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讓人上癮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2021-01-10 網易

  ◎ 文 《法人》全媒體實習記者 戴凱琳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盲盒經濟已然成為一個風口。

  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登陸港股後,首日(12月11日)開盤股價飆升,市值破千億,成為國內潮玩文化領軍第一股,一時間風光無限。成立十周年的泡泡瑪特在兩年內淨利潤增長了300倍,賺錢能力堪比「印鈔機」。

  但是,一鳴驚人的背後卻暗藏隱憂——一些買家目前也正在走向動漫收藏界裡流傳甚廣的這句話「少年一面牆,北京一套房」,更有買家的無奈「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那麼,讓年輕人「買不停」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盲盒經濟堪比「印鈔機

  盲盒不知從何時開始流行起來,並悄無聲息地「攻佔」了國內潮玩市場。 繁華街區的實體店和商場裡的盲盒自動售貨機現身於各個角落,吸引著同好者光顧。


  ▲泡泡瑪特的無人自動販賣機

  盲盒的概念最初誕生於日本,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封閉且不透明的盒子裡 裝著不同樣式的玩偶手辦,消費者購買前並不知道裡面到底裝著哪一款玩偶。 盲盒一般在無人售賣機出售,隨著近兩年規模逐漸擴大,全國各地多處繁華商業地段均開設實體店。 泡泡瑪特就是這樣一家以出售盲盒為主要業務的連鎖企業。

  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開盤後股價大漲,迅速拉升到每股77美元,較每股38.5港元的認購價上漲100%,公司市值破1000億港元。其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寧與公司副總裁楊濤是夫妻關係,兩人共同持股佔公司的49.8%,上市後這對夫婦身家突破547億港元。

  但僅過了一個交易日後,截至12月14日港股開盤,泡泡瑪特跌幅擴大至超10%,股價跌幅收至5.43%,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身價縮水近百億。

  據此前該公司向港交所遞交的IPO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期間,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呈現爆發式攀升,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毛利率從47.6%增至64.8%,堪比「印鈔機」。泡泡瑪特營收在兩年內超10倍,3年淨利潤翻300倍,目前還計劃二次上市,已然成為中國內地最大潮流玩具品牌。

  核心競爭力不是盲盒?

  在不少人眼中,泡泡瑪特似乎是近兩年來闖入大眾視野的,其實該公司成立已有十年之久。2010年,王寧成立泡泡瑪特之初,最早定位是銷售家具、文具等生活創意雜貨鋪。他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曾說,「剛成立泡泡瑪特時很艱辛,連初級店員都很難招到,需要親自去進貨和搬運,處於連年虧損狀態」。

  如今,泡泡瑪特在中國開設了100多家零售門店,在62個城市安置了一千多家機器人商店,推出了以金髮嘟嘴玩偶Molly代表的眾多爆款盲盒產品。Molly在2019年已經帶給泡泡瑪特4.56億的收入,今年雙十一更是在天貓創造了1.42億的銷售業績。

  但是,王寧卻對此表示,盲盒本身並不是泡泡瑪特的核心競爭力,公司業務板塊也不只是大家看見的潮玩零售。十年來,流行的潮玩種類一直在變,「這麼多年不變的就是我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一個關於設計,一個關於商業」。


  ▲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瑪特總共運營了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56個非獨家IP。

  IP原意為智慧財產權,商業IP是一種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具有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的符號,廣泛應用於文學,影視,動漫,遊戲等領域,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成名文創的總稱。將一個IP轉化成爆款商品是一件複雜的事情。首先需要找到設計者,然後獲得授權批量生產作品,還要找到合適的生產供應鏈完成整個運營管理,營銷,構建等。

  參與泡泡瑪特投資的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曾強調,泡泡瑪特的成功核心絕對不是因為盲盒,而是將設計,供應鏈,再到最後的零售終端,整合成平臺化能力。


  ▲盲盒產業鏈

  盲盒為何讓年輕人上癮?

