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飲食結構中,毫無疑問,蛋炒飯排第一位。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我對蛋炒飯的偏愛。記得上初中時,母親天蒙蒙亮就起床,為我們上學的兄弟倆炒飯。那時候的炒飯,幾乎沒有雞蛋,也很少放油,常以鹹菜相炒。家裡的雞蛋是要從商店換回針頭線腦、父親的菸酒,還有我們的學習用品。極少的時候,在炒飯前,母親往鍋裡滴幾滴抹鍋的菜籽油。那年月,菜油十分珍貴。幾十斤菜籽油要管全家人一年食用。母親平時用油節省,一點一滴都不敢大意。大多時候,母親將頭一天剩下的菜湯代替菜油倒進鍋中,再搛入半碗鹹菜。母親用她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炒飯耐餓。就這樣,鹹菜炒飯伴我度過了初中時光。我將蛋炒飯吃成習慣,還是在上個世紀末。那些年,我孤身一人在全國各地從事銷售業務。一日三餐,我常常找一家比較衛生的路邊飯店,臨街而坐,點一份蛋炒飯,一份番茄雞蛋湯,再要點免費的鹹菜。這樣,一餐飯只花費十來分鐘,方便,高效,快捷,更重要的是經濟實惠。現在只要出差,在酒店豐盛的自助餐裡,我還是保持先找蛋炒飯的習慣,但常常很失望。酒店的炒飯,有的比較爛,水滋滋的;有的放了醬油,黑乎乎的;有的沒有炒透,醬油飯中還夾雜著白飯;有的放有火腿或者玉米粒,也不是我喜歡的;有的儘管標了揚州炒飯,有點不倫不類,離真正的揚州炒飯差得甚遠。這些蛋炒飯都無法引起我的食慾。因為深情,所以專注;因為專注,所以專業。我對蛋炒飯的炒法頗有心得。首先主材要選好。飯不能爛、餈、黏、硬,要以軟、散、晶瑩剔透為佳。香油最好是木炸的。豬油要新鮮的熟豬油。如果是土雞蛋那就更好了。另外,還要準備好蔥花。如果沒有蔥花,用蒜或者土韭菜切碎代替也可以。其次是順序與火候。食材準備好了,點火。熱鍋倒入適量菜籽油,中火。待油沸騰,將飯倒入鍋內,將飯糰拍散,撒入適量精鹽,再翻炒兩下,即將攪勻的雞蛋均勻地澆入鍋內。大火,要翻炒不停,防止粘鍋燒焦。待飯與雞蛋、香油均勻時,放少許熟豬油,再炒。飯炒透了,在起鍋前放一把蔥花。待有飯米粒蹦出鍋外,蛋炒飯就算炒好了。此時用白瓷碗盛起來。每粒飯米粒上,都粘附有雞蛋,我們常常叫它蛋包飯。米粒的白,雞蛋的黃,菜油的橙,豬油的潤,蔥花的綠,看上去就像一幅美妙的田園山莊圖,真讓人賞心悅目啊!米飯、油鹽、蔥花和雞蛋在熱量的作用下,香味絲絲縷縷撲面而來,令人食慾陡增、胃口大開。如果再配一碟青菜、一碗番茄雞蛋湯那就更為美妙了。 做任何事都不會一成不變,炒蛋炒飯也是如此。可能受母親的影響,或許是年少時記憶深刻,在蛋炒飯裡放入各式各樣的鹹菜也是常有的事。譬如,春天放雪裡蕻,夏天放菱角菜,秋冬用嫩蘿蔔纓子,冬天就是鹹白菜了。放鹹菜就不用再放鹽。少油,大火,飯炒至微焦(這可能是我的習慣或特色),逼出鹹菜本身特有的植物香氣,再將攪勻的雞蛋澆入鍋裡,用猛火炒一會。起鍋前放一把蔥花,然後再炒三五下,就可以盛起來了。由於早上時間緊,常常來不及做青菜和湯,常常以一塊腐乳或一勺辣椒糊加一小碟鹹菜即可。沒有湯,常常再添半碗稀飯。這就是我現在的每天早餐。當然了,我的偏愛,也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認同。有人喜歡在蛋炒飯裡加入青菜,有人喜歡添進胡蘿蔔丁,有人喜歡摻上火腿片,有人喜歡倒入醬油,還有人喜歡用辣椒糊……不一而足。縱有世間美味佳餚千千萬,我獨好這一碗蛋炒飯,直到永遠……
傳奇作家江覺遲還隱藏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
【桐城花園畈章氏】六修宗譜倡議書
如何治理桐城這座「殺人橋」
十年磨一劍 商海競風流 ——在金陽鋼構投產十周年慶典上的講話
「殺人橋」改建為「生命橋」的啟示
我嘆陸賈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