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之紅茶基礎知識大全

2021-02-07 茶界中國

紅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以香高、色豔、味濃而著稱。「紅茶」一詞最早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關於紅茶製法的文字介紹最早見於清初王草堂所撰《茶說》。紅茶的製法是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和乾燥四個工序。特點為湯色深黃泛紅豔麗,葉底紅亮,香氣高銳、滋味醇厚。


而紅茶的起源。是在於16世紀,其製法源於綠茶揉捻後不及時乾燥變紅,黑茶渥堆變黑中的實踐而變化為渥紅和白茶曬制到紅茶日光萎凋等的技術,因而發明小種紅茶的制茶法。


紅茶製法的發展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是小種紅茶;始於16世紀,並於1610年由荷蘭商人銷往歐洲(福建的星村小種)。第二、是工夫紅茶;1836年中國小種紅茶製法傳入阿薩姆,1839年印度阿薩姆簡化小種紅茶的手工製法,後來中國加以改進為工夫紅茶製法。第三:是分級紅茶;始於1880年,發明揉捻機和烘乾機後的機製法,即分級紅茶製法。第四、是切細紅茶;顆粒紅茶(改變了以前以條茶為主),俗稱紅碎茶。始於1925年,先採用切煙機製法,後改用為C.T.C.(Crushing壓碎,Tearing破裂,Curling卷緊)揉切機製法。目前國際市場上的主銷紅茶品種。


中國紅茶品種的劃分:A、小種紅茶;產於福建省崇安縣星村鎮桐木關村,附近邵武、政和、建陽、光澤等縣亦有;B、工夫紅茶;中國特有傳統產品,擁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如祁紅、滇紅、閩紅、宜紅、寧紅等;C、切細紅茶;亦稱「紅碎茶」,目前國內外銷紅茶主要產品,主要產地為雲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D、紅磚茶;又名米磚茶,由紅碎片末茶、毛紅茶、花香、紅片等加工而成,建國後集中在湖北省趙李橋茶廠壓制。E、曬紅;「曬紅」概念是普洱市茶文化學者包忠華先生於2014年在接受《雲南普洱茶春·夏·秋·冬》記者杜鵑採訪時首次提出,並為其構建了基本的理論體系。下作詳細介紹。


A、小種紅茶


圖為:小種紅茶茶樣外觀


小種紅茶為福建省特有的一種紅茶,產於福建星村桐木關村,稱正山小種。亦稱星村小種,品質最佳。周邊的昭武、政和、建陽等地亦有少量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主要特徵是:外觀條索緊直,不帶毫心,色澤褐紅;湯色紅豔,滋味甘醇,似桂圓湯;香氣濃烈,有松香菸味,香氣持久;葉底寬厚柔軟等。



圖為:小種紅茶茶湯


小種紅茶製法與其他紅茶稍有差別,更為細緻。按步驟分為:萎凋、揉捻、發酵(轉色)、過紅鍋、復揉、燻焙、復火。



圖為:小種紅茶葉底


萎凋——小種紅茶產區由於春季期間多陰雨天,故萎凋方式主要為室內加溫萎凋和日光萎凋,以室內加溫萎凋為主,日光萎凋為輔。室內加溫萎凋主要在「青樓」內進行,在樓下地面燃燒松材,提溫的同時亦能讓鮮葉直接吸收煙味;日光萎凋在向陽位置搭起「青架」,利用日光升溫,萎凋時間視陽光強弱、鮮葉的含水量而定。


揉捻——揉捻一般採用機器揉捻,揉至葉汁擠出,條索緊結圓直,時間視鮮葉老嫩程度而定。


發酵——也稱「轉色」,將揉捻葉及時解塊,置於籮筐中覆蓋溼布,葉厚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發酵時需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促進轉色。一般為5-6個小時,以80%以上葉底轉為紅褐色,青氣消失,茶香顯出為宜。


過紅鍋——過紅鍋是小種紅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酶的活性,停止發酵,同時除去青味,提高茶葉的香氣。


