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折的年代,看美國進步運動的改革,究竟有著怎樣的社會意義

2021-01-09 文月梧桐

美國從建國開始,就一直堅持宣稱著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思想觀念,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長期根植於美國民眾心中的理念逐漸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堅守這種傳統的優秀理念,美國在20世紀初發生了一場社會改革運動,這場被稱為「進步運動」的社會改革運動對當時的美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且其中的某些理念直到現在依然在產生作用。

在19世紀後期,整個美國都處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中。此時的美國在表面上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城市的繁榮。我們走在路上可以看見衣著體面的中產階級臉上帶著微笑,聽見的不僅僅只是工廠的機械聲同時也是金錢的脆響,仿佛整個社會沒有貧窮、沒有髒亂、沒有疾病和死亡,只剩下金燦燦的希望。

美國鍍金時代

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此時的美國社會被稱作是「鍍金時代」,這種形象貼切的稱呼完美地展現了這個社會的現狀。在大城市的一片安寧祥和充滿希望的表象背後,充斥的大量的貧民窟,窮困潦倒的流浪漢隱藏在城市的每個陰暗的角落,婦女和兒童的哭聲迴蕩在每個寂靜的夜晚。

與此同時,美國社會還湧現出了大量的託拉斯和壟斷組織。這些組織就像是在吸血的水蛭一樣,將流淌在平民血液中的自由、民主和法治全部吸走,成為掌控鐵路、金融界和政府的上帝之手。

美國20世紀初的社會

在這種社會環境當中,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人湧現了出來。隨著黑幕揭發運動的開展,人們的思想逐漸覺醒,改革者們在沒有統一領導的情況下懷著一腔熱血開始投身於改造社會的運動中,來維護傳統的個人自由、民主觀念和法治思想。

在這一時期,城市中的各種改革運動相當的引人注目,它們的參與者遍布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了進步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由於壟斷行為的產生,大資產階級攫取了社會中的絕大部分財富,這種「絕大部分」並不是指他們吃肉而剩下的人喝湯,而是他們在吃肉喝湯的同時只給中小資產階級留下了鍋底的一點點剩餘。

託拉斯和壟斷組織

這種行為使得中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破產,剩下的人人自危,帶來了極大的恐慌和不滿。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中小資產階級開始進行城市改革,他們在許多城市都建立起來了市政聯盟,實現了一系列的有利於勞動的社會立法。這種改革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壟斷的進一步擴張,維護了自己的生存利益。

美國20世紀初的社會

與此同時,富裕的農民和自由資產階級也開始對現實社會進行改革,在這一階層組織當中,威斯康星州的拉福萊特領導了一次成功的州政改革。他對當時底層社會的婦女和兒童的權利進行了保護,並對威斯康星州的州議會進行了清理,減少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政府議院背後的託拉斯

這一系列的改革運動都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在這場進步運動當中,作為改革領袖的大部分改革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從政府方面入手。他們依靠著政府的力量來進行經濟方面的立法和變革,使得美國原本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逐漸轉變成為了後來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這種經濟政策的轉變使美國政府開始幹預經濟的運作,並且規範了社會中的個人和公司的行為,對壟斷行為和託拉斯組織都產生了遏制的作用。而且這種經濟政策還一直持續下去,對20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如何走出大蕭條提供了思路。

美國進步運動

除此以外,因為在進步運動時,芝加哥曾依靠獨立的群眾完成了市政改革,使得人們開始認識到覺醒後的市民也擁有著強大的力量。這就讓美國民眾們對政黨的熱情和忠誠開始消退,獨立的選民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就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而言,進步運動不能說是徹底成功了或者是徹底失敗了。這場改革雖然頒布了許多的法律條文限制了託拉斯和壟斷組織,並且也試圖用法律條文來改善當時的社會環境,但是這些法律條文卻並沒有起到它們應該有的作用。

美國20世紀初的工廠童工

從後來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來看,美國的社會依舊存在著深深的陰影。由於未能摧毀美國現行的政治政黨結構,也未能改善對黑人的漠視,他們原本堅守的自由、民主和法治並沒有真正實現。這個美國社會的陰影處依舊存在著貧困與罪惡,如同附骨之疽長久未散。

