乾淨、舒適的環境,同樣洋溢著滿臉幸福的新老朋友!幾個七十歲左右的老者笑眯眯地說:「來自普安、望謨、冊亨、晴隆的新市民,有布依族、苗族、還有彝族、回族,各種口音好聽著呢!有的以前根本沒有聽過。」
搬遷老年人每天早上在慄坪社區四印廣場活動身體
從普安縣搬遷到灑金街道的群眾有2101戶9476人。為有效精準地保障搬遷群眾權益及平安過度,州委州政府高屋建瓴,指示普安縣在搬遷戶數較多的鄉鎮抽調共30餘名來自派出所、人社、民政、移民部門和單位的相關同志,為新市民搞好無縫銜接系列服務。
剛接觸新市民社區走訪工作時,我有幸同普安縣抽調過來的劉作國同志分在一組。劉作國同志今年已經60歲了,本可以退休的他每天依然爬上爬下,盡職盡責。首先我們入戶走訪的是南興社區A1棟兩個單元及B23棟的146戶875人,時間緊張,但走訪工作需要快速、詳細、精準,每天需要面對的1126步樓梯至少要走兩遍。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算不了什麼。可對幹了40多年基層工作並且腿腳帶有些病痛的老劉,就需要克服了。但每一回,雖然氣喘籲籲甚至大汗淋漓走進新市民家門,面對我們讓他休息的話語,老劉總是堅持說不。他說還是我來吧!年紀大的人幹活路(做事)把穩。
同新市民交談,老劉總是輕言細語地拉家常、擺龍門陣,群眾工作嫻熟,一會兒新市民就把他當作兄長,亦或兄弟,親熱、要好得那麼的自然。老劉常說:「老百姓的工作得慢慢做,要同他們搞好關係,要將心比心,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諄諄教導,出自34年黨齡的老劉之口,讓我感覺刻骨銘心。當遇到難題,他總會鼓勵我們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只要奮鬥、努力,總會『芝麻總是節節開花嘛』」。在老劉的主動帶領下我們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樂此不疲。黨齡比我年齡還大的老劉,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老師,是我們新黨員學習的楷模。
周國兵家住普安縣青山鎮,家裡三個小孩,老大在普安一中讀高一,老二青山六合中學讀初二,老三青山小學讀六年級。搬來灑金安置區分在B23棟803,一家人十分高興。但供三個小孩讀書、日常生活開支、贍養老人,讓在萬屯打工的周國兵與妻子肖倩感到負擔重壓力大。剛搬遷時,由於經濟拮据,沒有購置什麼新家具。之後周國兵在工地支了點錢,回來購置幾樣家具。搬家具時,正好被老劉和我碰到。老劉問買家具不都是老闆幫忙送的嗎?周國兵說老闆把家具送到樓下,自己搬能節約點錢。聽了這話,老劉二話不說搬起鞋架往電梯走,我趕緊同周國兵搬木床、茶几等。家具搬上8樓,進屋擺放好,盯著新家裡的新家具,滿臉黝黑年紀不到五十的男人周國兵眼角透出溼潤,感慨地說:「雖然家在農村,但我和老婆基本都在城市或者城郊做工。老婆時常說,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在城裡面有套房子該有多好。每當那個時候我心裡酸得很,老婆說的,只能想想而已。你們不知道,老家實在太老火了,娃娃翻山越嶺上學得走一個多小時。現在。真沒想到,夢想來得這樣快。我和老婆計劃好好掙錢,只要娃娃成氣,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們把大學讀出來,也在城裡面安家立業,不拖黨和政府的後腿」。
從周國兵家出來,他下樓去了,要去購置床上的六件套,對我們留下的話裡,滿是喜氣。
在冬季曬太陽的新市民
A1棟1單元1103的李學良老家在晴隆中營鎮,家裡60多歲的母親獨自帶兩個小孩上學。為補貼家用,老實本分的李學良和妻子常年在福建務工。
每當送小孩上學後,李學良的母親都要去菜市場轉轉。入戶走訪的那一天早上,我們在社區辦公室旁邊遇見她,決定去她們家看看。當她開門的那一瞬間,水、水、水,到處都是水。客廳、廚房水深不低於兩公分。群眾困難無小事,半個多小時,終於處理完意外。