  數據顯示,盲盒主要受眾群體年齡為15至35歲之間,定位在一二線城市,其中75%為女性。最具有消費能力的客群,是以95後至00後的年輕女性為主。這代人的成長几乎同時和計算機科學形成時期相吻合,伴隨著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一同成長。


  ▲泡泡瑪特消費者年齡佔比

  根據相關盲盒銷售數據顯示,2019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是8212萬,單日成交額較2018年同期增長368%。其中,購買者多為95後;2020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是1.42億,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約73%,與2018年相比增長了400%。


  ▲泡泡瑪特在閒魚二手平臺的溢價

  由於盲盒產品重複性概率極高,許多消費者購買後很快便轉到二手市場交易。據統計,2018年共有30萬盲盒玩家在二手交易平臺閒魚出售盲盒,每月發布閒置的盲盒數量比2017年增長320%,其中最受歡迎的系列價格猛漲了近39倍。

  為何重複性極高的產品受到追捧?其中受眾群體的心理因素很難說清。相關業內人士分析,盲盒的火爆離不開其獨特的營銷模式——依靠不確定性與驚喜感,精準捕捉消費心理。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浙江現代商貿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浩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現在的年輕人精神、工作壓力大,需要有一種心情的釋放,而盲盒又新奇,又酷,又有驚喜感,同時還帶有賭博的刺激感的玩法,恰好擊中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闡釋,盲盒的消費群體大部分衣食富足,當一個人的基礎需求被滿足後,就會進一步追求富有滿足感、優越感,盲盒經濟或許正是抓住消費者這一心理特點。為了避免消費群體對產品產生倦怠感,盲盒商家往往需要通過炒作限量款,加快更新速度,維持客戶對產品的獵奇。消費者容易被刻意誇大的「中獎率」吸引,不間斷地投資消費。就像《阿甘正傳》裡所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也正是那種充滿未知的驚喜的世界,吸引了年輕人收集一個又一個的盲盒,而這種快樂,每次只需要50塊錢。

  包凡在談到泡泡瑪特的定位時也稱,其所處賽道很模糊。小到盲盒、大到潮玩,都屬於年輕人的精神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賽道的外延內涵都在變化,包裹進來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對於泡泡瑪特而言,其自身勢能和組織能力在不斷增強,所涉獵的範圍和能做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

  盲盒背後的虛假繁榮

  據統計,超過50萬買家曾與阿里巴巴1688網站建立合作,下單定製盲盒,其中超4成新買家是20多歲的年輕人。1688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上半月盲盒及衍生產品平臺成交額是11月同期的2.7倍,買家數量增長300%。

  在媒體相關報導中,可見盲盒經濟近年來的繁榮景象:

  出生於1997年的視頻博主李虹靜,在某視頻平臺擁有10萬粉絲,每個月銷售盲盒收入一至兩萬元不等。她稱,盲盒能夠給粉絲帶來驚喜,即使銷售差價比外面少一倍,但每個盲盒的淨利潤也有二十多元。

  義烏盲盒廠家工作人員歐陽青稱,工廠自今年10月27日起開始做盲盒生意,一共有兩個倉庫,南倉在廣州,北倉在河北白溝。盲盒以箱為單位出售,雖然每天都在生產,但因買家數量增加導致需求量大增,依舊供不應求。有不少客戶一次性收購十萬至二十萬個盲盒,其中包括來自阿里巴巴的大額訂單。


  ▲盲盒代工廠

  東莞一家塑膠製品廠的業務部部長稱,盲盒客單價一般在12-17元之間,由於客戶黏性和穩定性較強,所以盲盒業務比較多。

  不過,隨著盲盒經濟的「一飛沖天」,質疑聲伴隨而來: 為何國內「潮玩盲盒」產業能夠一下子繁榮起來? 潮玩行業的可持續性樂觀嗎? 除了盲盒的玩法外,是否還有其他創新可期? 有專家表示,盲盒經濟是被明顯高估的,很多題材已現虧錢效應。 盲盒大批量的生產背後,其隱藏的問題也開始浮現。

  首先是盲盒經濟發展比較無序,盲盒加工市場魚龍混雜,假冒偽劣商品開始攢動:今年2月,泡泡瑪特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盲盒陷入抄襲風波,被質疑抄襲知名娃社「DollChateau」娃娃城堡產品,隨後,泡泡瑪特發布致歉聲明,並下架相關產品,對已出售的產品進行退款和召回;去年7月,泡泡瑪特陷入產品質量風波,其產品被曝甲醛超標;根據黑貓平臺數據,截至2020年12月4日,消費者關於泡泡瑪特產品存在瑕疵、缺少配件等投訴為2491條;除了泡泡瑪特,19八3、晨光文具旗下的九木雜物社等盲盒產品,此前均因產品質量問題,被消費者投訴;近日,還有網友爆料稱,泡泡瑪特濟南萬象城門店出現盲盒產品被拆封,進行二次銷售一事。