復揉——過紅鍋後的葉底直接趁熱揉捻,使條索更為緊結,揉出更多茶汁。並及時解塊和乾燥。


燻焙——將復揉葉置於水篩上攤薄,並置於焙架上,以燃燒松柴明火薰焙。目的是使復揉葉乾燥適度的同時吸收松煙的味道,使毛茶具有純正的松煙味道和類似桂圓湯的滋味。


復火——控制毛茶的含水量,同時提高吸菸量,以提高毛茶的品質。


B、工夫紅茶


圖為:祁紅工夫紅茶茶樣外觀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一個紅茶品種,在我國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市場上常見的品種有祁紅、滇紅、閩紅(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宜紅、寧紅、湖紅、川紅等等。工夫紅茶的主要特徵:紅湯紅葉,幹茶外觀條索細直,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鮮爽醇厚;湯色紅亮,葉底紅潤。



圖為:祁紅工夫紅茶茶湯


各地所產的工夫紅茶,在外觀和品質、滋味上雖有一定的差別,但其製程卻是基本相同的,其工藝分為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道工序。



圖為:祁紅工夫紅茶葉底


萎凋——工夫紅茶加工的基礎程序,鮮葉適度的物理和化學變化使鮮葉達到下道工序的適制條件。從物理角度來看,是通過失水減小鮮葉細胞的張力,促使葉片柔軟,韌性增強,可降低揉捻過程中葉片受損並為揉捻做型創造必要的條件;從化學角度來看,則通過失水使細胞液濃縮進而使細胞膜的滲透作用加強,酶的活化使多酚類物質開始氧化,並引起茶葉內含物質產生一些列的相應變化。如水溶性物質的增加(糖、水溶性果膠、胺基酸),香氣物質形成(乙醇、橙花醇、沉香醇),降低鮮葉的青草氣(順-2-戊烯醇、香葉醇、苯甲醇)等等。工夫紅茶萎凋的方式主要有室內自然萎凋、日光萎凋、萎凋槽萎凋、萎凋機萎凋以及加溫萎凋等等;其萎凋的程度根據鮮葉的嫩度不同,以嫩葉重萎凋、老葉輕萎凋為原則,嚴防萎凋過度。


揉捻——揉捻是工夫紅茶外型的塑造和內質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工序。是通過機械力的作用下葉片形成條索,同時通過機械力的作用使葉細胞受損,茶汁溢出,為發酵創造必要的條件。通常在揉捻開始多酚類物質的氧化反應已經開始加劇。


揉捻的程度和技術;工夫紅茶應做到揉捻充分,避免揉捻不足而形成的茶湯滋味淡薄,有青味。揉捻的效果與揉捻時的投茶量、時間(揉捻)、次數、壓力有必然的關係;同時解塊篩分以及揉捻時的溫度溼度對揉捻的效果亦有很大的影響。


發酵——發酵是工夫紅茶品質形成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促進茶葉內含物質進一步變化,達到紅茶特有的香氣、顏色和滋味。而工夫紅茶的發酵實際上從揉捻已經開始。工夫紅茶發酵的本質是多酚類物質的進一步氧化的化學變化過程;由茶黃素的大量生成,到茶黃素的減少而茶紅素的迅速增加,茶褐素的逐漸生成。進而形成紅茶特有的湯色、鮮爽度和濃烈度。茶黃素與茶紅素數量的比值將直接影響到紅茶的品質(判定標準為冷後渾的顏色及明亮程度);而發酵過程中酶的活化、蛋白質的水解、葉綠素、糖分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工夫紅茶的品質;工夫紅茶香氣的形成,隨發酵的進程,茶葉的香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具有紅茶香氣特徵的大量香氣成分。特別是具有花香和果香的苯甲醇、苯乙醇、陳香醇等等,多酚類物質在發酵過程中劇烈的氧化和還原所引起的次生和伴隨反應,是紅茶香氣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發酵的條件需溫度、溼度和必要的氧分;準確的掌握髮酵程度是形成優質紅茶的重要環節,發酵要求「寧輕勿過」「適度偏輕」。


乾燥——乾燥為工夫紅茶的最後一道工序,也關係到工夫紅茶最終的品質。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酶的活性,控制毛茶的水份,同時通過溼熱的化學反應最終形成工夫紅茶特有的色、香、味。毛火高溫快烘,迅速降低酶的活性,防止發酵過度。足火低溫長烘,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圖為:滇紅紅茶