原來,老人出門前用大桶接水,方便平時使用,但在出門時竟忘記。同老人一樣,在農村使用柴火或煤炭的很多群眾剛搬遷過來時不會用電磁爐,電磁爐打開後會忘記關掉,燒壞了若干個鍋。還有的群眾,在家裡養雞、養兔子甚至養豬,或者直接將啤酒瓶、廢紙塊堆放在家裡,更有甚者帶柴直接在陽臺上燒火烤,讓人哭笑不得的同時,又讓我們感覺他們有多麼需要幫助。就這樣,街道幹部、社區幹部不厭其煩入戶,幫助他們正確使用電器、自來水,幫助他們將兔子、雞、豬請出家門一同打掃衛生,告訴他們明火的隱患,教他們學會安全使用烤火爐。
「群眾工作要得耐心做、認真做、不怕得罪人地做,還要大膽地做。」這是興義市市委黨校派駐慄坪社區第一書記張琨副校長經常對社區幹部說的話。
同慄坪社區第一書記張琨入戶走訪新市民
慄坪社區有個感恩教育會議室,定期為新市民舉辦「講、數、學、談」感恩教育,向新市民宣講黨的理論、政策,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惠民惠農政策,列數新市民的發展、變化,列數新市民享受到的優惠政策、優質服務,教育引導新市民勤學就業技術、勤學致富本領,與新市民一道暢談打算、夢想,幫助新市民尋夢、追夢、圓夢,讓新市民進一步明白黨的初心和使命。
新市民在參加感恩教育座談會
慄坪社區建設有59棟房屋,其中55棟是新市民住房,居住人口總計12062人。由於統一規劃、設計,房屋外觀都是洋房式樣,幾乎一摸一樣。為了方便社區的老人、孩子快速找到回家的路,社區5大進出口的道路兩側都用不同顏色的標線去作為出行和回家的標識,同時每棟樓的單元號旁邊還設計有夜晚會發光的動物圖標。彩色標識導航,動物圖案指向家,貼心的人性化設計得到群眾高度認可。
38棟貓的動物圖標
綠色和黃色接壤的道路標識
有一句話,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還有一句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對於在外務工的新市民,我們經常電話聯繫了解情況。當聽見熟悉的家鄉口音時,他們非常熱情,積極配合。家鄉人的聲音讓他們感覺到溫暖,更讓他們對家裡的老人小孩的擔心牽掛少了幾分。在外務工新市民說黨的政策好,城裡安全的住房美麗的環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漂泊不定的人。好些人說自從搬進來後,連續幾年都歡歡喜喜趕回灑金,其樂融融過新年。
新市民在參加2020年10月國慶活動
新市民社區,老人安安全全在家專心帶小孩。社區有診所,小病很輕鬆就搞定,即使有突發疾病,救護車來回也就20分鐘左右。小孩上學近,之前在稀泥巴路上來回摔跤的上學路遠不可比。夜晚想家想娃娃了,外出務工的新市民打開手機,聽著寶貝叫著爸爸、媽媽,聽著父母聲聲叮囑,他們心窩很暖和。社區裡面就是幼兒園,馬路對面就是小學、中學。沒了後顧之憂,他們幹勁十足,勤勞的雙手更加有力,美好的未來就在明天。
新市民社區裡面還有四點半課堂。孩子放學後,在這裡有專門的西部大學生志願者輔導作業、溫習功課。還在扶貧車間裡工作的家長不用擔心。針對老人,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不寂寞,日間照料中心把話說。聊聊天、下下棋,生活舒心樣樣齊。
為了讓社區居民享受良好的醫療診斷服務,州、市經常有各醫院組織隊伍無償對新市民檢查身體、診斷疾病。讓新市民享受身體預檢服務,小病提前知,嚴防拖出大病、慢性病。
豐富多彩的新市民民族間的交融
悠閒愜意的新市民
社區的新市民服務中心每天都有時時更新的崗位推出,只要身體能行,就有工作崗位適合。後顧之憂解決了,在外務工就業的人心就穩住了,誰還說不能致富呢!
我慶幸參與到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當中,慶幸身在新時代。群眾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周定武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