  對於盲盒這種新經濟產業來說,由於擴容發展、產品更新速度快,盲盒生產公司把大量產能轉移到中小代工廠,消耗了大量的代工產能,不同的代工廠由於原材料使用與設備不同,容易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法保證產品的統一性。這也是不少消費者反映拆盲盒「踩到雷」,用戶體驗感和質量都極差,像小作坊裡生產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市場秩序混亂,出現了炒盲盒的「黃牛」。 據悉,在線下門店,「黃牛」會通過搖盒、感受盒子重量等方式判斷盲盒,從而買走熱門款娃娃或隱藏款娃娃,再拿到二手市場進行倒賣,售價一般都高於零售價; 線上則是通常掌握限量款盲盒的發售時間,並囤積大量盲盒,最後再以高價賣出。 不少玩家感嘆,盲盒最初給玩家帶去的「驚喜感」也逐漸變味了。

  今年9月,上海警方赴廣州抓獲3名涉嫌倒賣盲盒的賣家,該團夥已賣出9000餘件盲盒,案值15萬元。

  炒盲盒經濟模式本質是賭博

  趙浩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炒盲盒實際上是一種賭博心理,「不少黃牛和盲盒運營商是強強聯合。當炒作之風散去,剩下的可能是一地雞毛」。尤其是盲盒的受眾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能力相對更低,最終淪為被收割、套路的對象。

  對比泡泡瑪特的經營模式,引入1636年荷蘭鬱金香投機案例說明。

  1630年前後,荷蘭培養出只有皇室貴族才可使用的鬱金香品種,於是鬱金香價格在行會的操控無限飆升,價格穩態均衡路徑被打破,人們開始沉浸在鬱金香的狂熱中;1637年,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市民開始低價拋售,最後這場炒作在政府中止合同後破滅了。

  與之相比,盲盒經濟似乎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盲盒的出現屬於國內手辦市場的新模式,引發大量興趣和關注,從而吸引資本湧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盲盒,消費狂熱心態與日俱增,尤其是限量版和隱藏版的盲盒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從買家快速變為賣家,開始拋售盲盒,價格落差顯著;其中投機因素造成價格虛高,與其實際的經濟價值相背離。

  有數據顯示,在閒魚二手交易平臺,2020年11月份盲盒交易額超過1.2億元,目前閒魚上有超44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這也間接證明了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肖晶的觀點:買賣之間如此高重複性的行為,對消費者心理健康影響大,非常值得引起重點關注。衝動性消費的背後,可能暗藏自控能力減弱等衍生問題。

  從商品性價比到心理滿足感,從物品價值到購物體驗,每個環節都在影響著消費心理,也反映了一種消費觀念。而倡導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也是商品化社會所應該重視的問題。