C、切細紅茶


圖為:切細紅茶茶樣外觀


切細紅茶亦稱為紅碎茶,是目前國際市場上的主銷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外銷紅茶的主要產品。主要產區為雲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其中以雲南大葉種所製品種為最好。目前切細紅茶主要花色品種分為葉茶類、碎茶類、片茶類、末茶類、混合碎茶等。葉茶類——外型規格較大,包括部分細長筋梗。花橙黃白毫、橙黃白毫;碎茶類——外型交葉茶細小,呈顆粒狀和長粒裝。花碎橙黃白毫、碎橙黃白毫、碎白毫、碎橙黃白毫片;片茶類——是指較輕的片型茶。可分為片茶一號、片茶二號;末茶類——外型呈顆粒狀,為袋泡茶的好原料;混合碎茶——是各種正規切細紅茶中風選出的片型茶混合物。


切細紅茶的加工工藝主要分為萎凋、揉切、發酵、乾燥四道工序。其中萎凋是切細紅茶中最基本的工序,為下一道揉切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切細紅茶的萎凋的方式方法與工夫紅茶基本相同,但由於所使用的揉切的機器以及鮮葉品種不同,萎凋的程度亦是不同的。而萎凋的程度與切細紅茶的品質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主要衡量指標為茶黃素的含量的高低,茶黃素含量提高將有助於茶湯鮮爽度的提高。由於受品種、氣候、萎凋方法等因素的影響,萎凋時間的長短以萎凋程度而定。


揉切是切細紅茶品質形成的重要工序,要求既要切細,又要讓顆粒緊卷重實。同時通過揉切使揉切葉細胞膜斷裂破損,達到破壞和損傷葉細胞組織的目的,為發酵提供必要的條件。用於切細紅茶的揉切機器主要有圓盤式揉切機、C.T.C揉切機、轉子式揉切機、L.T.P錘切機等。揉切方式有傳統製法(先揉條,後揉切)、轉子揉切法、不同機器類型組合揉切法(如:轉子揉切機與三聯C.T.C組合、L.T.P與二次C.T.C組合)。


在發酵方面,切細紅茶的發酵目的以及理化原理與工夫紅茶相同。但由於市場上對切細紅茶的要求,因而對發酵的程度的掌握要比工夫紅茶輕,相應的多酚化合物的酶促氧化較少。發酵中多酚類氧化產物含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切細紅茶的品質,特別是茶黃素、茶紅素的含量以及兩者含量的比值,通常在茶黃素與茶紅素的比值為1:10-12時,切細紅茶的濃強度和鮮爽度較好。切細紅茶的乾燥目的、技術以及乾燥過程中的理化原理與工夫紅茶的乾燥相同,主要差別為具體技術措施上的區別。


D、紅磚茶



紅磚茶又稱米磚茶,是由紅碎片末茶、毛紅茶、花香、紅片等軋制而成;建國後主要在湖北省趙李橋茶廠壓制。主要特點是:磚面色澤烏黑油潤,磚型四角平整,表面光滑。內質香氣醇和、湯色紅濃,滋味醇厚;因每簍裝磚48片,也叫「四八」米磚。米磚當時既有內銷,也有外銷。


紅磚茶的加工主要為半制品加工、蒸壓、乾燥包裝三道工序。


半制品加工——由於用於紅磚茶生產的半制品來自當時全國各紅茶加工廠的副花香和紅茶碎茶,以及級外紅茶,且品質不一。因而這些半制品要在蒸壓前進行驗收歸堆和半制品加工;半制品進廠後要進行取樣品審,水份測定,並按品質優次分等級,並以紅碎片末茶、花香類、紅片茶、毛紅茶類分別分堆存儲;歸類後的半制品要首先進行篩分,然後參考各檔待拼的內質和檔次,色澤等規格進行不同的拼配,而達到品質的穩定。