相關焦點

  • 上世紀:美國民權運動與社會問題,看美國社會的混亂與無奈!
    照比過去有極大改善,但是相比於白人,黑人的漲幅依然過慢,只不過在政治層面來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黑人公民的權利,首先廢除軍隊當中的種族隔離,並進一步推進社會化的改革運動,包括社會上針對黑人中心的隔離但平等原則,廢除學校種族隔離原則。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經歷了1965—1975年反戰(反對越南戰爭)和反文化(挑戰WASP文化傳統)兩大運動的洗禮,美國才一變而成我們現在習見習聞的樣子。美國進步左翼和保守右翼的分野也是從那個時代延續至今,當前大部分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爭議課題追根溯源也是產生於那個年代。亨廷頓此書恰是對這個動蕩年代的總結和剖析。
  • 「現代烏託邦革命」:美國60年代「新左派」運動
    一些同情「新左派」運動的中年人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是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分出是非曲直,而是注重實際行動和實際效果。《紐約郵報》的編輯詹姆斯·韋斯勒說:「現在的學生就像在30年代一樣,希望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不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那時候(30年代)我們常坐在一起,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可是,當今的學生們卻熱衷於民權運動與和平事業。」
  • 五四運動以來「三大歷史性事件」裡程碑意義的思想意蘊
    在講話中,他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①這是一個重大的新論斷,有著豐富的思想意蘊。深入研究「三大歷史性事件」的裡程碑意義,對於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在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偉大鬥爭中砥礪奮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70年代的美國電影,這麼大尺度也行?
    看著很簡單的故事,實際上確實很簡單,但是簡單的故事卻有著不簡單的意義。首先我們來看看本片誕生的大環境。1975年九月,這個日子本來沒有什麼特殊性。但是源於這一年美國發生的大事情而顯得尤為重要。1975年3月,美國結束了泥沼般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後,這部電影上映了,這不是偶然,而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因此,才會被稱為經典。而男主的人設就是一個曾經參加過越南戰爭的退伍老兵。因為生活拮据,最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 「列寧裝」、幹部服之外:建國後的一場服裝改革運動
    ,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城市女性的恰當穿著不是旗袍,而是「列寧裝」或稱幹部服:西式的大開領、雙排扣、兩側各有一個斜插的口袋、再在腰中系一條同色的布帶,基本上是黑、藍、灰三色。而且,與其他服裝相比,旗袍有許多優點:從文化意蘊上來看,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與現代、都市、進步、新女性這些概念緊密相連;從功能上來看,它方便實用,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任何場合都是不錯的選擇;從製作上看,它簡單易行,幾乎每家的女子都知道怎麼剪裁和縫製旗袍。另外,建國初幹部裝通行天下,許多女人仍然把旗袍存放在衣櫥裡,在布料短缺的年代,這是極大的浪費。
  • 鳥瞰歐洲史,兩次大轉折既不是文藝復興也不是世界大戰
    豎著劃兩道線,然後根據這兩道線對摺再打開,就得到了三個區域,從左到右分別代表了歐洲歷史的三大塊,而這兩道摺痕,就代表了歐洲歷史的兩次大轉折。能稱得上大轉折的歷史事件不多,很多人會認為文藝復興肯定是其中一道折,也有人會覺得地理大發現肯定算一個。
  • 獨家 美國的「茶黨」究竟有多牛?
    在美國,兩場社會運動不期而至,一場是來自左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一場是來自右翼的茶黨運動。「佔領華爾街」運動有如一場疾風暴雨,來得急,去得也快,3個月後似乎就消弭於無形。然而,來自右翼的茶黨運動就像一場綿綿不絕的秋雨,恆久地浸透著美國的政治生態。
  • 嬉皮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電影《阿甘正傳》劇照而中國讀者熟知的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源自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凱魯亞克作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也與嬉皮士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儘管這句話今天已經被作為雞湯解構了,但在那時卻蘊含著對社會最嚴厲的批評和反抗。
  • 服裝歷史 | 中國服飾流行變遷(80年代)
    服裝作為衣食住行之首,在社會的演變的過程中濃縮和反映了整個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也成為了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歷史學家弗格森:為什麼社會越進步人類越反常