  END

  |編審:崔曉林 |統籌:王茜

  |責 編:王茜 |版式 :戴凱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一入盲盒深似海,泡泡瑪特最出彩
    從她入坑到現在四年了,已經收集了兩百多款。但是,盲盒玩家的收藏從來沒有上限,就像圈內流傳著的那句話,「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一盒不停買」。  每當她把一輪新品買得差不多,打算暫時收手時,都會抵擋不住誘惑再次購買。「幾年前機器人商店沒有,現在商場裡到處都是,我不買也不行啊。」她無奈地說道。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錢包被「掏空」?
    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上癮」的盲盒 「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盲盒經濟確實很火,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盲盒究竟是什麼?有何魔力?盲盒,指裝有動漫、遊戲、影視作品的周邊(玩偶、手辦)的盒子,或裝有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的盒子。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具體是哪款玩偶,消費者只能購買完打開才知道,跟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流行的小浣熊乾脆麵裡附贈的水滸英雄卡,以及起源於日本的福袋類似。
  • 盲盒魅力難擋,許多年輕人忍不住「剁手」!專家:上癮、炒作應該警惕
    「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盲盒經濟,讓你驚喜讓你憂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雖然不少人認為從去年底開始爆紅的盲盒是一把新的「割韭菜刀」,但還是有人用電影《阿甘正傳》這句臺詞去形容「抽盲盒」。如今,這個誕生於日本扭蛋文化的「盲盒經濟」在國內大行其道,不少年輕人對於「不確定性」欲罷不能,島城有愛好者甚至年花10萬元購買。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的錢包被「掏空」?
    原標題:「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的錢包被「掏空」?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盲盒真的火了。故宮、星巴克、匡威等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盲盒賽道,盲盒出圈了。而最初在國內引入盲盒玩法的泡泡瑪特,也將於近期登陸港交所,被稱為「盲盒第一股」。
  • 瘋狂的盲盒背後:「不確定性激勵消費」怎樣掏空你的錢包
    好奇心不僅能夠害死貓,還能掏空你的錢包。盛行的盲盒文化形成了新的經濟鏈「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盲盒經濟在近年來突然盛行,一家家盲盒店入駐線下商城,消費者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一臺盲盒自動販賣機。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盲盒的忠實粉絲,在朋友圈裡曬著一張又一張盲盒娃娃全家福,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盲盒收藏、交流盲盒購買技巧——盲盒儼然已經成為當代青年人的新型社交方式。圖/ POP MART盲盒,顧名思義,就是看不見也不知道內部產品的盒子,消費者只有購買後打開它,才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產品。
  • 59元一個的盲盒,是如何掏空年輕人工資的?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在你打開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裡面裝的是哪一款,全憑運氣,運氣好會抽到人見人愛的那個,運氣更好的甚至會抽到隱藏款。這正是盲盒迷人的地方——不確定的回報,未知的驚喜。市面上最熱最流行的盲盒品牌是泡泡瑪特,這個零售價59元一個的小小盲盒,不知道掏空了多少年輕人的錢包。一如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 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成「盲盒第一股」 為何讓年輕人如此上癮
    隨著泡泡瑪特即將上市,或將給盲盒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上癮」的盲盒「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一雙大大的湖綠色眼睛,一頭金黃色的捲髮,再配上傲嬌的小表情,這個叫做Molly的小女孩,不知道「掏空」了多少年輕人的錢包,以至於其背後運營的公司泡泡瑪特,能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業績由虧損轉為盈利上億元,並再次走進資本市場。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早期公司從事百貨零售業務,由於行業競爭激烈,自身又缺乏爆款產品,業績並不好看。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人上癮的?
    小的時候買乾脆麵為了收集水滸傳英雄卡片,買泡泡糖為了收集貼紙;長大了卻仍然候在扭蛋機前扭蛋,在盲盒店待上好久摸盒,線上盲盒抽盒機搖了幾十個盒子。「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這句話同樣可以運用到盲盒之中,你永遠不知道手上的這個驚喜盒子拆開是什麼款式。最近幾年,盲盒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在網際網路上爆紅。
  • 受年輕人追捧的盲盒福袋,你懂其中的快樂嗎?