蒸壓——利用蒸汽的溼熱,把茶葉蒸軟,方便壓製成型。其壓制分別由以下稱重、汽蒸、裝匣、緊壓、定型、退磚、檢磚七道程序。


乾燥包裝——蒸壓成型後的磚片進入烘房後,需合理控制加溫、溼度等條件,逐步加溫,以防止磚片彎曲和龜裂,達到產品出廠所需水份含量。磚片烘乾冷卻後即可進行包裝和裝箱,裝入篾套簍或竹箱,按四疊(每疊12片,共48片;出口米磚為40片;)包裝成一簍(箱),每簍淨重54公斤,篾簍裡層襯以筍殼或棕衣,以防潮,外用竹篾捆成井字形,刷上嘜頭。


E、曬紅


圖為:曬紅紅茶樣外觀


曬紅是雲南傳統制茶工藝的一種嬗變,介於普洱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因其跟紅茶工藝更為接近,而被歸為紅茶。其中,在普洱市內的曬紅紅茶以「太和甜茶」「普洱曬紅」兩個品類為代表,太和甜茶凸顯的是茶葉的品飲特性之甜,普洱曬紅凸顯的是雲南傳統紅茶的製作特點之曬。



圖為:曬紅紅茶茶湯及葉底


曬紅紅茶的主要特徵:相對於傳統普洱茶,苦澀不顯,市場更易接受;儲存方法得當,可長期存儲,在一定期限內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新茶低苦澀,回甘強,留杯不張揚,葉底鮮活,茶湯橘黃,適口性良;陳放三五年後的曬紅,紅湯紅葉,陳香藥香顯。曬紅的加工工藝主要分為萎凋、揉捻、發酵、曬乾四道程序,其工序與滇紅(萎凋、揉捻、發酵、烘乾)不同。


萎凋——曬紅萎凋程度遠超綠茶、普洱茶(曬青),因各地氣候不同而萎凋工藝細節有差別,以青草氣去,花香顯,鮮葉柔若無骨為佳,當葉片變黃,變紅,萎凋工序即告完成。


發酵——曬紅偏重於有氧發酵,有學者甚至認為偏向於氧化,輕於發酵,而其他紅茶(滇紅、內地紅茶)都採用渥堆無氧發酵。發酵時間可各地根據季節變化、氣候條件、鮮葉特點靈活掌握。


曬乾——同普洱曬青毛茶工藝相似,但毛茶曬的程度要高於曬青毛茶,即曬得更幹。曬後,撿剔不協調的老梗老葉,清除碎末與雜質,存放於相對隔離乾淨乾燥的環境之中,可用紙箱、袋子裝。

