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君按: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常見的恐同症狀有很多種,直接表達對同性戀的厭惡是一種,「不支持也不反對」是一種,「無所謂,只要別來騷擾我就好」是一種,「我不反感,但你們別到處宣揚」也是一種。
幾乎每一種恐同論調都覺得同性戀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真的如此嗎?今天這篇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一起來探討同性婚姻/同性伴侶制度會為傳統婚姻制度帶來怎樣的改變。
「同性戀能不能結婚,跟我有什麼關係?」
每當有國家或地區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時,我身邊總有這樣一種聲音存在。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我們就來聊聊,同性婚姻合法化到底跟異性戀有沒有關係。
先跟大家講個小故事。
2016年,我曾經在北京西單做過一次簡單街訪:隨機截住一位路人,然後問ta,「能不能接受同性戀結婚?為什麼?」
西單是北京人流量最大的商業地段之一,我在那裡見過很多對隱藏在人群中甜甜的同性情侶,所以我以為在這樣一座城市,這樣一個地段,大家應該都會對同性婚姻表現出開放態度。
然而,我錯了。
大多數人在聽到問題的一瞬間就扭頭走掉了,只留給我一個捉摸不透的背影。剩下願意回答的人中,有八成都斬釘截鐵地對著鏡頭告訴我,「不能接受」;還有一成的態度是,「無所謂,只要我孩子不是(同志)就行了」;真正回答支持的人,大概只有一成,而她們都是女生。
必須說明的是,這次街訪的樣本量只有大概三四十人,所以並不是一次嚴謹的調查。但通過他們支持或反對的理由,還是能看出點什麼的。
那些表示不能接受同性婚姻的人,總是會反覆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男人沒有男人的樣子,像什麼話」。在他們看來,(男)同性戀的可怕之處在於,喪失了男子氣概。儘管性別表達和性取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還是讓他們把二者聯繫到了一起,並成為他們恐同的主要理由。
△男孩喜歡粉色,有問題嗎?沒問題。
有意思的是,那些支持同性婚姻的女生,表達的也差不多是同一個觀點,「同性婚姻對人們來說是一種解放」。
我一開始以為,這個「解放」指的是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愛人,不受性別的限制。後來仔細思考後發現,或許不止如此。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的一次重新定義。
傳統的婚姻制度是一男一女的結合,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義正是通過家庭分工體現出來的:男性要勇敢堅強,承擔養家的責任,女性要溫柔寬容,主持家務和照顧子女。男性的活動場所主要在家庭之外,而女性的活動場所多局限於家庭之內。
△吳京曾在《開講啦》節目中講述過自己酒後對「娘炮」的語言暴力,還曾表示如果自己的兒子是「娘炮」的話,會「大嘴巴抽他」。心疼在這種文化下長大的所有男孩,他們都是性別偏見的受害者。
而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會改寫這些性別刻板印象。
由兩位男性組成的家庭,其中至少有一位要承擔在傳統意義上大家認為應該由女性承擔的責任,比如洗衣服、做飯,收拾房間,或是哄孩子。
由兩位女性組成的家庭,其中至少有一位要承擔在傳統意義上大家認為應該由男性承擔的責任,比如拋頭露面掙錢養家,修理電器,換燈泡等。
△女性也可以做老闆
請注意,我在描述同性家庭的家庭分工時用的是「至少有一位」會承擔怎樣的責任,並不代表同性家庭會延續異性戀婚姻「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甚至「一個扮演男性,一個扮演女性」的模式。就我了解到的情況而言,同性伴侶通常會採用協商分工的方式來決定雙方的主要責任。因為雙方性別相同,關係更為平等,也不必滿足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的期待。
而這恰恰是目前異性婚姻中的弊端之一,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早在結婚前就被社會規定好了,不遵循這一婚姻模式的家庭,往往會面臨諸多非議。
△《爸爸去哪兒》綜藝節目的火爆反映了男女家庭分工的區別,女性帶孩子被視為天經地義,男性帶孩子則能成為看點。微博上太多關於「男人帶孩子」的段子都在傳達這樣的信息。但是,男人怎麼就不該帶/帶不好孩子呢?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實際上,在男權社會中,男人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後天形成的。這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要求很多時候和我們本身的願望是相反的,一位敏感細膩的男性希望留在家中照顧孩子,或是一位強勢勇敢的女性希望花更多的時間在事業上,都是不被鼓勵的。
因此,在那次街訪中,不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對於男性喪失男子氣概表現出一種恐懼和焦慮,也是被當前社會性別角色教化的體現。而表達對同性婚姻支持的多為女性,我想很可能是因為,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的身份地位更是和婚姻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同性婚姻的出現,通過對傳統婚姻模式的改變,重新定義了性別。