    由於技術的巨大進步,人類知識快速增長,平均壽命延長,生活質量提高,營養水平改善,傳染性疾病得到控制,工作效率提高,閒暇時間增多,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逃離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過著白痴式生活的農村」。與此同時,納粹還殺害了大量被鑑定為「沒有價值的生命」,如德國的精神病患者和同性戀者以及大量波蘭的社會精英,總共約300萬人。而從1938年到1953年,蘇聯針對少數民族或持不同政見者所造成的暴力總死亡人數達到2100萬之多。所以很明顯地,要解釋這種殺戮的全部規模,必須要超越傳統的軍事分析範疇。  為什麼在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時候,卻出現了滅絕性的種族大屠殺?
  • 作為流行文化的風向標,美國經濟衰退給時尚界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比如在;1958年時期,中國人民從穿冷淡型的衣服到後來穿著色彩鮮豔的服飾,這也是時尚的變化,而這場變化也與當時的改革開放有關,1947年保羅在關於時尚和風格的觀點的時候,提出時尚的變化即是風格款式的變化,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時尚和風格款式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 作為流行文化的風向標,美國經濟衰退給時尚界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時尚」是人生追求精緻生活的代表,也是人類某個時期的生活方式,時尚從現代意義上也可以理解成潮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吃穿住行上面都喜歡追求「時尚」,因為時尚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代表了一個人的品味,是社會經濟情況和行為方式的直接反映,而美國當時的經濟狀況對美國時尚流行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但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實現什麼樣的「四個現代化」,卻有一個逐步清晰起來的過程。全國上下,最先明確的是,必須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那麼,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究竟是一種什麼模樣呢?
  • 「深度」不是所有改革都「傷筋動骨」:美國裡根改革對中國的啟示
    從這個角度看,裡根的減稅力度並沒有特別誇張。正如邏輯上的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因此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是減稅的額度使得企業負擔減輕了。而且從歷史的回顧角度看,裡根的稅改還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比如政府收入減少、也並沒有起到使民間儲蓄增加的效應等[④]。並且,根據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託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的分析,裡根的減稅帶來了比較大的問題是增加了不平等(圖4)。
  • 「必刷大題17」2021屆高三政治一輪複習——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必刷大題17】2021屆高三政治一輪複習--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1.(2020·河北深州市中學高三期中) 材料:中國製造過去三十年的發展60、70年代的版本,各種「主義」和「思想」的詞彙特別多;80、90年代則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的詞彙;新世紀以後的版本在編撰上進一步體現了規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100多個新詞和環保意識的體現成為修訂版的閃亮點。2020年8月11日「書齡」70歲的《新華字典》再度更新。
  • 侯宜傑:論述立憲運動的進步作用
    然而卻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前進,具有不容否認的歷史功績。立憲運動的進步作用在於:第一,宣傳了愛國主義,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立憲運動自始至終都充滿著愛國激情。它勃發的最大動因就是「起於圖救危亡之問題」[319],「救國為前提,立憲為目的」[320]。
  • 【美國華人專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一、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一)美國社會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激發了華裔青年的平權意識 「六十年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來說,都是個「
  • 葛天任|大國興衰的關鍵社會因素
    19世紀末葉,在社會分化逐漸拉大的背景下,德國率先開始在社會領域進行改革,推行現代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但隨後被「一戰」、「二戰」打斷、破壞。直到二戰之後,德國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說,德國前後共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重大調整。與之相似,美國也經歷了長期的調整。
  • 對總統大選之前的美國的觀察與思考
    01 轉折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我們正在見證歷史轉折,這已無懸念。但是對於這是什麼樣的轉折,看法則各不相同。 要看清美國形勢,首先要看清世界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