    近日,記者在萬和城中庭看到,泡泡瑪特自動販賣機前不時有人停留駐足,掃碼選購盲盒。有的當場拆盒一探究竟,有的放進包裡打算回家再細看。盲盒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潮流玩具——商家會將不同的玩偶放進相同的盒子中進行售賣,玩家只有在買下盒子後才能拆開看到裡面的玩偶公仔。而泡泡瑪特則是盲盒風潮中的代表,手握盲盒圈最火熱的幾個IP,如Molly、畢奇、潘神洛麗等。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你上癮的?
    小的時候買乾脆麵為了收集水滸傳英雄卡片,買泡泡糖為了收集貼紙,長大了卻仍然候在扭蛋機前扭蛋,在盲盒店待上好久摸盒,線上盲盒抽盒機搖了幾十個盒子。「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這句話同樣可以運用到盲盒之中,你永遠不知道手上的這個驚喜盒子拆開是什麼款式。
  • 突然而至的"盲盒"是什麼?
    甚至有網友在網上求助如何戒掉買盲盒上癮的習慣。有報導稱,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在盲盒潮玩上;還有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費70多萬購買盲盒。盲盒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能讓人上癮?>一不小心就上癮「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 時事素材|「盲盒」成癮!這種年輕人流行的購物方式你怎麼看?
    於是,「盲盒」橫空出世,並在年輕人中開始流行。入坑一個月,花了三千多……現在「買夠100個盲盒就收手」已經與「現在出門,馬上到」、「今天一定不熬夜」,一起成為當代社會第三大經典謊言。甚至不少人「深度中毒」,陷入「抽盲盒一時爽,一直抽一直爽」的循環。「盲盒」到底是何方神聖?今天lulu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二手盲盒怎麼賺錢?年入30萬的職業炒玩家如是說
    什麼盲盒?你肯定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各大途徑上,看到過這個噘著嘴的大眼小女孩~幾年前還沒什麼人玩,限量兩千盒都賣不掉,可現在幾乎是個商場都有它們的店肆、主動售賣機。這玩意儘管看起來可愛無公害,但實踐上癮程度跟毒品差不多,幾十塊錢就能輕鬆拿下,有人剛入坑一個月就為它花掉一萬,有人一年甩個七十多萬也不在話下~上到60歲大爺下到十來歲小弟,任由你再嗤之以鼻說這是「智商稅」,下一秒卻無一例外走向「啪啪啪」打臉的大型真香現場。 沒聽過?
  • 盲盒經濟正當時,品牌該如何玩轉盲盒營銷!
    ,讓人慾罷不能。盲盒背後又有什麼營銷邏輯?又能為品牌延展出什麼營銷手法? 很多人表示「不知道下一個會抽到什麼,最後越拆越多……」 以泡泡瑪特的Molly盲盒為例,每套包含12個不同造型的玩偶,有固定款、隱藏款(大小隱藏款)以及特別款等。 因為消費者在購買時是盲抽,所以更具有神秘感和驚喜感,這種未知的誘惑和獵奇心理吸引人們去嘗試購買。
  • 盲盒才是最貴的韭菜盒子!
    為啥盲盒這麼火?盲盒到底是啥子?盲盒是靠什麼營銷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關於盲盒的種種。01盲盒是什麼盲盒就是一個看不到裡面東西的盒子,裡面通常裝著玩具手辦。04盲盒背後的營銷 說到底,大家痴迷於收集盲盒,其實並非源於物質上癮,更多的是對收集這個行為成癮。盲盒營銷本質上就是通過充滿遊戲感的營銷機制,吸引消費者並讓消費者產生上癮的感覺。盲盒營銷最初大量用於二次元領域的手辦銷售,後來不斷演變成為Z世代消費理念下的品牌營銷。
  • 突然而至的"盲盒"是什麼?
    甚至有網友在網上求助如何戒掉買盲盒上癮的習慣。有報導稱,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在盲盒潮玩上;還有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費70多萬購買盲盒。盲盒的字面意思就是裡面裝著人用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的盒子。盲盒裡的內容物一般是有具有收藏價值玩具。
  • 泡泡瑪特赴港上市 「盲盒」還能火多久
    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配著傲嬌的表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個叫Molly的盲盒小玩偶,不知道「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以至於這個玩偶背後的公司——泡泡瑪特也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扭虧為盈,奔向資本市場。
  • 「入坑」盲盒的年輕人,有人一年耗資百萬元
    自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一直在博物館同文物打交道的孫路遙,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入了「盲盒」的「坑」。「冬天加班結束,或是忙完一個大展,就順帶去商場逛一圈,悄悄帶一款盲盒回家,忐忑又興奮。」吸引孫路遙的,是不知何時出現的盲盒販賣機。造型與普通販賣機無異,只不過外形更花哨,販售的商品也非零食飲料,只有拆盒才揭曉是哪款玩偶的所謂「盲盒」,「它的樂趣就在於不確定。」
  •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
    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1月10日電(黨田野 張一辰)「咔」的一聲,西安白領馮嘉拆開了盲盒。發現不是心儀的玩偶後,她有些失望。書桌上擺放的大大小小數十個玩偶,都是最近的「戰利品」。  「盲盒就是這樣,所有的期待和新鮮感會在打開的一瞬間蕩然無存,雖然很多時候都無法『如願以償』,但這種期待感讓人很上癮。」
  • 盲盒底部有黃色膠水,卡片也被折!
    但近日,# 泡泡瑪特二次銷售 # 的話題,在盲盒圈傳的沸沸揚揚有網友爆料稱,在濟南東部某商場的泡泡瑪特門店出現盲盒產品被拆封,進行二次銷售一事隨後,其視頻裡記錄了,自己和朋友對該門店其他在售的盲盒進行了抽取檢查,發現加上該網友購買的 3 個盲盒,共 6 個盲盒產品出現了同樣的情況