△2017年國內某知名投資人在峰會上公開發表性別歧視的言論
2013年,BBC做了一個報導叫做《The gay people against gay marriage》(反對同性婚姻的同性戀者),整篇報導看下來會發現,他們反對的不是同性婚姻或同性戀權益,而是婚姻制度本身。其中有人提到,婚姻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為男權社會服務的。
正是男權社會塑造了我們對於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並在不自覺地讓自己滿足這種期待。男性和女性都是男權社會的受害者,因為我們失去了自由性別表達的權利。
但我相信,同性婚姻合法化多少可以改變這點。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身邊開始出現同性婚姻家庭,當我們看到,男性也可以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可以很好地照顧孩子;看到女性也可以走出家庭,做修理工,開挖掘機,當CEO。
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解放,即性別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性別表達更自由,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來選擇人生。
而支持同性婚姻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婚姻和生育總是被捆綁在一起,一些丁克家庭因此總被視為「不完整的家庭」。而同性婚姻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婚姻和生育分離。
在現在的婚姻制度中,「結婚生子」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似乎不需要經過半點思考,甚至有人結婚就為了生孩子。(很多恐同人士反對同性戀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同性戀者不能生育,會斷子絕孫」。且不吐槽這種「傳宗接代」的觀點有多過時,事實上,同性伴侶完全可以通過科學途徑獲得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後代,也可以通過領養等方式共同撫養孩子)
這種想都不想就生育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你生一個試試?」
首先,產生了很多不合格的父母。生育對他們來說只是本能,而且成本極低,畢竟只要有性關係,就有懷孕的可能。但到了養育環節就沒那麼容易了。可惜太多夫妻根本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草率地帶了一個新生命來這個世界。
此外,有越來越多不想生育的丁克夫妻受到催生的壓力,也給了上一代強勢幹涉下一代私生活的理由。生不生,什麼時候生,生幾個,對年輕夫婦來說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只為了滿足社會對「正常家庭」的期待。
但對於同性伴侶來說,生育是一件需要討論協商的事情,因為付出的成本更高(比如代孕或領養,都需要花費更多金錢或時間),所以在決策的時候也更為謹慎。
△某直播網站上的00後新媽媽
因此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對於生育主要有兩點影響:
第一,會有更多兩人模式的家庭。換句話說,生育將不再是人們組建家庭的目的。(斷子絕孫?so what?)社會對於丁克家庭的包容度也會逐漸增加。
第二,生育不再是一個出於本能的行為,而是需要伴侶之間認真討論的決定。這多少能增加一些為人父母的合格率。
說了這麼多,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同性戀能不能結婚,跟我有什麼關係?
就像美國民權運動中,為黑人爭取權益,打破種族隔離,爭取平等的教育權、就業權、居住權,這些並不僅僅是為了黑人群體,它是通過這場運動重新定義什麼才是「自由」,當「自由」的定義被拓寬,造福的不僅僅是黑人,也包括白人、亞裔、拉丁裔等所有種族。
同樣,當同性戀獲得婚姻的權利時,獲益的也不僅僅只是同性伴侶。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在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婚姻」,因之獲益的是所有受到婚姻制度影響的人們,包括雙/泛性戀、異性戀、跨性別者、丁克族、同妻同夫、所有的男性和女性以及其他性別,還有已出生或未出生的孩子們。
所以同性戀能不能結婚,幾乎跟我們每個人都有者千絲萬縷的關係。
當然這篇文章仍然留下了很多問題,一些基本權利(比如生育權、休假權)和社會便利(比如手術籤字、財產繼承順位等)都是向已婚人士傾斜的,單身者仍然被排斥在外。這些設計是否合理呢?保障單身者的這些權益又將如何改寫婚姻制度?
這些問題留到下次再探討吧。
最後,願世界不再將愛傷害,願我們都能勇敢地愛。
更多相似文章
(點擊即可閱讀)
往期精彩內容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歡迎給野馬投稿或寫信哦~
yema@greenxxo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