來源:禪茶文化


《茶界中國》第二季

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的《茶界中國》

同名圖書

也即將面世



敬請期待


紀錄片《茶界中國》

各衛視播出頻道

06:10河北衛視

19:00 北京紀實頻道

20:30 上海紀實頻道

 20:55湖南金鷹紀實

騰訊、愛奇藝、優酷

中國網紀錄頻道

紀錄中國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

同步播出


相關焦點

  • 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六大茶類的分類是按顏色區分嗎?
    新聞有,投之以蒙古羊,報之以青磚茶。 遊牧民族的飲食裡,肉奶等佔比多,蔬菜吃的少。 綠茶紅茶是按不同顏色分嗎? 還是說,用綠茶樹做出來才是綠茶,紅茶樹做出來就是紅茶? 為什麼白茶看起來不太白,為什麼還叫白茶? 烏龍茶到底又是什麼茶? 上述有關六大茶類的基礎分類知識,下文就來好好細說。
  • 六大茶類——紅茶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也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茶類。紅茶是17世紀由中國傳至歐洲的,並且風靡於英國皇室貴族和上等階層。18世紀中期,傳至印度和斯裡蘭卡。世界四大高香紅茶:中國的祁門紅茶,印度的大吉嶺紅茶和阿薩姆紅茶、斯裡蘭卡的Uva紅茶。
  • 大紅袍是紅茶?細數中國六大茶類常見五大誤區
    究竟,茉莉花茶算六大茶類中的哪一種?是不是綠茶呢?實際上,茉莉花茶不是綠茶,也不在六大茶類行列。它的真實身份歸屬,是再加工茶。加工製作茉莉花茶的茶胚,可以是綠茶、白茶、紅茶等等。除了茉莉花茶外,玫瑰紅茶,桂花茶、菊花茶等,都是按這樣的分類。隨著制茶技術的發展,在傳統的六大茶類基礎上,衍生出了無數的茶類。以六大茶類為基礎,進一步加工製作出來的茉莉花茶,袋泡茶,速溶茶、茶膏等,它們擁有一個專有名稱——再加工茶。
  • 六大茶類知識大全,看看你適合喝什麼茶?建議收藏!
    例如傳統六大茶類裡的分類,究竟是怎麼區分的? 六大茶類裡,白茶是唯一不殺青的茶。 長時間萎凋,是白茶獨具特色的加工工藝。 傳統白茶的品質特點是芽葉披毫,滋味鮮醇,毫香明顯,可陳放。 這些品質特徵,來源於萎凋過程中多酚氧化酶的持續作用,蛋白質水解後,胺基酸含量持續增高的情況促成的。
  • 六大茶類的區分方法
    六大茶類是怎麼區分的六大茶類到底是怎麼區分的?具體都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細分而來的呢?鍶姐最開始以為,是通過茶湯的顏色來區分六大茶類。八木春紅茶現在還是有很多茶友也和鍶姐一樣,以顏色來區分六大茶類,其實是不夠準確的。
  • 六大茶類 - 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
    學習茶道,識茶是基本功,中國的六大茶類或綠或紅或黃或青或黑或白,茶產品更是數以千計,因不同茶類,在色澤、口感風味呈現鮮明的特點,如綠茶是清湯綠葉,紅茶則紅湯紅葉,人們常常認為綠茶樹上長著綠茶,紅茶書上長著紅茶,事實上,不同的茶類製作的原料皆以綠色為主,是因為不同的加工工藝使得茶葉的內涵成分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 7張圖,從專業角度帶你看全六大茶類
    概括:六大基礎茶類 茶類的劃分是以制茶方法為基礎,即工藝和發酵程度的不同來劃分為六大基礎茶類:不發酵的綠茶,輕發酵的黃茶、白茶 紅茶是全發酵茶,以紅湯紅葉為特徵,基本工藝為萎凋、揉捻、發酵、乾燥。根據製法、品質特徵可分為不同花色。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是最主要的三類。
  • 有關於六大茶類最全的知識!
    六大茶類,分別適合哪些人喝?雖然綠茶在我國的產銷量均位列第一,無茶能望其項背,但偏愛黑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的也大有人在。在中國有六大茶系,不但外觀各異,味道上也各有千秋,更何況,並不是每種茶系都適合所有人,且看各位茶友,更適合品哪一杯茶吧。
  • 白茶、巖茶、綠茶、紅茶、普洱茶,六大茶類裡,哪一泡茶好喝?
    《3》六大茶類裡,哪一泡茶最好喝?答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品質好的茶,從頭喝到尾,都有不錯的滋味。手心與手背都是肉,難以選擇。普通品質的紅茶,第一/二泡的口感,相對更好。內質豐富的好茶,耐泡程度優異,三泡/四泡更好喝。紅茶,屬於全發酵茶。按基礎分類區分,可分為小種紅茶,功夫紅茶,紅碎茶。福建省內的桐木關,是世界紅茶發源地。
  • 小棒君說茶|六大茶類獨愛紅茶,它究竟有何與眾不同的魅力?
    大家好,我是愛茶之人,一棒好茶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茶的世界,一起品茶說趣。一入茶門深似海,六大茶類逐個愛!因此,在了解六大茶類之前,把茶葉的脈絡摸清楚,顯得尤為必要。中國茶大致分為傳統茶和花茶。花茶是把茶葉和鮮花放在一起,讓茶葉吸收鮮花精華再把鮮花挑出來,最後只剩下帶有花香的茶,如茉莉花茶,就是綠茶和茉莉花共同製作。小棒君提醒,不同種類的花草茶其藥理、藥效不同,喝之前多加了解才能充分發揮其保健功能。
  • 【六大茶類】最全知識,助你成為喝茶高手!
    茶葉發酵篇 六大茶類的劃分基礎是在製作中,由茶葉發酵的不同程度決定的。 發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溫和,比如紅茶、黑茶就適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發酵或是輕度發酵的茶,茶性微寒,適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較弱的人應適量。
  • 六大茶類工藝分類科普
    或者說六大茶葉的工藝區別到底在哪裡?今天我就帶大家來看看六大茶類的工藝分類。六大茶類按照發酵程度分別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除此之外還有再加工茶:花茶、緊壓茶、茶飲料等。茶葉加工從採摘開始,鮮葉——乾燥。
  • 5分鐘看懂中國六大茶類!
    中國茶類眾多,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茶方式。很多茶友甚至分不清其類別和正確的泡茶技巧,而錯過最佳的品茗體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茶文化,看懂中國六大茶類。>紅茶是目前國際市場中銷量最大的一款茶類。典型代表:正山小種、祁門紅茶、滇紅工夫、川紅工夫、英德紅茶06黑茶,生命之飲
  • 憨仔帶你看:六大茶類之一,紅茶的種類數量
    從這篇開始,憨仔開始普及六大茶種的相關知識,這次要介紹的是紅茶的種類數量。紅茶紅茶,英文為Black tea。各種茶類的區別,歸根到底是加工工藝的不同。福建紅茶,簡稱閩紅工夫茶,閩紅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統稱。7. 湖紅工夫:主要產於湖南湖紅工夫茶主產湖南省安化、新化、桃源、漣源、邵陽、平江、瀏陽、長沙等縣市,湘西石門、慈利、桑植、大庸等縣市所產的工夫茶謂之「湘紅」,歸入「宜紅工夫」範疇。
  • 中國六大茶類最全之品類篇與代表篇,你喝對茶了嗎?
    很多人喝了那麼多茶,面對茶的類別,還是一知半解,比如六大基本茶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紅茶、黑茶。那麼最近也一直有提到六大茶類,想過開一篇專寫六大茶類,但是如果要說清楚的話,一篇不足以說明。所以今天主要是說一下六大茶類的工藝篇和代表篇,後面再細說它的功效與存儲。純純乾貨六大茶類分別有: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 極品茶喝不醉 六大茶類審評高級技能get!
    課程簡介課程以中國六大茶類的體系理論課結合實訓課為基礎,以學習評茶的方法和技能為主要目的,崇尚學員以理性的心態來看待茶品,引導建立正確的評茶感官用語,掌握好方法後的刻意訓練和及時反饋全面了解中國六大茶類文化、山場、工藝基礎知識2.    全面學習中國六大茶類基礎感官審評知識a)       基礎感官審評方法           i.    五大因子b)       盲評方法           i.    編碼審評方法          ii.
  • 陳椽:從荼到茶,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
    自從1940年復旦大學設立茶業專業的教學計劃,都設有茶樹栽培學、茶葉製造學和茶葉化學的專業課。國內外都用很新的物理化學方法,分析茶葉本質,在雜誌上發表無數的新資料。 茶葉、茶業、茶學各有涵義不同,要研究分別性質運用。三、從茶到六大茶類 從茶字到六大茶類,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時期。
  • 六大茶類——黃茶
    講到這裡,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共性,這幾天所探討的茶類都是在綠茶的加工工藝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變成了風味品質迥異的其他茶類。事實上,其他茶類的出現確實是因為在炒青制茶中,由於直接和間接的失誤,陸續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在色、香、味、形品質特徵諸各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紅茶、青茶、白茶。(1)黃茶,大致出現在明朝早期。
  • 六大茶類的發酵程度詳解
    大家都知道茶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分六大茶類,但其實這六大茶類本質的區別在於發酵程度的不同。
  • 一張圖看懂六大茶類,收藏!
    茶葉在製作成可以喝的成品之前,經歷了一系列工藝步驟,不同的工藝下形成了各個茶類,從清雅到濃厚,從花香到陳香,各種風味任你選擇。小葉子試圖用一種非常簡練的方式,告訴大家六大茶類的風味特點,各位茶友如果不知道找什麼茶來喝,就可以對照下面這張圖了。六大茶類下面有很多品種,容易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